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杏園鄉的結果 展開

杏園鄉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下轄鄉

杏園鄉為一地名,在我國甘肅省定西市以及山西省忻州市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下轄鄉


簡介

杏園鄉位於定西市安定區東南部,地處安定、隴西、通渭三縣交界地帶。古時以茂盛的杏樹園而得名,這裡最高海拔2505米,最低海拔2000米,距市區41公里,310國道、紅馬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鄉總流域面積10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300畝,所轄9個行政村76個社,總人口8445人。2004年人均產糧481公斤,人均純收入1500元。境內的牛營大山素有“天然牧場”之稱。享譽省內外的“龍王潭”礦泉水發源於此地。

勞 務 產 業

通過實行勞動力的培訓輸轉制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輸轉就業。一是健全體系。建立勞動力信息平台,摸清勞動力的底子,建立勞動力信息檔案庫。二是加強培訓。充分利用各種培訓資源,有針對性地,對適齡勞動力進行培訓。三是促進轉化,通過政府推動,能人帶動,組織聯動,市場拉動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2012年上半年己輸轉勞動力2796人,占任務3880人的72 %,其中組織輸出1357人,占任務1570人的86%,自謀輸出 1439人,占任務2310的62%,勞務收入達到447萬元,人均收入525元;按照市、區兩級的要求,把進疆拾花作為抗旱減災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截止目前,通過宣傳動員,己確定進疆拾花工126人;舉辦勞務培訓班4期,培訓1510人,占任務2020人的75%。進一步推動了勞務輸出由無序型向組織型、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提高了勞務輸出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全鄉經濟的發展。
在鄉黨委、鄉政府正確領導下,全鄉人民充分發揚“三苦”精神,立足鄉情,銳意改革,創造性開展工作,使全鄉社會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發展。鄉黨委,鄉政府曾獲得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集體獎,全省計劃生育先進集體獎和全區農村工作先進集體獎。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2001年先後被省委、市委、區委授予“農村基層組織先進黨委”的稱號。2001年全鄉實現梯田化。其他各項工作也一直名列全區前茅。多次受到區委、區政府的表彰獎勵。
鄉黨委、鄉政府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安排,結合鄉情狠抓了馬鈴薯、畜草、勞務三大產業,使杏園鄉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馬鈴薯產業勢頭強勁

在馬鈴薯產業上,鄉上按照基地擴總量,良種打品牌,訂單保銷售,貯藏穩市場加工促轉化的工作思路。使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20500畝,人均2.3畝,僅此一項農民增收910元。

畜草產業發展迅速

鄉上按照整山系、整流域一次性推進的工作思路,狠抓生態工程建設。使全鄉退耕還林面積達到26883畝,佔耕地面積的52.4%。荒山造林達到14000畝。創立了全區水保生態第一鄉的稱號。面對退耕還林面積大的優勢,鄉上挖掘畜草潛力,大力發展畜牧業。以退耕還林為依託,以圈舍改建為重點,大力發展畜牧業,使全鄉圈舍改建達到1400戶,小尾寒羊存欄達到5200多隻,逐步形成了家家退耕,戶戶養羊,小群體,大規模的畜牧業發展格局。農民在畜草產業上人均收入達到800多元。如今當你走進杏園時,有種山清水秀花爛漫,鳥語花香景宜人的感覺。

勞務產業突飛猛進

鄉上按照勞務輸出由無序型向有序型,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的思路,每年輸出勞動力2100人,僅此項全鄉增收400多萬元。
同時鄉黨委、鄉政府狠抓梯田、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全鄉各項事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面對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杏園鄉黨委、鄉政府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科技為動力,努力提升馬鈴薯、畜草、勞務三大支柱產業,實現農民增收和財政增收。堅持走洋芋強鄉,畜草富鄉,產業化經營,區域帶動,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爭創全區生態循環經濟模式第一鄉,加快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推動杏園社會和諧發展。

工作思路

“抓項目、強基礎、興產業、優環境、增收入、奔小康”,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重塑杏園新形象,再造杏園新輝煌,大打一場退耕還林補植補造的人民戰爭,爭創全區生態循環經濟模式第一鄉。

工作重點

圍繞一個核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突出兩個重點(項目建設、計劃生育),提升三大產業(洋芋產業、畜草產業、勞務產業),搞好四大建設(生態環境建設、道路建設、梯田建設、基層組織建設)。
具體要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培育壯大馬鈴薯產業

