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島
芙蓉島
芙蓉島是萊州灣中被藍天碧水烘托的一座無人海島,海拔75米,面積大約0.35平方公里。東南兩面地勢較緩,西北兩側懸崖陡峭。隔海相望,猶如航行在茫茫雲霧中的一隻仙舸。位於東經119度48分;北緯37度20分,隸屬北海艦隊軍事演習目標之一。
芙蓉島 位於城西北25公里的渤海灣內,又名蜉蝣島,是渤海灣中被白浪烘托的一座無人海島。遠遠望去,猶如航行在雲霧中的仙舸。《掖縣誌》載:“芙蓉島,隔海岸五十里,翠螺一點,泛泛煙波中,狀若蜉蝣。”
芙蓉島,海拔75米,面積0.5平方公里。島的東、南兩側地勢較緩,西、北兩側懸崖陡峭。平時,風平波穩。如遇大風,怒濤壁立,巨浪撲崖,吼聲如雷,磅礴壯觀。無數岩洞石穴,密佈於懸崖峭壁之上。這些形狀各異的天然洞窟,多屬潮水撞擊侵蝕而成。水簾洞,在崗石磯西側。洞門鐘乳石倒懸。涓水如線,匯成一泉,清洌甘甜,終年不枯。傳說這洞門鐘乳石是八仙中曹國舅的“牙籤”。神仙洞在西北角偏南,洞中藏洞,相互貫通,幽暗深邃,如入水下龍廷,激發遊人探險。洞內冬暖夏涼,隆冬嚴寒之季,溫暖如春,盛夏酷暑時節,清爽宜人。
與洞穴異曲同工的饞岩怪石之林,則是千年風雨海浪鏤刻鑿雕的結果。奇礁異石通上達下,崢嶸多姿,真可謂天工神力自然造,觀者無不稱奇。西端的“一線天”,傳說為呂洞賓試劍所開,仰頭高空,藍天一線。還有,張果老的“拴驢樁”;何仙姑化雲成石的“蓮花吉祥岩”;鐵拐李醉眠的“枕石”;韓湘子品笛的“坐磯石”,那凌空欲飛的懸崖頂上有一平台,便是八仙飲酒相會的“聚仙台”……芙蓉島名稱的由來,傳為明代大學士毛紀與正德皇帝對奕,贏得此島后,因慕其絢麗佳美,遂以幼女稚名芙蓉取為島稱。民間還有“毛閣老芙蓉島成仙”的傳說。《縣誌》中還記述了芙蓉島海面多次出現過“海市蜃樓”的奇妙景觀。立於海島之顛,極目遠眺,如入仙境。
芙蓉島不僅景色奇特誘人,而且物產非常豐富。酸棗、麻黃、元胡、枸杞遍地皆生;牡蠣、海參、鮑魚等海珍繁衍於水下礁叢。芙蓉島,宛如一顆晶瑩的明珠,在渤海灣中閃爍著燦爛的光華。
芙蓉島
芙蓉島
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游大島,並賦《渤海夜漁》詩一首:“星散萬家燈,疑是原上城。碧海魚兒躍,藍空有鳥鳴。喜當四五月,新置八九罾。批蓑舟中待,不覺到天明。”吟誦著這意境清幽的千 古佳句,欣賞著眼前繽紛十色的美景,彷彿身處世外桃源,讓人禁不住感嘆萬千,好一幅平鋪在萊州灣的人間仙境圖,願你象一顆璀璨晶瑩的明珠,永遠閃耀著燦爛迷人的光華!
芙蓉島
海滋是海水與水面的空氣層出現較大溫差時,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大氣層發生折射,從而使島嶼等變幻畫面像懸浮一樣,多發生在春夏或夏秋之交時節,冬季出現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