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下棋的結果 展開
- 一種益智休閒遊戲
- 由楊振華、金炳昶表演的相聲
- 梁實秋創作的散文
下棋
梁實秋創作的散文
《下棋》是梁實秋散文中的名篇之一,全文語言流暢、生動、詼諧、風趣。細緻入微地寫出了下棋、觀棋和悟棋的獨到而深刻的感受。寫出了那種“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極為細膩的棋人眾生相。
喜歡棋,涵養。殺塊,抽,若,火,,痛癢,索寡味。君爭,棋爭。嚴威脅,青筋暴露,黃豆般汗珠顆顆額陳列,哭喪臉慘,咕嘟嘴屎狀,抓耳撓腮,,吁短嘆,怨艾念念詞,串串噎嗝休,紅漲臉關公,種種現象,不一而足,這時節你“行有餘力”便可以點起一支煙,或啜一碗茶,靜靜地欣賞對方的苦悶的象徵。我想獵人追逐一隻野兔的時候,其愉快大概略相彷彿。因此我悟出一點道理,和人下棋的時候,如果有機會使對方受窘,當然無所不用其極,如果被對方所窘,便努力作出不介意狀,因為既然不能積極地給對方以苦痛,只好消極地減少對方的樂趣。
古博弈稱,屬賭類,且“飽食終”略勝籌。弈雖術,亦觀,傳慢,當頭炮,便左思右想,不知是跳左邊的馬好,還是跳右邊的馬好,想了半個鐘頭而遲遲不決,急得對方只好拱手認輸。是有這樣的慢性人,每一著都要考慮,而且是加慢的考慮,我常想這種人如加入龜兔競賽,也必定可以獲勝。也有性急的人,下棋如賽跑,劈劈拍拍,草草了事,這仍舊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一貫作風。下棋不能無爭,爭的範圍有大有小,有斤斤計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節而眼觀全局者,有短兵相接,作生死斗者,有各自為戰而旗鼓相當者,有趕盡殺絕一步不讓者,有好勇鬥狠同歸於盡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誚罵者,但最不幸的是爭的範圍超出了棋盤,而拳足交加。有下象棋者,久而無聲音,排闥視之,闃不見人,原來他們是在門后角里扭做一團,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在他的口裡挖車呢。被挖者不敢出聲,出聲則口張,口張則車被挖回,挖回則必悔棋,悔棋則不得勝,這種認真的態度憨得可愛。我曾見過二人手談,起先是坐著,神情瀟灑,望之如神仙中人,俄而棋勢吃緊,兩人都站起來了,劍拔弩張,如鬥鵪鶉,最後到了生死關頭,兩個人跳到桌子上去了!
笠翁《閑情偶寄》說弈棋不如觀棋,因觀者無得失心,觀棋是有趣的事,如看鬥牛、鬥雞、鬥蟋蟀一般,但是觀棋也有難過處,觀棋不語是一種痛苦。喉間硬是癢得出奇,思一吐為快。看見一個人要入陷阱而不作聲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說得中肯,其中一個人要厭恨你,暗暗地罵你一聲“多嘴驢!”另一個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難道我還不曉得這樣走!”如果說得不中肯,兩個人要一齊嗤之以鼻,“無見識奴!”如果根本不說,憋在心裡,受病。所以有人於挨了一個耳光之後還要撫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
下棋只是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這樣多人嗜此不疲者,是因為它頗合人類好鬥的本能,這是一種“鬥智不鬥力”的遊戲。所以瓜棚豆架之下,與世無爭的村夫野老不免一枰相對,消此永晝;鬧市茶寮之中,常有有閑階級的人士下棋消遣,“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宦海里翻過身最後退隱東山的大人先生們,髀肉復生,而英雄無用武之地,也只好閑來對弈,了此殘生,下棋全是“剩餘精力”的發泄。人總是要斗的,總是要鉤心鬥角地和人爭逐的。與其和人爭權奪利,還不如在棋盤上抽上一車。宋人筆記曾載有一段故事:“李訥僕射,性卞急,酷好弈棋,每下子安祥,極於寬緩,往往躁怒作,家人輩則密以弈具陳於前,訥賭,便忻然改容,以取其子布弄,都忘其恚矣。”(南部新書)。下棋,有沒有這樣陶冶性情之功,我不敢說,不過有人下起棋來確實是把性命都可置諸度外。我有兩個朋友下棋,警報作,不動聲色,俄而彈落,棋子被震得在盤上跳蕩,屋瓦亂飛,其中棋癮較小者變色而起,被對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輸了。”此公深得棋中之趣。
讀了魯迅先生的雜文,只知道梁實秋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後來讀到他的散文集,才知道“上海的教授”之頭銜並不是靠資本家的恩賜得來的。梁實秋先生對社會觀察之細緻,對生活體驗之深刻,語言之流暢、之生動、之詼諧,令人嘆服。其文學成就和地位雖不能與魯迅先生相提並論,但也堪稱散文高高手也!
