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齊白石故居的結果 展開
- 北京市旅遊景區
- 湘潭齊白石故居
齊白石故居
北京市旅遊景區
齊白石(1863一1957),湖南省湘潭縣人,中國畫大師。中國近代美術文化史上的傑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
齊白石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人、寄萍老人等。年輕時做過木工。
齊白石擅長詩、書、畫、印。文化部於1953年授 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又榮獲國際和平獎金, 196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墓位於海淀區海淀鄉魏公村西南。碑文李苦禪所書。
齊白石故居[北京]
齊白石故居圖片
據傳此宅為清代中晚期內務府一總管大臣的宅子,後分割出售。新中國成立後由文化部購買,作為畫家齊白石的住所。由於老人思念在西城的舊居,在此住了不長時間便遷回西城,此地便改為齊白石紀念館(在他生前成立的)。“文革”期間,紀念館被撤消,改為北京畫院。現為北京畫院《中國畫》編輯部和北京美術家協會所在地。
該宅院建於清代中晚期,13號院僅為原宅院的一部分,是較完整的單體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一間(不是原來的大門),倒座房兩間。院內南、北、東、西各有三間房屋,均為硬山頂合瓦過壟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間有雀替,盡間上有倒掛楣子,下有坐凳欄桿。房子之間由轉角廊相連。北房帶東西耳房各三間,南房西接順山倒座房三間。各房墀頭處均有精美的磚雕圖案,各廊間的走馬板處有書法篆刻磚雕,北房明間木隔扇上有木刻楹聯。西耳房南側西牆上裝飾一磚刻“紫氣東來”四字。
此院的磚、木雕飾具有較大價值,1986年1月21日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西城區劈才衚衕內跨車衚衕13號
性質: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齊白石
繼承了父親畫、書、印、詩,現年80高齡的齊良遲,擔任著北京市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輔任書畫研究會會長等社會職務。問他父親生前在故居內留下的最令他難忘的是什麼,他說是父親一生的節儉。作畫用的宣紙外邊的包裝紙,齊白石也不浪費,他在紙皮上勾畫樣子,很多紙皮都成了珍品。他曾在紙皮上畫的一幅《麻姑獻壽圖》上題字:有能力者得之是好稿。筆者問及齊白石的12個子女及後輩繼承其藝術的情況,齊良遲介紹,子輩有四位繼承,分別是三子齊良己、女兒齊良止、幼子齊良末和自己;孫輩有孫子齊展儀、孫女齊秉淑。另據齊良遲介紹,由北京畫院籌辦的“北京齊白石現代藝術中心”受到北京市委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目前正在長安街上選址。
齊白石故居圖冊
齊白石故居[北京]
1917年,南方軍閥混戰,齊白石避亂從湖南來到北平,在琉璃廠南紙店掛單,賣畫、刻印,維持生活。然而,對這位滿身泥土氣息的布衣畫家賞識的人不多。備受冷落的齊白石認識到,只知步古人後塵,沒有出息,下決心來個大轉變。他說“予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勿憐,乃余或可自問快心事也。”為了開闢藝術新路,齊白石到了破釜沉舟的地步。他接受好友陳師曾的建議,汲取明清寫意畫家徐渭、朱耷、石濤及當時的吳昌碩等諸家畫法,融合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熔民間畫與文人畫於一爐,大膽創造,實現了“衰年變法”,形成筆法凝重、意境奇特、構圖拙簡、賦色艷而不俗的獨特的新的山水畫風格,登上國畫藝術的高峰。他總結自己的創作心得,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齊白石聲名大振,與徐悲鴻、張大千一起,成為中國近代畫壇的三位大師;又和著名畫家傅抱石被合稱為“南北二石”。
