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大場村的結果 展開
- 山東濟寧魚台縣王廟鎮下轄村
- 雲南晉寧縣晉城鎮下轄村
- 雲南隴川縣清平鄉下轄村
- 山西寧武縣化北屯鄉下轄村
- 雲南龍陵縣象達鄉下轄村
大場村
山東濟寧魚台縣王廟鎮下轄村
山東省省魚台縣大場村隸屬於王廟鎮大場村委會,屬於華北平原鄉村。位於魯西南南邊,東瀕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南與江蘇省徐州市毗鄰,自古譽有“江北魚米之鄉”的美稱。
據《魚台縣誌》記載,明洪武年間,由陝西洪洞縣移民遷此立村,中期王氏十二世,從山東汶上遷此立家。因村貧窮農耕及打場無牛馬牲畜為力,村民便以綿羊拉磨打場,故名大場村,又名羊打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大場村。現大場村有262戶,人口1000餘人,多為姓王、趙、劉、繆、張的村民。
據《魚台縣誌》載,洪武,陝洪洞縣移遷村,王氏二,汶遷。村貧窮農耕及牛牲畜,村綿羊磨,故村,羊。社改稱村。村戶,余,姓王、趙、劉、繆、村。
村景秀麗,宜,肥魚鮮,稻飄香。陽春,雪梨、嬌艷堂、楚楚櫻桃,泌脾芬芳。秋,稻黃蟹香。畝荷爭奇鬥豔,游魚躍,盎,派繁榮昌盛景。村猶顆璀璨珠,鑲嵌秀麗微山湖畔。
村省魚台縣南,村域,南北.,積.,耕余畝。村置優越,交,北鄰王廟鎮.省級棗曹濟徐速,村陸交,縣級王周橫穿境,幸福河環繞,南靠東魚河。距京杭大運河只有15公里,距京蒲鐵路僅55公里,到達濟寧機場只需1個小時。全村道路縱橫形成網路,村村通柏油路,通訊設施完善,程式控制電話國際聯網,閉路電視進入農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簡便快捷的通訊設施,為全村的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農產品豐富 開發誘人。
大場村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舊社會因地劣、土瘠、生產工具落後,生產方式原始。解放后,農業生產逐年發展,並相繼興辦了工、副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突飛猛進,近幾年通過對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劃出了農場,村辦小型企業興起,工商業有了較大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發展,廣泛開展了評選“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活動,使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村風村貌煥然一新,該村先後多次被評為“三個文明建設先進村莊”、魚台縣委命名“五個好帶頭村黨支部”等。
大場村特產-大場村手工大米
魚台大米,山東省魚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魚台縣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魚台大米”熱銷中國30多個大中城市,並出口韓國、日本、俄羅斯、港、澳、台及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大場村位於風光旖旎、美麗富饒的微山湖西岸,素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大場村屬暖溫帶季風性濕潤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雨量集中,無霜期長,特別有利於水稻種植。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微量元素和營養元素含量高於全縣省平均值,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緊靠南四湖生態保護區,原生態的水、土、大氣環境保護了稻米的內在品質。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場村”牌老字號“魚台大米”就曾享譽全國。
![大場村特產-大場村大米](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b/m0b4bbe5e5890acf859645f85b06f8cbe.jpg)
大場村特產-大場村大米
水稻系水中農作物,對水源的質量要求很高。大場村位於微山湖西岸,水資源豐富。
淮河流域泗運河水系,境內有2條河流交會貫通,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都十分豐富,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總量達到1億立方米,況且這裡的排灌設施齊全,橋、涵、閘配套,水利設施完備,能夠充分保障水稻灌溉用水的需要。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微山湖水質質量更是大大提升,湖水常年清澈,無污染,這就保證了魚台水稻灌溉用水的清澈碧綠;不僅如此,大場村因是以農業為主,減少了工業帶來的污染,這裡水質清澈,空氣清新,土壤肥沃又富含豐富的中微量元素,優良的農業生態環境為大米的“優質、綠色”提供了有機保障,據地質礦產部省中心實驗室測定:魚台大場村的農田灌溉用水和空氣質量分析測量結果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標準,達到“A”級標準。原生態的水、土、大氣為保持稻米的內在品質、生產優質無公害提供了優勢環境。魚台水稻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
