西北戰地服務團

西北戰地服務團

西北戰地服務團為中國綜合性文藝團體。簡稱“西戰團”。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指示以抗日軍政大學二期四大隊部分學員為主於1937年8月中旬在延安組成。主任丁玲吳奚如。1945年6月,中宣部決定撤銷西戰團建制,大部分成員被分配到“魯藝”各系。西戰團的歷史宣告結束。

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在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分別給日軍以重創之際,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和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也活躍在抗日前線。他們的工作,在為抗日戰爭服務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樣是特殊而重大的。

發起組團


西北戰地服務團
西北戰地服務團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全國人民的抗日浪潮風起雲湧,延安抗大的學員也都紛紛要求提前畢業開赴前線。丁玲與吳奚如提議組織一個戰地記者團,開赴抗日前線進行戰地採訪報道。她提出的工作口號為:“只要很少的人,花很少的錢,走很多的地方,寫很多的通訊。”這個消息傳出以後,抗大的同學們紛紛要求參加,很多人找到丁玲強烈要求加入戰地記者團。他們的舉動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支持。經上級研究決定,將原擬組成宣傳隊的抗大四大隊和正在準備成立的戰地記者團合併,組成戰地服務團這樣一個綜合性的文藝宣傳團體。毛澤東曾先後幾次找丁玲談話。毛澤東說:“這個工作很重要,對你也很好,到前方去可以接近部隊,接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擴大黨的影響。你們在宣傳上要做到群眾喜聞樂見,要大眾化,不管是新瓶新酒也好,舊瓶新酒也好,應該短小精悍,適合戰爭環境,為老百姓所喜歡,要向友軍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擴大我們黨和軍隊的政治影響。”對於毛澤東這些重要而具體的指示,丁玲都向團員們一一作了傳達。當年8月12日,一個以宣傳抗戰為主的西北戰地服務團(簡稱“西戰團”)誕生了。這天召開了成立大會,到會會員有23人。會上,朱光代表中宣部講了西戰團的任務,籌備經過和組織機構。接著便宣布了任命:任命丁玲為該團主任,吳奚如為副主任。會議確定了西戰團的性質,討論通過了行動綱領、本團規約及成立宣言。隨後,行動綱領、成立宣言、通電等刊登在1937年8月19日的《新中華報》上。
宣傳演出
西北戰地服務團
西北戰地服務團
1937年9月,西戰團從延安出發,赴國民黨統治區的華北抗日前線開展工作。途中在山西大寧、臨汾、太原等地為群眾宣傳演出,節目有丁玲創作的獨幕話劇《重逢》、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鼓詞《勸夫從軍》及《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秧歌舞等。后因抗戰形勢變化,西戰團轉移到晉東南一帶隨十八集團軍總部行動,對根據地軍民及國民黨軍隊進行宣傳工作。
1938年3月,西戰團到西安舉行了3次公演,演出了新創作的反映山西前線軍民團結抗戰的多幕話劇《突擊》、秦腔《烈夫殉國》、獨幕話劇《重逢》等。1938年7月,西戰團回延安彙報工作,演出了新創作的京劇《白山黑水》。
西北戰地服務團
西北戰地服務團
1938年11月,西戰團在周巍峙率領下,再次離開延安,到晉察冀根據地開展工作。在5年半時間裡,他們和根據地軍民一起,積極參加反掃蕩鬥爭,同時深入邊區部隊和農村,用戲劇、音樂、文學、美術等多種文藝形式進行宣傳鼓動工作。1940年,西戰團深入根據地農村,幫助農民組織了 100多個村劇團,並先後在唐縣、完縣、繁峙縣舉辦了3個鄉村藝術幹部訓練班,為地方培養了數百名文藝骨幹。同年,西戰團建立了少年兒童演劇隊,專門為根據地兒童演出他們喜愛的節目。1942年,西戰團選拔20多人組成政治攻勢宣傳隊,在武裝工作隊護衛下,深入到平山縣、應縣、繁峙縣日軍據點周圍的村莊作口頭和演出宣傳。這一時期,他們創作了大量富有戰鬥氣息、鼓舞人心的文藝作品。其中,戲劇組不僅在根據地上演了《雷雨》、《李秀成之死》、《復活》等中外優秀作品,而且新創作的話劇歌劇兒童劇活報劇近60部。影響較大的話劇有《程貴之家》(賈克創作)、《慰勞》(王犁創作)、《哈那寇》(凌風創作)、《模範公民》(田野、洛丁、朱星南集體創作,田野執筆)等;歌劇有《團結就是力量》(牧虹編劇,盧肅作曲)、《不死的老人》(邵子南編劇,周巍峙、陳地作曲),兒童歌劇《八路軍和孩子》(田野編劇,趙尚武、周巍峙作曲)等。 1944年4月,西戰團返回延安,演出了《把眼光放遠一點》、《慰勞》等劇。同年10月,西戰團撤銷建制,全團人員編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同時,原西戰團成員邵子南等投入歌劇《白毛女》創作工作,另一部分人員創作了《糧食》、《敵後合作社》、《突圍》 3個獨幕話劇,並為中國共產黨的七大代表演出。西戰團在其活動的7年中,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戲劇人才。其中有影響的有凌風(凌子風)、牧虹、賈克、田野、陳強、吳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