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代的結果 展開

三代

臧克家創作的新詩

《三代》是近代詩人臧克家於1942年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短短二十一個字,便刻畫出了三代人的形象,但又不僅僅是三代人的形象,它折射出的是舊中國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里的農民的生活和命運。這首詩語言洗鍊質樸,極具簡約凝練之美。

作品原文


三代
孩子
在土裡洗澡;
爸爸
在土裡流汗;
爺爺
在土裡埋葬。
一九四二年

創作背景


1942年,由於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面對著逆轉的現實,作者感到苦悶,他在思索著未來的生活道路。這時作者客居於河南葉縣的寺庄。他看到當地農民的悲慘命運與戰前自己作品中所反映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時間允許,他當然也可以採用精雕細刻的手法用敘事詩的體裁寫一部農民悲慘的生活史,但是,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創作了這短短三句話的新詩。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由三個排比句組成,沒有任何的修飾和形容,總共才二十一個字,可說是質樸、簡潔到了極點。不過質樸、簡潔之中卻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孩子”、“爸爸、“爺爺”這三個主語獨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分拆成了六行;二、“在土裡”這個片語,詩中連續出現三次,不避重複之嫌。看來詩人這樣安排是經過情心考慮的,包含著他的一番苦心。
詩人對舊社會的農民懷著深厚的同情,但他在寫詩時卻力求把自己的感情隱藏在所描繪的對象後面,不作直接的裸露和宣洩。《三代》把“孩子”、“爸爸”、“爺爺”獨立出來,其主語的性質不變,在句中的作用不變,但它們給予讀者的印象卻大大強化了,詩人不增添一字、不作正面道破,讀者卻能由此領會到這正是詩人所要強調的祖孫“三代”。舊社會的農民牢牢維繫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儘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他們對土地的執著追求始終不變。詩人正是深切了解社會農民的遇和心態,才扣住農民和泥土的關係這個獨特的角度,作為自己構思的核心。
三個排比句好像電影中的一組蒙太奇鏡頭,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理解為空間的並列,也可以理解為時間的承續。倘是前者,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爸爸作為家中的強勞力,正在地里拚命勞動,養家活口,所以他就不能照顧在泥里滾爬的孩子,更無暇顧及葬在土裡的父親。倘是後者,這一組鏡頭所揭示的無情事實是今天“在土裡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該“在土裡流汗”了,而那時,“爸爸”也早已年老力衰,榨盡了身上的血汗,又將“在土裡葬埋了"。真是年復一年,代復一代,歲月不居,境況不變。
詩人感慨無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筆簡潔質樸而又內涵深厚,使得這首詩成為他反映農民生活的一首傑作。

名家點評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現代詩歌》:“這首詩在建行上有一番藝術用心。本來是三個排句,卻分成六行,這就在視覺上起了突出三代的效果。建行能加深印象,而相同的排列,則增強了節奏感。一首短詩也有排比反覆的韻律。這一些都是新詩與舊體詩不同的地方。臧克家在這裡充分發揮了新詩的特點,注意到行的均齊,句的勻稱。一字不易,都排在自己的最佳位置,達到意深詩美的高境界。”
廣東教育學院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伍夫楹《中外微型詩鑒賞》:“這首詩就像泥土一樣樸素、本色,不加任何的修飾。”
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董小玉《中外詩歌名篇賞析》:“短短二十一個字,看似平淡,實則深沉,字字血淚,韻味無窮。”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2004年),山東濰坊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山東大學知名校友,是聞一多的學生,現代詩人,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曾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第三屆理事、顧問,第四屆顧問,第五、六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三、四屆委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主要詩集有《烙印》《罪惡的黑手》《從軍行》《一顆新星》《春風集》等。
臧克家
臧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