《下棋》是梁實秋散文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其顯著特點之一,就是細緻入微地寫出了下棋、觀棋和悟棋的獨到而深刻的感受。下棋的最大樂趣在於自己局勢有利時,靜靜地欣賞對方痛苦不堪的種種窘態。梁實秋先生一口氣用了七個“或”字,把對方的窘態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地列舉出來,使人如臨其景,如聞其聲。而“太有涵養的人”偏偏在重創面前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使人不禁“索然寡味”。無奈之中,只得在被對方所窘時以牙還牙,“努力做出不介意狀”,“消極地減少對方的樂趣”。觀棋的描寫也同樣細膩。人說“觀棋不語真君子”,而事實上大多數人難於做到,梁實秋先生也不能免俗。然而脫俗的是,他居然用一句近似格言的警句寫出這種感受:“觀棋不語是一種痛苦。”為什麼?兩難呀!不出聲是萬萬做不到的——“喉間硬是癢的出奇,思一吐為快”;出聲也難——說得中肯,一個人罵你“多嘴驢”,另一個人也不感激你,“難道我還不曉得這樣走?”說得不中肯,下棋的兩個人會一起嗤之以鼻,同樣挨罵。梁實秋先生能寫出這種“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極為深刻細膩的感受,啟示我們要寫出好的散文,就必須從深入觀察和體驗生活入手。
《下棋》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語言流暢、生動、詼諧、風趣。細細體會,可以發現散文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手法:一是抓住典型細節進行漫畫式的勾勒。例如描寫一個人觀棋時怎麼也憋不住要說,挨了下棋人的耳光后,“還要撫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實在令人忍俊不禁。又例如寫一個人要悔棋,另一個人不許悔時,他們“在門后角里扭做一團,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在他的口裡面挖車呢。被挖者不敢出聲,出聲則口張,口張則車被挖回,挖回則必悔棋,悔棋則不得勝,這種認真的態度憨得可愛”,寥寥幾筆,形神畢現,趣妙橫生。二是準確地運用了對比、類比、排比、比喻、頂真等修辭手法。對七種下棋時窘態的描寫,以棋觀人時列舉的種種類型的人等等,運用了排比的手法;說下棋時欣賞對方的窘態,與“獵人追逐一隻野兔”的感覺相似,這是類比;說對方受窘時“紅頭漲臉如關公”,這是比喻;說兩個人下棋時先是神情瀟灑,“如神仙中人”,后棋勢吃緊,便劍拔弩張,“如鬥鵪鶉”,這是對比兼比喻;說悔棋之爭時“被挖者不敢出聲,出聲則口張,口張則車被挖回,挖回則必悔棋,悔棋則不得勝”,這是頂真。以上種種手法的靈活運用,平添了散文流暢、生動、詼諧、風趣的語言個性。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男,漢族,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國文學史》、《莎士比亞全集》等。
沒有硝煙和血腥的爭鬥哲理
——《下棋》讀後感
狼煙四起、殺聲震天、兵車橫行、鐵蹄肆踐,於是乎血流成河、橫屍遍野;進而哭聲四起、流離失所,此乃帝王將相爭鬥之本也。
曠野矗立、勁道突起,頓時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於是勝者昂天長嘯、敗者傷身送命,此乃血性男兒之本色也。
自古皆以成敗論英雄。於是龍爭虎鬥,似乎勉不了殘酷血腥的廝殺。硝煙滾滾、血流成河彷彿是爭鬥與生俱來的本性色彩。當我們厭倦了爭鬥的血腥;又沒法擯除人類的爭鬥本性時。我們多麼期待一種沒有硝煙和血腥的爭鬥形式走進我們的生命世界。梁實秋先生的《下棋》就是這個血腥與硝煙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滋潤著那些好鬥善良的心靈。
“人總是要斗的,總是要勾心鬥角地和人爭逐的。”但我們可以不選擇硝煙與血腥。梁先生的《下棋》就像人們在茶館,一邊品茶,一邊聽說書一樣,將爭鬥的硝煙味轉化為清淡泌心的茶香。梁先生就是那個高明的說書人。他惟妙惟肖的表演;栩栩如生的場面刻畫,將爭鬥自自然然的演化成了一種生活樂趣。下棋如人生都可以是人們爭鬥的平台。下棋鬥智不鬥力。梁先生給我們講述爭鬥哲理時似乎也能四量博千斤。他以其非凡的智慧揭示了《下棋》所要透視的人生哲理。《下棋》將棋者的搏弈自然折射到人類的好鬥本質。再由下棋可以“陶冶性情”和“瓜棚豆架之下,與世無爭的村野老的”搏弈美景,揭示了人要斗,且必須具備戰鬥的情懷;但不能撐匹夫之勇,爭鬥的最高境界是智力的爭鬥;並告戒人們要以修身養性和與世無爭的自然情懷來面對爭鬥的深沉內涵。
梁先生應該是個細緻冷靜的人。雖然他也喜歡風風火火地下棋,但他仍然能冷眼旁觀、洞察細微。他對下棋者的各種形態與心思的觀察把握和描寫無一不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對觀棋者欲說不能如骨鯁在喉的矛盾心態;對“多嘴驢”多嘴後果的描寫和分析,精道準確、鞭辟入裡。“所以有人於換了一個耳光之後,還要捂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簡直就神筆馬良在世,令人會心一笑之餘,忍不住拍案叫絕。對爭的範圍和層度的分析更是恰如其分。對慢性人和急性子的刻畫令稱道不已。“相傳有慢性人,見對方走當頭炮,便左思右想,不知跳左邊馬好還是跳右邊的好。想了半個鐘頭而遲遲未決,急得對方拱手認輸。”這等黑色幽默,叫人只能五體投地。
梁先生還應該是個雅士,而且還是個幽默風趣的雅士。讀《下棋》時,我一直情不能自抑,肆無忌憚地捧腹大笑,進而拍案叫絕。為“口裡挖車”叫絕;為“多驢嘴”挨打叫絕。凡是種種的描寫,文字清淡、樸素得體,但都給人以幽默自然之感。讓人讀來身臨其境,甚至想要對上一局。文中有些描寫似乎有點俗氣。如“作吃屎狀,一串串地咦嗝打個不休;紅頭漲臉如關公。”“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在他的口裡挖車。”這種俗到極至的描寫反倒給人以雅俗共賞的高貴來。
哎呀!受不了,實在是受不了!我得趕緊找人殺上幾盤,以解燃眉之讒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