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

公立小學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始建於1981年,地處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核心地帶,這裡是高科技和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

2015年6月,紅山小學併入中關村三小,稱作中關村第三小學紅山校區。2016年,建成萬柳北校區,而中關村部歸為中關村一小。2018年1月,中關村三小與北京中法實驗學校小學部開展合作辦學,支持中法實驗學校小學部快速發展。2018年3月,中關村三小承辦雄安新區原雄縣二小,學校更名為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實施一體化管理。

2019年4月17日,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正式承辦海淀區科技園小學。科技園小學更名為“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科技園分校”,“大家三小”再添新成員。

“大家三小”是中關村三小在學校濃厚歷史文化積澱中形成的面向未來的辦學理念,已成為北京普教領域的一面旗幟。至此,中關村三小形成萬柳北校區、萬柳南校區、紅山校區、雄安校區、科技園分校,和聯盟校“北京中法實驗學校”,一校多址的集團化辦學新結構。

學校簡介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
中關村三小地處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科技園核心,是一所年輕的充滿活力的學校。學校目前有教學班114個(不包括最近新併入的紅山校區的18個教學班),學生約6500餘人,生源年年暴滿。三小給了孩子一個多彩的世界;給了孩子一把通向世界的鑰匙;給了孩子一個寬廣的知識殿堂;給了孩子一片展翅高飛的天空。
創新的辦學理念,和諧的教師隊伍,協作的教學氛圍,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全體學生的自主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創造”辦學方針,引領三小人在素質教育的征程上不斷創造著輝煌。
多年來,中關村三小以全新的辦學理念,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適合兒童成長的育人環境,高效的教學質量,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讚譽,家長的信賴。“關注所有學生,關注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發展中的個性發展”,“讓孩子們頭頂藝術,腳踩文學,懷揣夢想”是三小教育的基本理念。為打造海淀區,北京市乃至全國的教育品牌。三小人在不懈地努力,創出了驕人的業績。先後被評為北京市校園文化示範校、市科技教育示範校、市體育衛生工作先進校、市科研先進校、區教學管理示範校、區藝術教育示範校、區教育先進集體、區德育先進校、區青年教師先進集體。目前學校已經翻新。上圖為萬柳南校區舊照片。

學校事迹


在2009年為了迎接國慶60周年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
學校參與拍攝了《中國好少年之歌》紀錄片,參與拍攝的有當時2014屆的二年級六班等。廣場閱兵站在方陣花籃中的兩名手舉花束的學生分別為我校萬柳部,中關村部學生。

辦學理念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
學校校訓“學校應該是教育孩子、團結人們、引領社會的地方;學校應組織起由學生、教師、家長、學校管理者、社區等聯結起來的多樣化的學習關係;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與可能,為教師提供專業成長空間與資源;學校要讓孩子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習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在完成真實世界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動手實踐能力,養成行為品質,讓學習與社會需要一致,成為真正有益於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人。”2011年7月,中關村三小借30年發展之機,開啟“面向未來,重塑學校”的教師廣泛民主對話,引導教師站在更高層面上重新定義學校。歷時一年的研討與聚焦,最終形成《學校發展綱要》,明確了面向未來的學校定位和發展方向。
處處是教室、圖書館、博物館、舞台,這是三小對“學校3.0”空間的具體描述。走進中關村三小,各個空間都有孩子們開展學習、研究、交往的影子,空間和人自然交融。
近年來,中關村三小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範圍,學校探索多種路徑,形成援建辦學、聯盟學校、一校多址等集團化辦學管理體系,成為海淀區辦學形式豐富的教育集團,推動了各校區均衡化、個性化、共同發展。在教師資源方面,通過一體化管理,建立各校區幹部交流輪崗、骨幹教師流動機制,教師考核與激勵制度,實現教師資源柔性流動和人才貫通培養,增強各校區自身造血能力。在教育教學方面,主校區與各校區實施教師研修一體化、教學一體化及課程資源同步,通過輸出先進課程理念,各校區逐步實現均衡發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在學校管理方面,建構扁平化管理體系,不斷調整管理運行機制,從本校內部管理延伸到集團規模化辦學管理,架構開放、創新、合作的網路化體系。
學校秉持“理念一致、多樣生態、雁陣引領、共同發展”的集團化辦學理念,保持、擴大各成員校傳統辦學特色,實現本校先進辦學理念與特色辦學文化的融合與共生。學校發現並保持每個成員校特色。紅山校區具有優秀的紅色基因與國防教育特點,通過與總校“真實的學習”課程理念結合,各學科教師與總校教師團隊實現無縫對接,並開發出一系列國防課程相關的項目學習,總校班組群的教育組織形式也在紅山校區落地。提供資源,積極支持成員校個性發展。在雄安校區,骨幹團隊常駐雄安,依託雄安特色,引入先進教學理念,踐行真實的學習。通過建章立制,成立名師工作室和建立創新獎勵機制這“三駕馬車”,讓雄安校區穩步發展。建構共同發展的“大家三小”。在聯盟校北京中法實驗學校,學校派出核心教師團隊,依託中法學校管理團隊,完善教師經驗共享,幫助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讓“大家三小”的優質教育理念有效擴散。

