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只,漢語常用字,讀音(zhī/zhǐ),只和它的兩個繁體(⿰衤氏)和(⿱隹又)原是三個不同的字,簡體只始見於戰國文字,指事字,本義是句末語氣詞。只(⿱隹又)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會意字,從又從隹,二者結合會擒獲意,本義只“鳥一枚”,后引申為量詞,不限於鳥。只(⿰衤氏)為形聲字,從衣,氏聲,本義為僅僅。

只的常用組詞為只是。包含只的常用成語為片言隻字。

字源演變


只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從又(手),從隹(鳥),像手抓獲一隻鳥。本義是鳥一隻。今簡化為“只”演變圖如下:
只的字源演變
只的字源演變
只的字源演變
只的字源演變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詞例句
zhǐ語氣詞。表終結或感嘆。
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
宋·王安石《聞望之解舟》:“子來我樂只,子去悲如何!”
代詞這;此。This《敦煌變文集·歡喜國王緣變文》:“金殿乍聞皆失色,只言知了盡悲傷,咸賀有於能平正,也被無常暗取將。”
助詞著。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二摺:“這襆頭呵,除下來與你戴只;這羅襕呵,脫下來與你穿只。”
動詞做。Do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摺:“相公到此只甚?”
名詞通“咫”。唐·錢起《江行無題》詩之六九:“只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Zhǐ)姓。
zhī名詞鳥一隻。《說文·隹部》:“只,鳥一枚也。”
形容詞指一個。隻言片語
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事蹤筆跡,皆可推校。”
宋·蘇軾《石蒼舒醉墨堂》詩:“胡為議論獨見假,隻字片紙皆藏收。”
單,單獨。形單影隻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兩世一身,形單影隻。”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四:“今世男子初入學,多用五歲或七歲,蓋俗有男忌雙女忌只之說。”
量詞禽鳥等計數詞一隻
《後漢書·方術傳上·王喬》:“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
五代·齊己《荊渚感懷寄僧達禪弟》詩之二:“春殘相憶荊江岸,一隻杜鵑頭上啼。”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三】【只部】只(簡)諸氏切
語巳詞也。從口,象氣下引之形。凡只之屬皆從只。 
【卷四】【隹部】只(⿱隹又)之石切
鳥一枚也。從又持隹。持一隹曰只,二隹曰雙。 
【卷十三】【糸部】只(⿰衤氏)他禮切
帛丹黃色。從糸是聲。只,緹或從氏。 
說文解字注
● 【卷三】【只部】只(簡)
語巳䛐也。
巳,止也。矣只皆語止之詞。《庸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是也。亦借為是字。《小雅》:樂只君子。箋云:只之言是也。《王風》:其樂只且。箋云:其且樂此而已。按以此釋只,與《小雅》《箋》同。宋人詩用只為隻字,但也。今人仍之,讀如只。
從口,象氣下引之形。
語止則氣下引也。諸氏切。十六部。 
● 【卷四】【隹部】只(⿱隹又)
鳥一枚也。
《雙下》曰:隹二枚也。隹鳥統言不別耳。
從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雙。
依《韻會》訂。造字之意,只與雙皆謂在手者,旣乃泛謂耳。之石切。古音在五部。按此字次第當在(⿰(⿱林隹)攵)隿以下。 
● 【卷十三】【糸部】只(⿰衤氏)
帛丹黃色也。
謂丹而黃也。下文云:縓,帛赤黃色。丹與赤不同者,丹者如丹沙,與赤異,其分甚微。故鄭注草人曰:赤緹,縓色也。酒正五齊,四曰緹齊。注曰:緹者,成而紅赤,若今下酒矣。按紅赤者,赤而白。緹齊不純赤,故謂之紅赤。緹齊俗作醍,見禮運。
從糸。是聲。
他禮切。十六部。
緹,或作只。
從衣,氏聲也。古氏與是同用,故是聲亦從氏聲。此篆與衣部袛裯之袛大別,其義則彼訓短衣,其音則氐聲在十五部,氏聲在十六部也。按唐石經周易只旣平,詩只攪我心,亦只以異,左傳只見疏也,論語亦只以異,以及凡訓適之字皆從衣氏,葢有所受之矣。張參五經文字、經典字畫之砥柱也。衣部曰:只,止移切,適也。廣韻本孫愐唐韻曰:只,章移切,適也。玉篇衣部亦曰。只之移切。適也。舊字相承可據如是。至集韻云:祇,章移切,適也。始從示。然恐轉寫轉刊之誤耳。至類篇則只祇二文皆訓適,至韻會而從示之祇訓適矣,此其遞譌之原委也。只之訓適,以其音同在十六部而得其義。凡古語䛐皆取諸字音,不取字本義,皆叚借之法也。考毛公我行其野傳曰:只,適也。鄭何人斯箋,論語注曰:只、適也。服虔左傳襄卄九年解云:只,適也。王弼注坎卦曰:只,辭也。顏師古竇嬰傳注曰:只,適也。此古字古言之存者章章也。自宋以來刊版之書多不省照,衣改從示者不少,學者所宜訂正。錢氏大昕飬新錄乃云:說文無隻字。五經文字承玉篇之誤,未免千慮一失耳。只譌祇,俗又作秖。唐人詩文用之,讀如支。今則改用只,讀如質。此古今推移之變也。若史記韓安國傳雲,禔取辱耳。此用只之同音字。如周易只旣平,他家作禔而異其義,要是同音。○顏元孫干祿字書石本祇秖注云:上神祇,巨移反。下適秖,章移反。是則秖字起於唐初,葢六朝俗字。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只(簡)·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2
《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𠀤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
又《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
又《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
又姓。《正字通》:明有隻好仁。
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𠀤音支。《廣韻》專辭。
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
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為軹。○按《集韻》軹注,𠀤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會》小補非。
又楊氏《轉注古音》引《楚辭·大招》,白日昭只。只讀作馨,語餘聲。本作𠷓,省作只。○按𠷓、只二字,諸韻書皆分載,音切各別,只𠀤無馨音,楊氏說非。《集韻》亦作𠮡。 
【戌集中】【隹部】只(⿱隹又)·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2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之石切,音炙。《說文》:鳥一枚也。從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雙。《玉篇》:奇也。《增韻》:物單曰只。《後漢·方術傳》:得一隻舄。《𥡆天子傳》:載玉萬只。
又《列子·力命篇》:多偶,自專,乗權,只立,四人相與游於世,胥如志也。 
【申集下】【衣部】只(⿰衤氏)·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唐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𠀤音岐。《廣韻》只衼,尼法衣。《類篇》𧛣裟謂之只衼。
又《類篇》章移切,音支。適也。《前漢·竇嬰傳》只加懟自明揚主之過。師古曰:其字從衣。
又土禮切,同緹。帛丹黃色也。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只
書寫演示
只
書法欣賞
只
只
只
只
只

