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
中國台灣海洋漁業基地
基隆港位於台灣島北端,是台灣北部海上門戶,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北緯25°09′,東經121°44′,地處台灣省北部的基隆市。港口水深達11.5米。港口三面環山,沿海灣建有40餘個泊位。港口年吞吐量約3500~4000萬噸,吞吐主要貨物有糧食、石油、水泥、木材、化肥和鋼鐵等。世界第十大集裝箱運輸港,1990年的吞吐量為181萬標準箱。基隆港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運轉運中心輔助港--高價值貨物進出口港。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是環島航運之主要樞紐港,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
基隆港(KEELUNG)位於台灣島北端,是台灣北部海上門戶,重要的海洋漁業基地。北緯25°09′,東經121°44′,地處台灣省北部的基隆市。港口水深達11.5米。港口三面環山,沿海灣建有40餘個泊位。港口年吞吐量約3500~4000萬噸,吞吐主要貨物有糧食、石油、水泥、木材、化肥和鋼鐵等。世界第十大集裝箱運輸港,1990年的吞吐量為181萬標準箱。
基隆港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運轉運中心輔助港--高價值貨物進出口港。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是環島航運之主要樞紐港,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
港區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
基隆港
基隆港於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建港,為台灣第二大港口,世界第39大貨櫃港﹝2004年止﹞。是台灣北部重要的天然良港,也是海運轉運中心輔助港--高價值貨物進出口港,環島航運的主要樞紐港。貨運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並有數艘國際性大型郵輪固定彎靠。已開始轉型為結合觀光,親水性的港口。為了促進基隆市港兩方的發展,正進行港市合一。2001年6月28日,專責機構“基隆港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基隆市長﹝當時市長為李進勇﹞兼任主任委員。基隆港在60年代前一直是台灣最大的港口,仍是僅次於高雄港的台灣第二大港。
基隆港位置處於東經121度44分與北緯25度9分交叉點。港區土地面積(經營土地)189.8公頃,港區水域面積379萬平方米(包括內港98.5萬平方米,八尺門區95.5萬平方米);港口航道水深20-26米,港區各主航道水深10-26米;駁航4艘,拖船20艘;錨地共41.2萬平方米,可容船舶5艘;浮筒3個(兩組),5-6號浮筒長度為200米。船舶載重吃水深在9.1米以下可系泊6000-10000噸船舶;6-7號浮筒長度也為200米,船舶載重吃水深在9.4米以下可系泊10000-15000噸船舶;碼頭58座(可容船舶58艘),其中營業碼頭40座,長7545米。出港貨物以紡織品、化學材料、非金屬礦物製品、木材製品以及運輸工具為大宗,進港以化學材料、農產品、非金屬礦產品和金屬礦石為大宗到2002年,基隆港進港船舶9085艘,總噸位11901萬噸;出港船舶9079艘,總噸位11893萬噸,合計進出港船舶18164艘,進、出港總噸位數計23794萬噸;貨物吞吐量3454萬噸,貨物裝卸量8891萬噸,集裝箱裝卸量為192萬個標準箱。
基隆港
基隆港
基隆港陸上交通有中山高速公路、北部第二高速路、北基公路及鐵路通往台北,並有濱海公路通往東部蘭陽平原到蘇澳港,由於台灣地區位處泛太平洋海運必經航路,復加上該港臨近政經中心的台灣都會區,因此吸引許多國際定期商輪彎靠該港,成為亞太地區重要之貨櫃港埠。
一、離開東岸港區路線:中正路→忠一路→孝二路→中山高。
二、進入東岸港區路線:中山高29號橋→仁五路→愛三路→仁二路→中正路。
三、進入西岸港區路線:麥金路→基金一路→5B匝道(大竿林隧道)→西岸聯外道路→西岸港區。
四、離開西岸港區路線:
1.前往七堵以南及瑞芳地區20噸以上大貨車及聯結車一律行駛西岸聯外道路→北二高。
2.前往七堵以北地區20噸以上大貨車及聯結車由西岸港區→光華隧道→復旦路→中山二、一路→安樂路。