師資力量


中關村三小現有教學班114個,教師362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中學高級教師4人,北京市青年骨幹教師10人,區骨幹教師45人,區學科帶頭人28人,中心級學科帶頭人34人,90%以上的教師學歷達到大本水平。
校領導班子憑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對教育發展的高瞻遠矚,以全新的辦學理念,為全體教師營造了銳意改革進取的嶄新天地。以“教師自身價值與學校發展目標同命運”這一主導思想,抓教師隊伍建設。(以上信息不包括紅山校區)

運動項目


跆拳道、健美操、籃球、勇者之冠、排球、游泳、輪滑、無線電,擊劍,鐵人三項 舞蹈空手道八卦掌 實心球

推薦項目


各種藝術類,科技類,奧數類,體育類特長

科技稱號


北京市科技教育示範校、
海淀區科技教育示範校

科技項目


創新機器人、車輛模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 DI創意、無線電測向、QB編程、 flash動畫、網頁設計
天文

教育創新


這所學校沒有上下課鈴聲,處處都是教室。老師沒有辦公室;一節課未必40分鐘,班級之間的牆可以打開,時間、空間重組在這裡成為可能;三個不同年級的學生混齡組合共同學習生活,中國家庭式學校關係、學習共同體亮相;突破了“藩籬”打破百年來的固有模式,創建了現代學校治理體系。
動結構,突破以單一“班級”為單位的剛性組織,創建面向未來的新型教育組織形態——“班組群”;造空間,以建構學校建築空間為契機,拓展學校學習空間,通過共享形成多樣、多維的學習關係;立課程,超越班級授課和分科教學局限,為學生提供更多樣、豐富的課程供給——生態大課程實踐體系;創環境,完善學校與家長、社區關係的頂層設計,滋養互動互惠的教育生態,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這所學校,就是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
學校3.0的空間設計對應著“真實的學習”課程規劃,嘗試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跨越學科界限,將原有十幾門學科整合成六大課程群:語言類(中文、英文);數學、科學、技術和工程;歷史與社會科學類;視覺藝術類(美術、手工、攝影、微電影);表演藝術類(音樂、戲劇、舞蹈);積極身體活動的健康生活類。
超越班級授課制和分科教學局限,增加時間和空間彈性,圍繞“受歡迎、有能力、有擔當”的育人目標,中關村三小建構生態大課程實踐體系,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樣豐富的課程供給。生態大課程穿越課程結構壁壘,有機融合分科與綜合學習優勢,聚焦學生創新實踐和解決問題能力,成為一個完整的課程實踐體系,使學生學習活動與積極行為養成相統一,知識學習與動手實踐、社會交往過程相統一,使深度學習得以發生。