在馬鈴薯產業上,按照“種植規模化、品種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優質化”的要求,採取“政府推動、市場拉動、示範帶動、科技驅動、千家萬戶聯動”的措施,2006年使全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6萬畝,人均3畝以上。

具體做法

一是抓基地,打品牌。2006年在康莊、李河、牛營川區3村建立7000畝新大坪馬鈴薯良種基地,其餘6村各1000畝以上示範點,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一大帶六小,千家萬戶促增量”的種植規模,著力打造杏園鄉純種新大坪馬鈴薯品牌。二是抓培訓,促科技。鄉政府將積極組織全鄉洋芋種植大戶,利用農閑時期和冬季“小三講”活動進行集中培訓,採用聘請科技人員專題講座、播放馬鈴薯栽培技術專題片、印發技術材料等多種形式抓好培訓工作,真正把科技送給農戶,讓農戶成為科技明白人,為全鄉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同時編寫科技小冊子2000份,戶均達到1份。
三是抓訂單,促銷售。積極抓好區經銷協會、龍頭澱粉企業與鄉馬鈴薯購銷協會的對接,著力抓好馬鈴薯促銷服務及終端市場直銷點建設。同時,切實規範訂單合同,大力落實訂單面積。充分調動廣大種植農戶的積極性,使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真正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四是抓貯藏,穩市場。加大貯藏力度,延長銷售鏈條,努力實現旺吞淡吐、貯藏增值,農民增收的目的。進一步充分調動民間力量,抓好貯藏設施建設,完成每戶各挖2個5噸以上的貯藏窖任務,全鄉存量達2萬噸,以此穩定洋芋銷售市場,發揮馬鈴薯產業的最大經濟效益。五是抓龍頭,促轉化。抓好龍頭企業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在馬鈴薯精深加工方面,充分扶持帶動地方能人、種植大戶興辦加工廠,促進轉化力度,達到轉化升值的目的。2006年力爭興辦一個生產能力在1000噸以上的澱粉加工企業。

(二)挖掘退耕潛力,積極發展畜草產業

按照“以草定畜、以畜促草、草畜並進”的思路,以封山禁牧為契機,積極發展舍飼養殖,改建標準化圈舍,推廣品種改良技術,促進畜牧業發展。全鄉現有26883畝退耕還林草,在鞏固退耕還林(草)成果的基礎上,2006抓好“兩個示範200個新建”任務,使全鄉圈舍改建達到1900戶以上。在示範點建設上,著重抓好李河、白虎兩村標準化圈舍建設示範點,要求示範點集中,具有良好養殖基礎,能夠起到示範效應,帶動全鄉畜牧業的發展。通過努力全鄉羊只飼養量達到8500隻以上,人均達到1隻羊。

(三)強化培訓,樹立勞務品牌

勞務產業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按照政府推動、市場拉動、政策促動、開放帶動、有序流動的原則,統籌規劃、周密部署,把勞務輸出工作作為促進全鄉經濟發展,實現群眾增收致富的一項重大舉措來抓。緊緊圍繞市場需求搞好培訓,以培訓促輸出,走先培訓,后輸出,再創業的路子。全面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逐步實現該鄉勞務輸出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苦力型向技術型、由個人輸出向組織輸出的轉變,著力打造該鄉勞務輸出的品牌。通過該鄉拾花能手韓玉芳典型事迹,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在全鄉範圍內樹立“走出家門天地寬”、“外出打工光榮、在家等閑受窮”的新觀念,加快該鄉勞務產業發展,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力爭全鄉每年輸出人員達2100人,人均勞務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

(四)抓項目建設,增強發展後勁

沒有項目的支撐,就難以實現社會經濟跨越式、超常規發展。因此,項目建設已經是我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必須以項目為總攬,一以貫之地大抓項目,大打項目建設的“人民戰爭”。始終堅持走好儲備、引進、建設三條路子,為發展搭建平台。在項目建設中:一是積極爭取白虎村參與式扶貧項目的實施。二是農二級道路建設項目;三是李家河壩系建設項目;四是聚集民間資本興辦加工企業。

