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纏絲拳
榮昌纏絲拳
纏絲拳在榮昌地區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遠的社會影響,而且傳人甚眾,據上世紀末粗略統計,當不在千人以下。近些年,為響應國家體育總局把中國武術推向奧運的號召,榮昌縣委、縣府、縣文體局、縣教委等十分重視各類民間拳種的挖掘和發展工作。特別是纏絲拳在縣文體局的具體領導下,成立了“重慶市榮昌縣纏絲拳藝研究會”,定期開展技術研討活動,並由武術愛好者鄒朝文在縣城創建了“昌龍搏擊武術俱樂部”及“昌龍文武學校”。看著一批批跨入嶄新學堂習文練武有志青年的勃勃英姿,我們相信榮昌纏絲拳的未來是可喜可賀的,榮昌武術事業的發展是大有希望的,榮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的明天是無比輝煌的。
在地處兩江交好的重慶,活躍著一脈忠實地體現了上述思想的武術流派——纏絲拳。由於傳人和地域的不同,纏絲拳有纏絲、蠶絲、蠶閉、殘字門、化門等不同稱謂。行拳中各地打法也不同,有些地方演練中已看不到什麼纏絲拳的味道了。幾年前,筆者有幸得睹纏絲名宿唐新知身手,並聽他老人家說:“顧其名,纏者、絲者,環繞圈圓之勢;閉者、蠶者,束縛困敵之期。”才能直觀而準確地理解到纏絲拳的基本特點。纏絲拳強調輕靈柔順、圓活連綿、恬淡優遊、曲蓄善變。其行拳如蠶之吐絲、人之游水,大圈小圈順逆纏繞,猶如行雲流水般滔滔不絕。榮昌蔡系纏絲高手謝奕奎曾邊比劃演示邊說:“纏絲拳兩手十字互旋,陰陽相滲,前後剛柔互補。”
前不久在榮昌雙河的一次纏門聚會中,各系好手互相交流切磋,顯示了榮昌纏絲巨大的潛在力量。其中據蔡系周泰昌坐下首徒宋文華介紹:“一個成熟的纏絲拳手行拳時應有‘靈如猴、柔如帶,游如穿花勁如潮;掌如磁、腕如絲,臂如金剛繞飛絮’之效。”又說:“初習纏絲拳,應注意雙腳成長三形,圓襠合膝,多用高馬步以求輕快靈動。所謂纏絲無步被人跌,後腳空洞全身虛。”纏門於天沛老夫子曾說過:“起步不過寸,落地自無聲。要求隨身隨勢,隨步變異自身重心,高低隨形,縱橫因勢。講究‘起腳划弧進,落步緊擰身。力由大地借,勁要自腰噴。輕柔似作繭,哼哈力隨聲。心意氣身手,渾圓一團神。’”於系高手鄭應輝回憶說,老夫子八十餘歲時,在他家木板閣樓上行拳,樓下幾乎感覺不到響動.....
《四川武術大全》
其一,相傳纏絲拳是由纏門始祖為報父仇,挾重金扣請太極拳高師傳技而成(當時應該尚無楊、武、吳、孫各系太極拳)。為求速成,該祖師求太極高師直接傳授應敵發放之術。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該太極高師在查悉其已有相當武術基礎的情況下對其略加點撥后,就直接授其太極打手。由於在施教過程中常常提到纏絲法、纏絲勁之類術語,故該祖師技成出師之後即以“纏絲拳”為術名傳流後世。
其三,纏門祖師王某,江西人,廣學各派武技,通過比較取捨認為對螺旋纏絲勁法為用的拳法領悟最透,算是學懂了、學穿了的。因此自號“一穿”,遊歷川東時授此技與楊為善,名之為纏絲拳。且“纏絲拳”之名始用於楊為善。
其四,從傳於榮昌蔡系的老拳譜看來,蔡德泉、姚玉堂、何慶山、何武堂、楊為善、王一川,斷斷續續逆述而上,竟能追溯到全真教龍門派邱長春、王重陽、呂純陽、王正陽以上,每人俱有詳細的生卒日時,授受傳襲典故記錄在譜。
無論纏絲拳的產生如何,但近代纏絲拳在榮昌地區經過姚玉堂、周吉祥等宗師的艱苦創業,總算有了十分可喜的基礎。據《道門纏絲》中說:“姚公豪氣干雲,疏財仗義,而友朋至交亦是不少。在諸友之協助下購船置器,日縱絲網於珠溪,夜泊漁火於路孔。風裡來,雨里去,不僅自給,更時常救濟貧困之人。並攜群豪於路孔河邊結盟聚義社,且親任龍頭大爺。幾經艱苦奮鬥,終使纏門倍享盛譽於瀨溪河流域。姚公親老近幼,不避親疏內外而同視以仁。時人相見,常戲稱為‘姚打魚’,而背地裡皆尊之為小宋江也。姚公閑來課徒傳道,於是遠近英傑歸附姚公門下者甚眾。民國初年,既有蔡文彬、趙文波、吳靜洲、趙純墨、林康周、尹術稀等從之,俱藝業超群而揚名軍旅堂會;抗戰期間從之習者有姜治軍、蔡德泉、潘發武、周開文、謝暉猷、於天沛(余師)等,后皆各開香堂於一方。至今川中、川東、川南一帶言技擊者多受其惠。於師天沛傳斯道於吾輩,前後已數十年矣。余師兄弟等雖大多六七十歲,年長者八旬有餘,然各立鴻志克純祖武,行道四方,竟光先賢遺德而不息。”可見纏絲拳在榮昌總算有了長足發展的希望。