教學特色


真實的學習

學校課程分成六個課程群,用真實的學習價值導向,把這六個課程群按照三層六類的方式做了課程管理。大板塊課程時間是90 分鐘,把相鄰的兩個學科放在一起,中間沒有上下課的界限,為學科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時間上的便利。
課程結構以“真實的學習”為價值導向,第一層為基礎層,指國家課程以及國家課程的延展;第二層為拓展層,強調跨學科的學習;第三層既有跨學科的學習,也有國家課程的延展,但最鮮明的特徵是綜合任務課程,也就是項目學習。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多層融合、資源豐富、生態可持續的課程結構。
每周二的下午進行項目學習,不僅有分科學習內容,還有每周兩個學時的綜合實踐學習,用於解決尋找真實世界的問題。三個班的學生組成不同的團隊,一同探索和研究項目。這也是讓學生認識自我、認識我與他人的關係、管理項目的比較好的學習體驗。源於一個有意義的真問題,學生的學習會更有挑戰性。有些學生的經歷會很豐富,有時過程還會很曲折。但是這種豐富和曲折的過程,也是學習跨學科思維看待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重要經歷,更易於核心素養的落地。
此外,學校成立了模型、機器人、DI等科技社團,舞蹈、管樂、弦樂、民樂、合唱、繪畫等藝術社團,武術、擊劍、球類運動等體育社團,豐富的社團活動,促進了豐富的課程建設,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線上魔法課堂

中關村三小的網上教學主要有兩個平台:一是海淀區教育資源平台。每個孩子通過自己的ID賬號登陸,學生根據年級、老師的推薦去選擇合適的課程。一個是中關村三小自主研發的“魔法課堂”。學習模塊是“3+3”模式,分為“必選空間”和“特色空間”,涵蓋學科學習、項目學習、體育鍛煉、自主學習、交流空間和親子互動等六類。學生們在“魔法課堂”裡面,有成果展示的空間,以音頻和視頻的方式上傳。
學校的老師們每天分3個時間段在線指導答疑,解答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另外,學生們還可以將自己的作業、項目學習成果上傳,也有每個班組群的導師進行點評和指導。學校的“魔法課堂”基本實現了“推送、互動、共享”三個方面,讓不同的學習群體,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在家進行個性化學習。同時,老師們也用技術、耐心和專業,和家長一起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空間。
在“魔法課堂”,我們鼓勵“一人一課表”,每個學生定製自己的個性化學習安排表,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把一周的學習內容、互動內容,根據自己的計劃,合理安排在每天的學習時間表裡。

特色活動


周末藝術課

“周末藝術課”是中關村三小面向社區、社會開設的公益課程,隔周的周末開課。課程之初便是家長陪伴孩子一起上課,以樂團演出、博物館課程、舞台劇、音樂會、舞蹈、版畫、名曲藝術賞析等多種形式呈現。後來中關村三小開放了課程,打開校門邀請左鄰右舍的居民一起參加學校的“周末藝術課”。
談起開設“周末藝術課”的初衷,課程創建人、中關村三小課程部藝術主任張文峰說,“一所學校的藝術教育使命應該是讓孩子經過6年的學校教育,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欣賞音樂,懂得欣賞音樂的禮儀,讓他們擁有藝術修養和人文修養,同時通過大量的藝術課程,培養孩子的藝術審美、藝術思維,能用藝術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
“周末藝術課”嘗試用多種方式跳出傳統課堂中規中矩的授課模式,創設一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課堂,從藝術的方方面面為學生帶來不同於課堂且貼近生活的課程。
“周末藝術課”已延伸出博物館、舞台劇、音樂會、版畫、名曲藝術賞析、周末閱讀等課程。“課程之初並沒有想到會延伸出這麼多豐富的課程,都是在做的過程中自己生長出來的。不做肯定什麼都沒有,做了就會有更多可能。”張文峰說。
中關村三小也通過“周末藝術課”的方式,嘗試讓學校成為社區的文化中心。“周末藝術課”正在以其獨有的課程,創建一個公益活動,幫助學校建立與社區良性互動關係,形成一個學校常態的、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
“公益之心一直是中關村三小倡導和踐行的理念,中關村三小希望用藝術打開學校大門,與社區居民共享優質資源,承擔屬於學校的社會責任。”中關村三小校長劉可欽說。