基隆港在昔日稱為“雞籠港”或“雞籠灣”。雞籠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佔領台灣時就曾對雞籠港進行調查,並進行了部分建設。清治後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雞籠港的發展。在光緒12年(1886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義正式開放為商港。當時就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曾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並委由當時的台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但後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主要設施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運碼頭。
日據時代,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中國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故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也就是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五期工程因二戰爆發而未全部完工),清除了原本密布內港區內的礁石,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這五期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台灣第一大港寶座。較特別的是,基隆港的築港工程並不由政府行政系統負責,而是由日本軍方主導,並被列為日本海軍列管軍港之一。
基隆港原由其所在的台北州設立“港務部”來管理,並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海務部監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改由直屬於台灣總督府的基隆港務局負責。基隆港由於當時台灣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埠設施及港內停泊船隻皆毀損嚴重,港區幾成廢墟。
1945年,台灣歸屬中華民國,續設基隆港務局,隸屬於台灣省政府交通處。港務局改組時以打撈港內一百多艘沉船及復建碼頭、橋樑、船渠、船塢、運河、防波堤、修理場及倉庫等原有設施為主,1953年以後才開始增設港埠設施,如增建西29、30號碼頭、漁港區突堤碼頭、興建通棧倉庫等,並填築大沙灣海水浴場以興建船渠。
復建完成之後,基隆港開始快速發展。1961年至1974年間,港務局改建內港設施,並開始在外港及東岸興築碼頭。1974年至1981年間開始積極擴建外港,並先後興建兩座大型突堤碼頭,以消除內港瓶頸及島內成長的運輸需求;連接港區及高速公路的東岸、西岸高架橋也興建於同時期。1982年至1992年,為因應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以改建及增建貨櫃碼頭為主。基隆港的營運量在1980年代到達高峰,到了1984年,基隆港更成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
發展至今,基隆港的碼頭總數從日據時期全坐落在西岸的18座,擴增為現在的57座(西岸37座、東岸20座)。2006年年度全台灣地區關稅總收入之中,經基隆港之收入為新台幣821億餘元,佔總收入之60.54%,足見基隆港在台灣經濟體系的重要地位。
因台中港2009年貨物裝卸量與吞吐量已超越基隆港,成為台灣第二大國際港,而基隆港則成為台灣第三大國際港。
基隆港的營運機構為台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其前身為基隆港務局,最初為台灣省政府附屬之事業機構,1999年精省后改隸台灣地區交通事務主管部門;2012年台灣地區行政機構組織再造實施后,台灣地區交通事務主管部門於同年3月1日起實施“政企分離”之航港管理作法,將各港務局公司化合併成立國營之“台灣港務公司”,原基隆港務局則改製為基隆港務分公司。
由於現有港區短期內無法擴建,為了因應台北港將對基隆港的貨運業務造成的威脅、與鄰近國家港口的競爭,以及兩岸三通后所帶來的客運榮景,基隆港將從原本偏重貨物運輸,轉型成為客運、貨運並重的“加值型物流港”。未來基隆港將朝向“東客西貨”的方向來發展,東岸以客運與觀光遊憩為主,西岸則繼續作為貨運運輸的基地;而配合基隆市中心的都市更新計劃,未來基隆港部分碼頭的功能將進行調整,港區部分后線區域也將開放商業開發,以達致基隆港、市發展之雙贏。
市中心港區開發計劃