故居
抗戰期間,他畫了不少“不倒翁圖”,勾勒塗抹,一氣呵成,簡潔明快,粗獷拙樸,寥寥幾筆,神態畢現,把一個個不學無術、賣身求榮、唯求不倒的貪官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然後,在上題詩:“能供兒戲此翁來,打倒休扶快起來,頭上齊眉紗帽黑,雖無肝膽有官階。”或題:“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借題發揮,痛罵官僚,痛快淋漓,令人拍手稱快。
筆如農器 硯田未歇
齊白石畫作
北京故居
齊白石故居為何這樣衰頹
今天,看北京的天氣特別好,陽光燦爛,風一點不冷。我們特地去齊白石故居參觀。坐公交到西單商場下,然後找人打聽“辟才衚衕”。一路經人指點,不要多久就找到了這個所謂的“衚衕”,——半點衚衕的影子也沒有了,看到的全是寬敞的馬路和一棟比一棟高大氣派的現代樓房。後來,在轉彎的街口,遠遠瞅見一小片青灰色磚牆,裡面有露出的老式屋脊,我們說那準是齊白石故居了。
作品
尤其感到可悲的是,齊白石故居賴以生存的衚衕已經蕩然無存,若不是齊白石的名氣和影響,可能這座小四合院也早已不復存在。
齊白石故居儼然像一座孤島,徹底被現代建築的大海所包圍。所以,當我們無奈地離開這座四合院,再回首去看時,竟然覺得十分滑稽,就像一個又矮又小的丑物蹲在一群身材高大著裝時髦的俊男靚女中間。
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國畫家之一的齊白石,在北京僅有這麼一座故居,本來是應當保存完好且整舊如舊向世人開放,齊白石的作品以及有關他的研究,都能得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展出。可是,今天我看到的卻是破落、衰敗。北京之大,可以建起成千上萬的高樓大廈,何以沒有齊白石的一席陳列之地?
設想,如果北京能完好保留一段辟才衚衕,將齊白石故居精心開闢成齊白石藝術博物館,讓齊白石故居存活在當年的原始風貌里,我想這對弘揚中華文化,繁榮中華古老藝術該會起到多大的作用。即使僅僅為了旅遊,那麼一座保存完好的齊白石故居,也能為北京乃至中國吸引多少海內外遊客!
“鐵柵三間屋,筆如農器忙。
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
故居成了城市孤島
這首名為《自嘲》的小詩是我國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在他的“白石畫屋”中所作。日漸頹廢的尷尬境地。
在西城區的一片拆遷現場和新落成的居民小區里穿行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找到了跨車衚衕13號。事實上,這已經成為這條衚衕的最後一戶人家了。整個跨車衚衕早已拆遷完畢。落日餘暉之中,蜚聲海內外的齊白石故居在周圍林立的新居民樓的包圍下,顯得更加破敗不堪,像一個孤島。
齊白石在《自述》中說,“那年(1927年)冬天,我在跨車衚衕15號(現13號),買了一所住房。”從此,直到1957年去世,白石老人一直在這裡生活,他晚年創作的絕大部分傳世之作都在這所簡陋的舊宅里完成。
期間,政府為了照顧白石老人,曾經在東城區雨兒衚衕專門給他修建了一處舒適的新宅居住。但是老人住慣了在跨車衚衕家裡“天倫之樂”的日子,他在給孩子們的信中寫道:“予願搬回跨車衚衕老屋,數十年生活計已習慣。兒輩宜善體老人心意。”結果,他在新居只住了短短的幾個月就搬了回來。
據齊氏後人介紹,1935年,白石老人為了安全,將家中北屋前面的走廊用鐵絲裝成柵欄。後來,他在題畫時,常用“鐵屋”二字,表明了老人對這裡的深厚感情。1953年,齊白石把鐵屋命名為“白石畫屋”,用黑地燙金的篆書做成一個匾額,掛在堂前。並且題寫長篇跋語,表達了他把這裡長期保存下來的殷切希望。他說:“南嶽山下有鄴侯(唐代著名藏書家--記者)書屋尚存,千秋敬羨。餘50歲後來京華,於城西買屋賣畫,屋繞鐵柵。如是年90矣尚自食其力,幸畫為天下人稱之。其屋自稱白石畫屋,不遺子孫,留為天下人見之一嘆,而後或為得保千秋,亦如鄴侯書屋之有幸也。”