自主社團

中關村三小“自主社團”的特別之處在於僅以興趣為主,孩子們混齡組合,每周有兩個中午的時間完全由學生自行安排。學校希望每個在校的孩子會通過不同的事件,和更多的小朋友發生連接。
大家知道三小隻要說自主就意味著老師向後退,但是老師向後退,並不意味著老師撒手不管,老師說管也不是一切由老師監控。好的教育不是在兩極做選擇,而是找到其間的一個平衡點。
中關村三小自主社團摸索這幾年,既非以數量多為勝,也不以做得好為榮,而是讓老師們把視野放在社團開展過程中,關注每個社團的孩子們是怎麼進行自主組織的,包括規則的定製,學習的狀況等,並及時給予指導。
同時老師還對社團進行定期指導,如“精英召集令”就會用近半個月的時間,來回答孩子們在社團運作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解散的一起分析原因,存活的一起總結經驗,促使社團不斷升級。
總而言之,教育就體現 在老師的進退之間,而無論老師做什麼,關鍵是要幫助孩子成長。

畢業答辯

800餘名中關村三小學生畢業要像大學生一樣寫論文,還要參加答辯,他們的“研究成果”還將被收錄到論文庫中。截至2019年5月,這已經是學校第四年舉行畢業生的論文答辯了。
“大部分論文題目都是身邊事兒,是讓孩子們夠得著、有興趣去探索的話題。”學校老師介紹,2018年12月底學校就發布了畢業項目,要求全校學生從健康生活、信息技術、藝術、生物科學、社會科學、語言文學、歷史文化、數學科學、學校生活等九大類中確定自己的選題,並進行自由組隊。學校專門為孩子們配備了強大的導師資源,他們既可以選擇校內教師,也可以選擇校外專家作為自己的論文導師。
《論手機對小學生視力的影響》《家有“二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論國足為什麼進不了世界盃》《中關村三小北校區早高峰時段堵車情況改良與控制》等熱門話題,都成為孩子們的論文題目。據初步統計,該校所有校區800餘名六年級學生一共完成了約600份畢業論文。
孩子們的論文格式和答辯流程,全部模擬了大學生答辯過程。雖然他們的論文研究話題和成果看上去並不完 美,有些會是童言童語,但是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了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對身邊事兒的關注度。
中關村三小的“畢業項目”就是一個綜合各種知識和能力的綜合性的項目學習,也是檢驗六年小學教育的一個“里程碑”。學生通過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畢業展演等環節真實地回答:在這六年中,我們學到了什麼?學得怎麼樣?
學生從以上三類中各選擇一個內容或主題,從組建團隊、確定選題,到查找資料,再進行現實世界的調查,提出解決問題的決策、創意或方法,經歷選題、設計、分析、實踐、答辯等環節,學生需要調動六年來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與學生一同走出紙筆考試的局限,幫助學生用更多樣的方式解讀“我的優秀”。

辦學成果


學校先後被評為北京市校園文化示範校、市科技教育示範校、市體育衛生工作先進校、市科研先進校、區教學管理示範校、區藝術教育示範校、區教育先進集體、區德育先進校、區青年教師先進集體。北京市科技教育示範校、海淀區科技教育示範校。
2019年,在70年國慶慶祝活動中,中關村三小有76名同學在國慶方陣的情境式表演三“同心追夢”方陣隊伍表演。雖然這些低年級的孩子們年齡小,但在訓練中的表現卻個個都是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