基隆港南岸的港區(東4碼頭—西4碼頭之間)鄰近市中心,為配合基隆市政府推動的基隆火車站暨西二西三碼頭都市更新案,鄰近基隆車站的小艇碼頭、西1碼頭、西1B碼頭的后線將解除管制,成為向公眾開放的水岸廣場(碼頭岸線仍繼續維持現有功能)。而西2—西4碼頭將配合此都更案改造成為“客運專區”,並新建容納客運航廈、港務機構合署辦公之新港務大樓,預計2016年完工後將成為基隆港新地標。至於東2—東4碼頭,則規劃成為國際郵輪基地,並引進民間資金來開發。
牛稠港軍事專業區
台灣地區防務事務主管部門已在2011年6月同意將軍方原有在基隆港西岸呈分散狀的5處軍用碼頭,集中至牛稠港水域的西9—11碼頭,並在此划設“軍事專業區”,以利港區棧埠與后線的整合。預計2013年6月完成。
此外,台灣港務公司亦規劃將海軍艦隊使用的東5碼頭收回自用,以使基隆港所有的軍用碼頭都能遷移至牛稠港軍事專業區,但軍方以東5碼頭的戰略地位無法取代而拒絕。未來如得以遷移,該軍事專業區將擴大至西5碼頭。
基隆港東岸聯外道路新建工程計劃
為解決基隆港東岸的聯外運輸而修建,於2007年動工,南段(培德路至瑞八公路)預定2012年底先行啟用,2013年底北段(基隆港至培德路)完工後全線通車。
基隆港與基隆市唇齒相依,基隆市區的街廓即沿著港區發展,而早期基隆市民的生計更是與基隆港息息相關,昔日廣布市區的“委託行”及酒吧就是一例。但進入1990年代之後,基隆港除了要面對國內外傳統港口的競爭,還要應付中國大陸東南各新興港口的快速崛起。而基隆港的港區規模已到達極限,卻因為港埠用地緊鄰市區及山區而無法擴建,港內大部分碼頭的吃水深度又無法停泊巨型貨櫃輪,導致許多船隻被迫彎靠高雄港與台中港。基隆港的總運量於1990年代開始衰退,港口排名也在十年內,由世界前十大迅速跌到三十名以外。
基隆港
基隆港於1980年代,正逢港埠營運的高峰期,當時港內船席不足的情形常常發生;基隆港務局於1980年代中期,為了解決基隆港的擁擠狀況,提出在基隆港以西的外木山海岸興建“基隆超級深水港”,即“基隆新港”的興建計劃,在基隆港營運狀況開始衰弱時,曾被認為是重振基隆港營運的最佳方法,但是之後一直無實際動作。在1997年,台灣地區交通事務主管部門以建設新港的難度過高、經費太過龐大等理由,否決了興建新港的提案,以在新北市八里區興建淡水新港(即今台北港)作為替代方案。此舉引起了基隆市各界的不滿,認為此舉將會封殺了基隆港,甚至基隆市的未來發展。雖然如此,基隆市各界目前仍未放棄興建新港的可能。
近年來,為了提升競爭力,基隆港開始轉型為結合觀光、親水性之港口。港務局在2002年正式開放港區觀光,讓遊客可以搭船遊覽基隆的港埠風光。另外,為了吸引國際航運業者落腳,基隆港在2003年時設立了自由貿易港區。
“港市合一”的構想在1970年代時已經存在,在1989年時已是選舉政見要點。為了促進基隆市港兩方的發展,基隆市各界自1990年代開始積極推動。2001年6月28日,港市合一的專責機構“基隆港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基隆市市長(時任市長為李進勇)兼任主任委員。但台灣地區交通事務主管部門於2002年2月21日,函各港管理委員會暫行停止委員會運作。
美國奧克蘭港(PortofOakland)-1970年6月10日締結
英國南安普敦港(PortofSouthampton)-1985年4月16日締結
美國洛杉磯港(PortofLosAngeles)-1988年7月28日締結
美國北臨海港(PortofBellingham)-1990年8月15日締結
美國舊金山港(PortofSanFrancisco)-1992年9月15日締結
目前共有57座碼頭,一組浮筒泊位,設有:
貨櫃碼頭:15座
東岸、西岸貨櫃儲運場,配置有35至40噸可裝卸13至16排貨櫃之高性能式貨櫃起重機,每年可裝卸200萬至300萬TEU的貨櫃。
雜貨碼頭:24座
設置有通棧、露置堆貨場,可供汽車、遊艇、鋼鐵等貨物裝卸之用;另設有水泥、卸煤、油品及其它散貨碼頭,配置水泥圓庫、自動卸煤機、化油儲槽、自動卸水泥等現代化的港埠設施。
客運碼頭:2座
可同時靠泊國際豪華客輪二艘,經常有島內外郵輪、客貨輪在此靠泊,對促進觀光旅遊幫助良多。
其它碼頭:16座
分別供基隆港務局所有港勤船及工程船、軍、巡、緝私艦等靠泊。
基隆港
西岸貨櫃儲運場北櫃場
儲運場位於外港碼頭區,有西19至西26號八座深水碼頭,全長2,012公尺,裝置橋式起重機16台,儲運場面積222,204平方公尺,可儲放貨櫃5,181TEU(2層高,摺合20呎)。
東櫃貨櫃儲運場
該儲運場位於東岸碼頭區,有東8、9、10、11號4座深水碼頭,全長860公尺,裝置橋式起重機7台,儲運場面積39,000平方公尺,可儲放2層貨櫃共2,030TEU。
西岸貨櫃儲運場南櫃場
儲運場位於新碼頭區西16、17、18號3座深水碼頭,全長620公尺,裝置橋式起重機6台,儲運場面積97,135平方公尺,可儲放貨櫃2,004TEU(2層高,摺合20呎)。
散雜貨碼頭作業
該港有雜貨碼頭10座,水深7-11公尺,雜貨桶棧8座,有效容量22,009噸,露置堆貨場8座,有效容量14,844噸。
本港有散貨碼頭8座,水深6-11.5公尺,水泥圓庫7座,有效容量63,000噸,化油儲槽14座,有效容量13,500噸。
現任局長蕭丁訓