音韻集匯


韻書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開口呼全清章移切/之爾切tɕje
上聲開口呼全清諸氏切/章移切tɕje
只(⿱隹又)入聲開口呼全清之石切tɕjɛk
集韻平聲開口呼全清章移切ʨiɛ
上聲開口呼全清掌氏切ʨiɛ
只(⿱隹又)入聲開口呼全清之召(石)切ʨiæk
韻略上聲諸氏切
只(⿱隹又)入聲之石切
增韻上聲諸氏切
入聲職日切
只(⿱隹又)入聲之石切
中原音韻入聲作上聲齊微全清tʂi
只(⿱隹又)入聲作上聲齊微全清tʂi
中州音韻入聲作上聲齊微張恥切
只(⿱隹又)入聲作上聲齊微張恥切
洪武正韻上聲二紙全清諸氏切tʃie
入聲二質全清職日切tʃiət
只(⿱隹又)入聲全清之石切tʃiək
分韻撮要陰上第三幾紀記
陰入第八賓稟嬪𤲃
只(⿱隹又)陰入第七英影應益

方言集匯


贛語:dhæk5一隻;dhet5隻要
客家話:[沙頭角腔]zit7[寶安腔]zit7zi3[海陸腔]zhi3zhit7[客語拼音字彙]zi3zid5[梅縣腔]zhit7[東莞腔]zi3[客英字典]zhit7zit7[台灣四縣腔]zih3tsiit7[陸豐腔]zhit7
粵語:zek3zi2
潮州話:zi2di2zia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