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場河景觀帶
中國著名河流景區之一
串場河是貫穿鹽城市區的母親河、形象河、經濟河。憑藉著天然的空間優勢和人文優勢,串場河景觀帶項目將鹽城的文化與故事融入其中,承載著城市記憶的串場河也將推進鹽城形象的提升。
串場河景觀帶北起新洋港、徠南至伍佑古鎮和千畝的鹽城龍湖公園,全長約18公里。讓串場河景觀帶成為一條流動的歷史文脈和水綠交匯、生態宜人的城市景觀軸。
一、鹽字廣場
由“鹽字石凳”、“官山海浮雕”、“漢之鹽政”和“鹽銷圖志”四個部分組成。
鹽城鹽瀆公園高清組圖2
鹽銷圖志唐朝恢復食鹽專營制度后,根據人口分布,運輸條件和各個鹽種產區分佈、產量情況,開始推行食鹽運銷區劃分制。宋朝在全國初步分為四個較大的行銷區劃。明清時期形成遍布全國的食鹽運銷網路。
二、唐之鹽政
唐初實行食鹽民營之策。安史之亂以後,面對財政危機,朝廷再行食鹽官營之政。唐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任鹽鐵使,“就山海井灶收榷其鹽”。唐上元元年(760)始,著名理財家劉晏(715—780),主持財政和鹽務,開創了“商運商銷”的就場專賣制,國家鹽利大增。唐大曆末,僅東南鹽利就達到國家全年收入的一半。此後又有杜佑、李巽執掌鹽務進一步增加國家收入,對唐代元和“中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三、宋之鹽政
宋元鹽政在沿襲前朝體制基礎上,隨著鹽業生產技術水平的較大發展、生產資料佔有方式的多樣化,在官吏設置和對鹽民生產組織形式、倉儲、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管理進一步細化、規範化。其中許多方法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同時統治者、鹽民、鹽商之間矛盾加劇,不時出現鹽民暴動,最終於元代末年爆發了,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鹽民張士誠起義。
四、明清鹽政
鹽城鹽瀆公園高清組圖3
五、煮海祭宗
距今5000年左右,中華民族先民發明了“煮海為鹽”。傳說發明者為山東半島上的“夙沙氏”。於是後人尊奉其為“鹽宗”。煮海祭宗,以現代雕塑形式,藝術地展現蘇北沿海鹽民祭拜鹽宗的景象。
六、淋鹵煎鹽
串場河景觀帶鹽鎮水街高清組圖
七、八卦鹽田
俗稱“八卦灘”,是傳統“曬海為鹽”中獨特的鹽池結構形式,清末民初流行於淮河以北海鹽產區。它取道教八卦之形,周邊較高,向中間逐步低平。引海水布滿四周鹽池,日晒風吹一段時間,通過閘門流入裡面稍底鹽池,一段時間后再流入中間結晶池。結晶池環繞著一通向灘外、形似“膀頭魚”的河,鹽船循河進入結晶池中間堆鹽處,裝鹽,滿載后繞“魚頭”回到河道。
鹽城中國印文化廣場高清組圖
景點規劃
鹽城水街夜景高清大圖
鹽城水街風景高清大圖4
三大版塊生活味濃
鹽城水街風景2
七處景觀區域的主題命名也很有意思,都以“記憶”為名。從北向南分別是生態記憶、文脈記憶、生活記憶、工業記憶、地方記憶、創造記憶和古鎮記憶。每一處景觀區域都依靠串場河,做足了水的文章。
鹽城水街風景3
鹽城串場河
3.“生活記憶”則位於迎賓路、雙元路、大慶路一帶。此處節點的城市職能定位,是因為“此區域原是鹽城的紗廠和熱電廠,曾經一代工人的青春區日常生活就在這裡度過。此區域定位為生活記憶區,就是為了在生產大背景下,個體的人的記憶。”在此節點上將建設包括漫步休閑區、觀景平台、籃球活動區、兒童活動區、市民休息區等一系列設施。值得關注的是,在“生活記憶”中提出了對熱電廠改造的設想。將熱電廠內部進行改造,成為以工廠記憶為主題的遊覽區。這個設想具有較強的現代氣息,風格不俗。
4.“工業記憶”區域則位於鹽瀆公園和東進路一帶,此處景觀突出的是鹽文化。包括中國海鹽博物館、水街、鹽瀆公園以及新建的七海廣場等一系列建築,將構成與鹽文化有關的工業記憶。七海廣場的設想,是七處與製鹽工藝有關的景觀:築團、通海、開攤、灰鹵、割葦、立盤、煎鹽。這是典型的鹽城本土先人曬鹽的過程。
中國海鹽博物館高清大圖
鹽瀆公園全景
5.“地方記憶”景觀區域位於世紀大道和戴庄路一帶,該處的城市職能定位是“此區域聚集著鹽城較多的外國人口,此處的地方記憶,講述的不僅有鹽城的記憶,更展現鹽城通過開放帶來的友誼、交流與發展。”在地方記憶景觀區域中,包括了關於地方美術館、雜技大世界等一系列的規劃設想。
6.“創造記憶”的設想很有意味,此區域用名人故事與今天城市居民的對話,演繹對新都市生活的美好暢想。其中古今對話名人園的設想很特別,分為古今兩大塊。“古”是指將鹽城古代名人按照時間的線索劃分為六部分,在雕塑上記載人物簡介及名言。“今”中的人物來自鹽城串場河工作的普通市民,如醫生、清潔工、公務員等。作品用調研的方式,選擇與串場河改造發生關係的各個行業的人,讓他們講述自己與串場河的故事,並用雕塑呈現這個故事。
鹽瀆公園高清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