但是,就是這所白石老人生前希望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財富,
在北京市的任何一張旅遊地圖上,人們都可以找到“齊白石故居”的標註。但是,當許許多多的人懷著對大師的景仰之情慕名而來的時候,恐怕迎接他們的都是一種深深失望的感覺。
牆壁上大面積的脫落和裂縫隨處可見,早已成了危房。門樓的一角不知何時已經斷掉了,大門的黑漆因年深日久已經斑駁陸離。屋頂上叢生荒草更增加了這種凄涼的感覺。
齊白石的後人說,這還是一處富有詩情畫意的精緻院落。據他的長孫齊佛來回憶,當時,三間北屋是整個庭院的主體,結構為兩明一暗,地裝木板。正屋是客廳,也是飯廳。靠東為卧房,西邊是畫室。建築普通,陳設也很簡陋。一張朝西擺放的黑漆畫案的南端,堆放著寬窄不齊的宣紙,北端則擺滿了文房四寶和大大小小的顏料碟兒。一把圓座帶靠背的竹椅,上面鋪著一塊布墊,是老人寫字畫畫是坐的。據說,畫案的對面原來還有一張香幾,上面擺著一個能夠一次走一年多的玻璃罩鍾,是老人經常向人誇說的心愛之物。
據介紹,白石畫屋的客廳中央,擺著一張普通兩用飯桌,把四邊的半圓木板支起來,便成了圓桌,放下去,就成了方桌。一把長藤靠椅,放在北牆下,天冷時加一個皮褥子,是老人畫余飯後休息的地方。老人平生生活簡樸,待客用的也只是幾個板凳,解放后,政府才給他添置了一套沙發。
據說,院子里原來種有葡萄、凌霄和柳樹,夏日濃蔭覆蓋。北院有一棵大棗樹,高出房頂。由北院去南院辟有兩個雕花青磚砌成的月亮門,十分古樸雅緻。
齊白石去世后,他的後人仍繼續在故居生活,直到今天。
1984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確定齊白石故居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從來沒有對外開放過。
齊白石當年購買跨車衚衕13號的時候,看中的就是這裡的寧靜。根據他的《自述》,此前的10幾年裡,為了尋找藝術創作的一方凈土,他先後搬了好幾次家。當時的跨車衚衕僅有15戶人家,前面的一條衚衕原名“鬼門關”,后靠太平橋,東南接西單牌樓,還是一處十分僻靜的所在。解放以後,這裡漸漸熱鬧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附近著名的北京金融街商業中心的建成,這一帶逐漸成了寸土寸金、繁華熱鬧的地方。於是,這裡也成為了一些有商業眼光的人注意的地方。緊挨著故居南側的一條新擴建的馬路也打破了這裡保持多年的平靜。
事實上,關於是否保留齊白石故居的問題,早有爭論。1995年,齊白石兒子、全國政協委員齊良遲就曾向全國政協作出提案,建議在北京建立齊白石紀念館。此後,嚴曉蒸等多名全國政協委員也提出了類似內容的提案。提案中,齊良遲表示,願意與齊家親屬商議,將齊白石故居交給文化部或者中國美協,或者家屬集資修繕故居,或者創立齊白石基金會籌辦齊白石紀念館。文化部對齊良遲的提案的答覆中表示,申請建立齊白石紀念館的途徑之一是,“利用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齊白石故居予以適當擴建。利用故居比新建更有意義,也是較為現實的辦法。”但是,“鑒於文化部基投資極為困難,無力承擔該館的部分投資,北京市文物局將予以全力協助。”可是,7年過去了,修復齊白石故居的設想始終沒有變成現實。
齊白石故居的命運也牽動了其他有識之士的關注。2001年春,北京市政協委員李生生再次提出了修建並開放齊白石紀念館的建議。他的提案被轉發給北京市文物局研究辦理。但是,對北京市文物局的答覆並不滿意。
