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華東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屬於國家一類事業單位,現隸屬於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是集地質調查、科學研究、項目管理、信息服務於一體的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單位。
1962年5月,“地質部華東地質科學研究所”正式成立。1978年4月,更名為“國家地質總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1979年11月,更名為“地質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1983年1月,更名為“地質礦產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1999年,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管轄。 2000年11月,更名為“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2003年10月,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改組的基礎上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2006年12月,經中央編辦批複,同意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更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加掛“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牌子。2017年5月,經中央編辦批複,同意“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加掛的“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調整為“華東地質科技創新中心”。
在國內,主要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調查任務;承擔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及台灣等六省一市)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的組織管理、監督工作;承擔華東地區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資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服務工作;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地質調查成果,為自然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和環境基礎保障,為社會公眾提供地學信息服務。在國外,主要承擔拉丁美洲-大洋洲國家間地學合作項目,服務於“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需求和中資企業“走出去”。
經批准,“中國地質調查局城市環境地質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儀器維修研製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學合作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城市地下空間探測與安全利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分別於2000年12月、2001年4月、2016年9月、2019年2月在南京中心掛牌成立。“江蘇省光譜成像儀智能感知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光譜探測地質儀器研發重點實驗室”分別於2011年9月、2012年10月在南京中心掛牌成立。確定了城市地質調查與地下空間探測、沿江沿海“T”型帶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東南沿海地質構造演化及能源資源等3大領域12個創新方向;形成了城市地質與地下空間探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生態地質調查與自然資源綜合評價、下揚子頁岩油氣研究、火山地質與深部找礦、光譜探測儀器研發等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新團隊。
截止2019年2月,現有在職職工276人,離退休人員228人(含離休人員6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267人,佔96.7%。具博士學位45人,具碩士學位132人,具本科學位72人,大學專科及以下27人,其中研究生以上的佔64.1%。高級職稱136人(其中正高級47人),中級職稱102人,初級職稱及以下38人,其中高級職稱的人員佔49.3%。
現有35歲以下人員85人, 36-45歲100人,46-55歲49人,55歲以上42人,45歲以下的中青年佔67%。
中心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5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人,全國海洋資源與環境科學首席傳播專家1人,財政部全國會計領軍(後備)人才1人,部首席科學傳播專家1人,部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部傑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部先進個人1人,局傑出地質人才2人,局優秀地質人才3人,局傑出青年1人,局高層次地質人才1人,局優秀青年人才8人,局中青年人才1人,局青年地質英才1人。第五期“江蘇省三三三人才培養工程”5人,江蘇省333工程突出貢獻獎1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黃汲清地質科學獎1人,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1人,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3人,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優秀中青年地礦經濟研究人才“銀星獎”1人,在寧部屬科技創新標兵1人,江蘇省優秀地質工作者1人,江蘇省優秀地質科技工作者3人。
主辦的《華東地質》刊物已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和《中國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成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源刊、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在國內外地學界具有一定的影響。
南京中心配置有重力、磁法、電法、地震、測井、交通、通訊、GPS、GIS、北斗系統、辦公和資料管理等方面的設備及其相輔助設備、軟體。具有承擔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勘查、水文地質勘查、工程地質勘查、環境地質勘查、油氣地質勘查、災害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海岸帶及第四紀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調查、儀器維修研製、信息技術、資料庫建設、岩礦鑒定和實驗測試等方面工作的能力。此外還具有中國實驗室合格評定委員會頒發的計量認證、實驗室認可證書。
南京中心與美國、加拿大、德國、墨西哥、秘魯、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澳大利亞、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日本、韓國、菲律賓及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項目合作和技術交流。與台灣地區、香港地區有關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業務交往與合作關係。與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肥工業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院校共建博士、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共承成500多項地質調查及科研項目,專業領域涉及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工環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岩礦測試、儀器研製、信息系統及網路建設、資料庫建設、項目質量監督及監理等各個方面,提交各類地調科技成果300多項,出版成果專著110餘部,獲國家、部、省級等各類成果獎210餘項,為國家地質科學發展和經濟建設作出了顯著貢獻。
先後有1人次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1人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4人獲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18人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入選國土資源部百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計劃,1人獲國土資源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獲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3人獲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獲江蘇省第三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突出貢獻獎,1人入選江蘇省“333”二層次人才, 1人進入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第三層次培養工程,1人獲遼寧省青年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遼寧省第一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層次人選、遼寧省科海英才,2人被列入中國地調局首批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1人獲地調局青年地質英才稱號,6人獲地調局首批優秀人才稱號,1人獲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優秀中青年地礦經濟研究人才“銀星獎”。
獲得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狀、江蘇省“工人先鋒號”、國土資源系統“十五”科技工作先進集體、首屆全國地質勘探工程技術人員技能大賽團體賽第一名和優秀組織獎、南京市秦淮區無職務犯罪先進單位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①管理部門: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紀檢監察審計室)、財務資產處、人事教育處、安全生產管理處、裝備處、華東項目管理辦公室、項目辦規劃處、項目辦技術管理處、項目辦經濟管理處、項目辦資料管理處、總工程師室(質量管理辦公室)、中央地勘基金華東項目監理部。
②業務部門:基礎地質調查院(台灣地質研究室)、礦產地質調查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院、信息技術院、境外地質調查院、油氣勘查技術院、實驗室、儀器維修研製中心。
③公益服務部門:物業管理中心、離退休管理處。
管理、協調與監督華東地區地質調查工作職能;
開展大區綜合地質調查研究工作,解決區域性國土資源調查、規劃和長遠發展需要的重大地球科學技術問題;開展城市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研究;
承擔全國或區域的公益性、基礎性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開展長江中下游隱伏銅鐵多金屬礦及武夷山等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及成礦規律研究;
開展淮河流域和東南沿海地下水資源調查及污染評價;
開展中國東部大陸邊緣地質和火山地質研究及與日本、台灣海峽兩岸構造-岩漿作用和地殼演化對比研究;
承擔華東地區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的接收、保管與服務工作;
開展X射線衍射儀系列、近紅外分析儀等國產精密儀器研製與產品開發研究,承擔地質調查實驗與測試、大區網路與信息系統建設、標準化建設與示範任務。
現任中心主任(所長)曲亞軍,書記黃海;副主任(副所長)郭坤一、李君滸
本所與相關大學聯合,招收培養地質相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年來,在國務院加強地質工作的方針指引下,中心不斷地補充年輕科技人員,從而形成了中青年為主的地調科技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