以往局長
王鍾雄
2002.1.4–2005.4.25
謝明輝
1998.8.31–2001.7.16
韓德安
1995.7.28–1998.7.16
黃清藤
1994.5.16–1995.7.28
鄭本基
1986.9.1–1994.5.16
鄧世卿
1984.3.1–1986.8.31
袁鐵忱
1973.2.16–1984.3.1
曹開諫
1963.2.1–1973.2.16
徐人壽
1945.11.4–1963.2.1
中國台灣省基隆港,位於台灣島北部台北盆地北端的雞籠灣內。該港依託台北市,隔台灣海塊與福建省相望,東面和東北面隔太平洋西部海區與日本及其琉球群島相峙,使其成為東海、台灣海峽、太平洋西部海區航運要道,為中國南北航線和太平洋航線及環太平洋航運要衝。航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
基隆港靠近台灣海峽之北口,港區東面、西面和,南面環山,一面臨海,雞籠灣是一個縱深3.6公里,入口寬280多米的狹長海灣,灣口外有社察、中山、盤桶等島嶼作屏障,形成山環水繞、風平浪靜的天然良港。由於基隆港的形狀如同雞籠,故有“雞籠港”和“大雞籠”之稱。基隆港予1860年開港,是台灣歷史較長,的國際貿易港口。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被闢為對外開放偽國際貿易港口,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國際貿易港口。基隆港,分為商港、軍港和漁港三部分。
港口水域面積250萬平方米,最大水深15米。進出港航道寬為300—360米,航道水深10.5—13.5米,可允許10萬噸級船舶進出港。港區水域設有系泊浮同4組,錨泊地2個,可同時系泊3000噸級至30000噸級的船舶和艦船80多艘。該港擁有港作拖輪約20艘、駁船30多艘,港口工作船40多艘。全港擁有陸域面積為750多萬平方米,現有碼頭60多座(萬噸級以上碼頭20多座),營運碼頭40多座,其中包括集裝箱碼頭13座,非營運碼頭17座。全港碼頭岸線共長達10多公里。全港擁有貨運倉庫39座,貨棚4座,貨物堆場24個,其中集裝箱堆場2個並配有集裝箱超重機60多台,集裝箱裝卸橋及搬運機械270多台。基隆港設施設備先進,設施設備規模較大,從而使基隆港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貿易港口。
基隆港
基隆港是一個綜合性港口,進口貨物主要有煤炭、石油、礦石、糧食、雜貨和集裝箱等;出口貨物主要有機械、化工產品、電子產品、輕工產品、紡織品、加工食品、集裝箱和其它雜貨答。該港貨物裝卸量約9000多萬噸,為台灣島北部貨物進出口門戶、國際貿易港口和貨物集散中心。在台灣省,它僅次於高雄港,居第二位的商港。1992年該港集裝箱吞吐量達195萬標準箱,為台灣省第二大集裝箱港口,也是世界10大集裝箱港口之一。由於基隆港平均每年雨日214天,號稱“雨港”,不利於件雜貨搬運裝卸,採用集裝箱裝運件雜貨就可解決雨天裝卸搬運問題。基隆港建有軍用碼頭26座,是台灣當局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擁有漁港和漁碼頭,漁船多達2000多艘,年捕魚量達30多萬噸,佔台灣地區總捕魚量的五分之一以上,為台灣地區最大的漁港。該港正在規劃建設東港區和西港區。建成后的西港區的貨運碼頭,可接納20萬噸級以上的船舶。
基隆港作為太平洋西海岸航運要衝之一,進港船舶約達8000多艘次。台灣島與大陸只隔台灣海峽,基隆於福州、溫州、寧波、上海、廈門、汕頭、香港和廣州黃埔等僅一水之遙,航運交通便利。有貨物來往於基隆一福州航線上。炎黃子孫盼望台灣與大陸早日全面直接通航。國際航線主要有基隆至長崎、神戶、釜山、納霍德卡、新加坡、馬尼拉、雅加達、悉尼、西雅圖、洛杉礬、紐約、孟買、馬賽、倫敦、鹿特丹和漢堡等。基隆港和高雄港又是國際環球航線主要的起運港和終到港。基隆港內陸集疏運交通方便。從台北市為鐵路樞紐,有環島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輻射全島。使基隆港成為台灣島北部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基隆港依託的基隆市,位於台灣島北端西北部沿海,舊名“雞籠”,是台灣地區北部出海門戶、對外貿易口岸、海軍基地和漁業基地。
基隆市是台灣北部工業基地,擁有造船、化工、機械、電力、煤炭、電子、食品加工、水產加工等工業部門。基隆造船總廠可建造10萬噸級船舶,是台灣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基隆市附近是台灣最大的產煤基地和北部地區最大約火力發電中心。基隆市東南面的台北市是台灣省政治、科學文化中心。基隆市和台北市已聯成一體,實際上基隆港依託的城市為基隆市和台北部市,從而也體現了基隆港交通、經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