纏絲拳的動作包含曲伸、迴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扑等,人體各部位都要參與運動。系統的進行纏絲拳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一動無有不動。”纏絲拳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具體的講,纏絲拳的纏法據於系傳人錢鼎文《道門纏絲》一書中寫到:“纏絲術法有六類,手纏絲,臂纏絲,腰纏絲,腿纏絲,走纏絲,組合纏絲是也。簡言之,手纏絲有順逆出入四種諸法;臂纏絲有橫、立、平配順逆六種諸法;腰纏絲有左右配上下四法;腿纏絲與臂纏絲相若;走纏絲、以其走也,旋身進退、起伏穿插、遊走誘敵致其背勢之道。”
榮昌纏絲拳
陰陽手多為後發制人的手法,主張“問聽拿放哼哈間,三回九轉一式全”,一般後手出擊。敵不動,己不動;敵微動,己已動,后發先至。其沾粘連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等技擊思想頗得太極拳技擊之道,順門纏絲中老成練達之士多以此應人,有陰陽六字道其藝:沾、粘、綿、誘、空、隨。於老夫子八九十歲時常以此道擲出過許多孔武有力之人。《道門纏絲》第二章第九節說過三回九轉之法為“纏絲拳注重曲蓄善變,所謂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箭之離弦,假弓弦之力也,射手何以助之。余觀同道兄友每發人於言笑間,毫無費力者,蓋其處處善蓄也,能蓄得巧,始能發的妙。蓄時吸氣,順其來勢力,纏繞封閉,即誘即引以曲線螺旋化實為虛,致其欲進不得勢,欲退亦不敢時,則為引進之秒境也。而後擰腰猛轉,一擲了之。能泰然揮灑如是,皆蓄之善也。其蓄讓為虛,擲發為實,先蓄而後發,虛實之道也。詩云:‘拳隱剛勁柔中藏,陰陽虛實費參詳。纏絲千頭並萬緒,貴在遊走運弛張’。”
純陰手是纏絲技法爐火純青后反樸歸真的表現,一般非數十年執著不懈的純功不可。纏門歷代宗師皆有會其玄奧者,亦有純陰六字道其精微:敬、驚、徑、擎、緊、切也,纏絲技藝之神術心法。此摘《道門纏絲》第四章第二節片段略述其一端:“敬者,慎也,畏也,寓乾乾終日意,當知兵無常勝之理;驚者,掠也,奪其心魄而亂其志意也;徑者,捷也,含簡潔之意,無關緊要之繁文縟節盡可免談;擎者,奉而使高也,奉其身而斷其根,奉其行而忘其智,敗敵之術也;緊者控制全局機勢,令其局促受限而我優遊從容也;切者,制其情也,關心則亂,以其心繫之切擾之,敗其思緒之謹嚴也。”路孔楊系纏絲高手郗榮清說過:“纏絲之技,貴丹田而重內力。其操之有術者,己之雙臂常若纏繞一團若有若無之飛棉瓢絮。每與人搭手,略避其正鋒,所謂懸腕避頂點,接手半邊空。繼之以臂間棉絮網纏其手乃至頭軀,神為之詐,腰為之旋,臂為之圈,使之昏蒙迷茫。纏絲藝祖師曰:‘氣沉於淵,巧運圈圈;力凝山根,勁走螺旋。故示以虛,以無生有;無所謂有,無所謂無。’能陷敵於纏絲網中,則得神以知來,智以藏往之效。而後引使之來,彼不得不來;放使之去,不得不去也。兵法云:‘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此之謂。”
榮昌纏絲拳
纏絲拳作為內家拳傳到近代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有著豐富而完善的思想,它既經歷了市井白丁純正古樸地參悟,也贏得了武林儒士的文化蘊養。在纏門中流傳較廣的經典性文獻為四代名手龍嗣順著的《纏絲術法》,六代名師蔡德泉留下的《蔡氏家秘》,唐新知撰寫的《纏打心得》,七代名手張宏斌著的《纏門三字經》,錢鼎文論著《道門纏絲》以及蔣遠武整理的《纏門打經》,都從各個方面系統地闡述了纏絲拳的思想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