區十五屆人大代表韓玉芳

韓玉芳,女,1958年11月出生,小學文化程度。杏園鄉鄭家川村是安定區較為乾旱的貧困村,年降雨量少且蒸發量高,嚴酷的自然條件嚴重製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和靠天吃飯的當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的老百姓每天起早貪黑,辛勤耕耘在這片貧瘠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由於種種原因,一年到頭來,收穫少的可憐,日子過的緊巴巴的。勤勞樸實的韓玉芳就生活在這裡,雖然全家3口擁有耕地30多畝,但由於沒有其它經濟來源,子女上學都成問題,更談不上對土地的投入,一年下來,全家收入僅僅那麼一點點,年復一年,依然擺脫不了那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窘迫生活。轉眼間,孩子要上初中、高中,韓玉芳和丈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窘境逼出了致富路

1996年,韓玉芳和丈夫商量后聯絡了當地的幾名婦女一起走西口,赴疆打工,重點從事拾花工作。從年底帶回家的那沓沓不知凝聚了她多少辛勤勞動和汗水的鈔票中,韓玉芳敏銳的意識到,赴疆拾花搞勞務,定能賺大錢,有了錢就不愁日子過不好。從那年開始,每到拾花季節,她都要和本村的幾名婦女進疆拾花,己有九個年頭了。己有九年拾花經驗的韓玉芳,拾起花來雙手靈巧、技巧嫻熟。她總經的拾花經驗是:把夜間當白天,把雨天當晴天,把老幼當少年,輕抓猛拿,爭分奪秒。韓玉芳經常講:“一朵花就是一分錢,積少能成多”。她是那麼講的,同時也是那麼做的,就連午餐休息的片刻,她總是不停下手中乾的活,一手吃饃,另一手不停地拾花,靠技術、靠耐力、靠爭分奪秒,韓玉芳的拾花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03年,她拾花收入近2600元;2004年拾花6296公斤,收入3148元,加上清田費、零工收入380元,總共收入3500元;2005年拾花收入加上獎金,總收入6200元,再加上丈夫老李在家種洋芋收入的2200元,退耕還林和其他收入3400元,全家的純收入達到11800元,人均達到3933多元。

致富不忘故里

作為區、鄉人大代表的韓玉芳不但自己靠拾花富了起來,還充分發揮著人大代表的作用,履行著人大代表的職責,帶領鄉親們赴疆拾花,增收致富。動員鄭川村800多人(次)富餘勞動力進疆拾花,尤其是從2002年政府大規模組織勞務工進疆拾花開始,她積極參與這方面工作,幫助和支持杏園鄉黨委政府一班人的工作,她熱心腸,能說會幹,經常用9年拾花期間身邊發生過的典型事迹來宣傳動員、組織教育當地父老鄉親,向她們講政府組織剩餘勞動力進疆拾花,增加農民收入的好處,還專門接受村民們的上門拜訪,鼓勵家家戶戶有拾花工,實現勞務收入人均1000元的奮鬥目標,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下,僅2003—2006年,杏園鄉就有1200多人進疆拾花。與此同時,韓玉芳還積極充當各種關係的協調人。拾花期間,拾花工之間有什麼急事,她能積極排憂解難,集體發生什麼事,她能按程序主動與連隊協商解決,拾花工與帶隊幹部發生糾紛時,她能上下協調,成功化解矛盾。談起韓玉芳,富裕起來的鄭川村農民個個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拾花工們也親切地稱她“韓大姐”。

真情終得回報

辛勤的勞動換回的是甜蜜的回報,有著9年拾花經驗的韓玉芳,從2002年政府組織勞動力赴疆拾花開始,年年被評為拾花能手,年年受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市、區各級組織表彰獎勵 所獲現金至少在1800元以上,家中的“拾花能手”、“光榮花”掛滿了上房後堂,她本人也多次接受了農二師、團電視台、甘肅省電視台、定西市電視台、安定區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的專訪。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人大代表,每年利用農村冬季“小三講”奔赴19個農村鄉鎮進行宣講,為我區勞務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她的先進事迹在全市廣為傳頌。

杏園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簡介


杏園鄉位於安定區東南部,距城區35公里,東南與通渭縣馬營鎮接壤,北與安定區寧遠鎮相鄰,西南與隴西縣紅衛鄉相接。鄉境東西最大縱距11.1公里,南北最大橫距14.7公里。轄區流域面積110平方公里,全鄉轄9個行政村,76個村民小組,1999戶8454人,耕地面積51300畝,人均耕地5.77畝,李河村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鄉政府所在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29元。
2011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對1村3個社的60戶312人整體搬遷集中安置到李河村吳門社小康示範點,工程總投資218.5 萬元。總佔地面積為30.51畝,其中住宅20.4畝,道路綠化10.11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建設住宅60套,戶型為二層磚混門面型,建設養殖小區14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