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彬是一個漢字,讀作bīn,本意是指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多用作“彬彬”,也指豐盛的樣子。陸機《文賦》有記載: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基本釋義


彬 bīn ㄅㄧㄣˉ
〔~~〕形容文雅,如「~~有禮」。

詳細釋義


彬 bīn
〈形〉
● ● (形聲。從彡( shān),焚省聲(省去「火」)。本義:文質兼備的樣子)
● ● 同本義 [of literary talent and simple style]
份,文質備也。《論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說文
文質彬彬。——《論語•雍也》。集解引包注:「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孝哀彬彬。——《漢書•系傳下》
● ● 師古曰:「彬彬,文質備也。」。又如:文質彬彬(既文雅又樸實)
● ● 富有文採的 [of unusual literary talent]
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陸機《文賦》
● ● 又如:彬駁(文采錯雜的樣子);彬彬君子(文質兼備的人);彬彬濟濟(人才盛多的樣子)
● ● 文雅的樣子 [refined]。如:彬雅(儒雅);彬比勢抗(謂以官儀相處,以官威相抗)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彡字部】彬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8
〔古文〕份《唐韻》府巾切《集韻》《韻會》悲巾切,?音豳。《說文》文質備也。《廣韻》文質雜半。《論語》文質彬彬。
又《類篇》逋還切,音班。采明也。

字源解說


“彬”字造字法解釋不一。一說為形聲,“彡(shān)”為形旁,“焚”省“火”為聲;一說為會意,從林、彡。意符“彡”,表示有文采,“林”含光彩義。在《說文解字》中“彬”是“份”的異體,後來通行的是“彬”,“份”另表他義。另有俗字作“斌”,以文武會文質兼備之意。

詳細解釋


(1)【彬彬】
①〈文言義〉〖形〗文質兼備,形容文雅。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集解引包註:“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孝哀彬彬。——《漢書·系傳下》師古曰:“彬彬,文質備也。”
又如:文質彬彬(既文雅又樸實)
②〈文言義〉〖形〗美盛的樣子
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漢書·司馬遷傳》
(2)〈文言義〉〖形〗富有文採的
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陸機《文賦》
袁可立)十一歲始專治《尚書》,文采彬蔚。――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又如:彬駁(文采錯雜的樣子);彬彬君子(文質兼備的人);彬彬濟濟(人才盛多的樣子)
(3)〈文言義〉〖形〗文雅的樣子
如:彬雅(儒雅);彬比勢抗(謂以官儀相處,以官威相抗);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斑(文彩鮮明)
(4)(Bīn)〖名〗姓

音韻集成


音韻參考
廣韻
pein [ pɯin˧ ]‖[ prɯn ]
府巾切,平真幫 ‖彬聲文1部 《說文》:“份古文。”
【註解】彬文質雜半。《說文》云:“古文份也。”府巾切。十三。
【校釋】《說文·人部》:“份,文質備也。彬,古文份從彡、林。林者,從焚省聲。”
方言集匯
客家話:[客英字典] bin1 [東莞腔] bin1 [梅縣腔] bin1 [寶安腔] bin1 [客語拼音字彙] bin1 [海陸豐腔] bin1 [台灣四縣腔] bin1
粵語:ban1
潮州話:bing1(ping) [揭陽、潮陽]biang1(piang)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prɯn說文份古文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府巾眞B開眞B平聲三等開口眞B上平十七眞pi̯ĕnpǐĕnpjĕnpienpɣiɪnpɯinpjinbin1pinpyn文質雜半說文雲古文份也府巾切十三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ꡎꡞꡋbinpin平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真文齊真文陰平齊齒呼piən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卑民八真平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八賓稟嬪陰平文質適均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彬彧、彬炳、彬彪、彬蔚、彬斑、彬郁、璘彬

相關成語

文質彬彬、彬彬有禮、彬彬濟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