李生說,北京市文物局一直在強調困難。該局對他答覆說:“首先是1957年齊白石去世后,故居年久失修,基礎下沉,漏雨嚴重,已非小修小補所能解決。其次是多年來故居屬於私產,是非開放單位。由齊白石先生的後代及其家屬多戶居住。因此一直沒有一個日常管理單位負責故居的文物保護等諸項工作。”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北京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的規定,文物保護單位應由使用單位負責文物建築的保養和維修。考慮到齊白石的家屬多年來在故居內居住,亦是故居得不到徹底維修和開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2年2月,北京市“兩會”期間,市文物局副局長舒小峰也對記者作了同樣內容的解釋。
據了解,1994年開始,北京兆泰房地產公司承接對北京市西城區南豐小區危改舊房改造工程。其改造範圍主要位於齊白石故居東側。當時,據說為了“節約幾百萬元的拆遷費用,”兆泰公司曾表示不願將處於文物保護範圍內的齊白石故居進行搬遷。
據北京市文物局的說法,經過他們的努力,兆泰公司後來同意承擔故居內居民的搬遷費用,“住戶搬遷后,由兆泰公司進行修繕,作為文化場所對外開放。”
“但是,因在與故居內的住戶在搬遷條件上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同時,齊良遲先生對此建議也有一定的意見,因此,最後造成了這種周圍危改小區建設完畢,只余故居仍未得到任何改善的現狀。”
北京市文物局的意見是,齊白石紀念館“另行妥為選址為好。”
有好幾位齊白石的親屬對記者表示過把故居交給國家、儘快修復開放的願望。
白石老人的一位孫女說:“現在有人說我們不願搬走是為了要錢,其實我們主要是不願意把故居交給房地產公司。我們相信國家有能力把爺爺的故居修復好。”她說,兆泰公司曾對他們說,修復后的故居的一部分將用作該公司辦公場所,這是所有齊家人都不會接受的。
他們說,這些年來,經常有不少國內外人士來到這裡。儘管大門上早已掛上了兩個“非開放單位、謝絕參觀”的牌子,但是還是有許多人都敲了門,希望能到裡面憑弔這位藝術巨匠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許多藝術界的人士認為,保存並修復在北京的齊白石故居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據齊良遲介紹,白石老人晚年在這裡創作了將近2萬多張中國畫。在他去世后,他的家人遵照遺囑,將數百張精品捐獻給了國家。
據悉,齊白石在當時的湖南湘潭縣白石鄉杏花村的故居,已於2001年齊白石137周年誕辰前夕竣工,正式向遊人開放。期間,湖南省政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撥出專款對故居進行修繕。而齊白石藝術展覽中心也在湘潭市奠基,預計2002年建成。另據了解,初步確定坐落於北京長安街上的“齊白石現代藝術中心”的選址工作,目前正在緊張的進行。
據文獻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后,靠賣畫為生的齊白石,在他位於跨車衚衕的家裡閉門謝客,在大門上掛出“官不入民家”的字副,拒絕日偽大小頭目的索畫,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日寇入侵北平時,他在這裡畫了《群鼠圖》諷刺日本侵略者;為抨擊舊官僚的腐敗,他在這裡畫了《不倒翁》和題有“看你橫行到幾時”的螃蟹圖。新中國成立后,他在這裡畫了著名的《祖國萬歲》,抗美援朝時,他畫和平鴿參加義賣,表達了對祖國的一片深情。1956年,白石老人在這裡接受了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國際和平獎。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被世界和平理事會遵崇為“世界文化名人”的白石老人,這位我國近現代美術界上的傑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在這裡創造了20世紀中國畫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