大場村水稻系魚台水稻重要組成部分,魚台水稻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在魚台發掘的漢墓中,就曾發現發現魚台先民種植的稻穀,這說明魚台縣境內至少在漢代就已經開始種植水稻。但是,由於舊中國水患較多,黃河多次泛濫,魚台又地處濱湖澇窪,水利設施較差,十年九澇,災害頻繁,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魚台水稻種植不能旱澇保收,更不能高產、穩產。當時的“魚台大米”雖然品質很好,但由於產量偏低,沒有形成商品糧,外地根本不流通,僅僅魚台人自給自足,也只在魚台當地有名,外地人根本不知道。再加上當時不注重對外宣傳與推介,好米也怕巷子深,“魚台大米”曾經遭遇了“藏在深閨人未知”的尷尬。
1949年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魚台人民發揚愚公移山、戰天鬥地的精神,大興水利建設,徹底改造稻田,打了一場漂亮的農業翻身仗。1965年秋,魚台縣35萬畝水稻喜獲大豐收。1968年,魚台縣因水稻種植成功被評為山東省模範縣,成為全省農業學習的一面旗幟。自20世紀70年代魚台縣連續20多年成為山東省人均向國家貢獻商品糧最多的縣,並且魚台縣水稻種植面積一直都保持在35萬畝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北國江南·魚米之鄉”。
建國初期,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坯房和簡陋的石房為主。1973年全村實行統一規劃,建中心街道以及其他街道,房屋規劃統一整齊。1993年村的兩條主要街道鋪上柏油路,整理了兩邊的排水系統。從1996年開始,率先在魚台縣農村實現“村中柏油馬路,街道兩邊綠化”的新農村局面,並得到了魚台縣新聞聯播的報道。2014年,在繆萬平書記的帶領下,又重新整修硬化了三條主要街道,其中水泥路,巷巷通路,路路到戶,石徹排水溝4200米,兩邊綠化,兩條主街道按路燈60盞,全部實現的街道的硬化、美化、亮化,又投資10萬元建設大場村娛樂健身廣場,健身器材齊全,為村民提供方便娛樂健身的場所。
大場村位於山東省膠南市膠南縣城西南39.3公里,郝李公路兩側,為大場鎮人民政府駐地。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村域東西1公里,南北1.3公里,面積1.3平方公里,其 中耕地1639畝。大場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南2.5公里處為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
據《徐氏支譜》記載,明中期徐氏九世,徐泰從墩上(今鳳墩)遷此立村。因地勢低洼,居民多穇子、養牛,故名穇牛場,又名穇牛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大場。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攢牛場。現大場村有445戶,人口1574人,多為姓徐的村民。
1944年,解放,徐公勤任第一任村長;
1953年,建立第一個互助組;
1955年,成立初級社,建立村黨支部,徐金元任書記;
1956年,成立高級社;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設大場大隊,下設八個生產小隊;
1960年,村辦企業,油坊建立;
1967年,成立大場大隊革命委員會;
1970年,村辦企業,磚瓦廠建立;
1973年,全村房屋統一規劃開始;
1974年,村辦企業,小型工廠建立,有二台機床;
1976年,工廠擴大規模,成立大場機床附件廠;
1981年,村八個生產小隊劃分為六個生產小隊;
1983年,實行大包干;
1984年,成立村委會;
1987年,村內二條主要 街道,鋪油路;
1997年,全村全部吃自來水;
2006年,村鋪水泥路,村辦公樓建成。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產量100公斤左右,1981年平均畝產400斤左右,大包干后產量逐年增加,在70年代村辦企業 經濟發達,磚瓦廠、機床附件廠、油坊等村辦企業使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此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大部分村民轉入搞二三產業,經商搞個體,使村民的收入年年增加。
建國初期,人民生活困苦,至1981年人均收入200元左右,特別是大包干后二三產業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逐年提高,全村有95%的農戶安裝了電話,高檔家電普及到戶。200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5964元。
1987年村的兩條主要街道鋪上柏油路,整理了兩邊的排水系統。從1996年開始,村規劃出商住區,要村東建起了商住網點小區。現又重新整修硬化了五條街道,其中水泥路三條1100米,石徹排水溝4200米,兩邊綠化,並按路燈34盞,全部實現的街道的硬化、美化、亮化,又投資110萬元建設三層村委辦公樓,建築面積為1500平方米。
解放后,第一任村長徐公勤,二任村長呂茂元,農會主席夏成福,1947年潘召法任書記,1955年建立黨支部,徐金元任書記。1967年夏龍興任書記,1972年徐金環任書記,1973年徐金坤任書記,1975年孫洪森任書記,1986年徐繼立任書記,1989年徐玉傑任書記,1999年徐任軍任書記,2000年至今徐金昌任書記。大場黨支部多次被評為鎮“五好黨支部”,膠南市“五個好”帶頭村黨支部。
行政組織建設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徐繼伍任大隊長,下設八個生產小隊,成立革命委員會,夏龍興任主任。1984年設立村委會,村委會委員設七人,潘維順任主任。2002年徐金昌兼主任。村委會委員設三人。后2004年底,宋洪森任主任。
人物簡介
大場村徐繼文、徐培美、徐培義、徐玉等四位在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