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鳧
鴨科棉鳧屬動物
棉鳧(學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是鴨科中體長最瘦小的水鴨,羽毛主要呈白色。頭圓,腳短,鴨喙很像鵝的喙,短而底部較深。雄性棉鳧繁殖時毛色泛黑綠色光澤,頭部、頸部及下身主要呈白色,飛行時,雄鳥雙翼呈綠色並有白帶,雌鳥羽色較淡。在非繁殖期間,雄鳥的羽毛與雌性的相似。一般生活在河川,湖泊,池塘和沼澤地。在樹洞中築巢。主要吃種子及蔬菜,尤其是睡蓮科植物,也吃昆蟲、甲殼類等。
棉鳧
雌鳥額和頭頂暗褐色,額部雜有白色,眉紋白色,貫眼紋黑色,後頸淺褐色,兩頰及前額污白色,具不明顯的黑色細紋;背、肩以及兩翅覆羽和飛羽褐色,具不明顯的綠色金屬光澤,大覆羽和初級飛羽具白色端斑,但較窄狹,次級飛羽白端較寬,腰和尾暗褐色,尾上覆羽褐色而具棕白色細斑;喉白色,下頸兩側及胸污白色,有黑褐色細斑。腹及尾下覆羽白色,兩脅白色而具褐紋。
虹膜雄鳥淺硃紅色,雌鳥紅棕色,嘴峰雄鳥黑棕色,雌鳥褐色;跗跖雄鳥黑色。蹼黃色,雌鴨跗跖兩側及后緣青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200-312g,♀190-260g;體長300-310mm;嘴峰♂21-23mm,♀22-23mm;翅♂155-168mm,♀150-166mm;尾♂61-71mm,♀61-71mm;跗跖♂24-33mm,♀24-27mm。(註:♂雄性;♀雌性)
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特別是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最為喜歡。有時也出現在村莊附近的小水塘和水渠中。
分布圖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四川中部至西南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南至雲南南部、海南島以及廣東和廣西,偶見於華北及台灣。在中國廣東、廣西為留鳥,台灣為迷鳥,其他地方為夏候鳥。
主要分佈省份:北京、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台灣、香港。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五指山、吊羅山。
常成對或成幾隻至二十多隻的小群活動。性較溫順。善游泳,也善潛水,但一般很少潛水。通常多數時間都在水中生活,一般不上岸活動,但有時爬到突出於水面的樹椿或其他物體上。當受驚時能立刻從水上衝出飛起,起飛既快而靈活,不斷發出“咯咯咯”的叫聲。通常不高飛,兩翅煽動幅度小,飛行距離不大,但飛行速度較快。主要在白天活動,夜晚多棲息於湖中或樹枝上。
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的嫩芽、嫩葉、根等為食,也吃水生昆蟲、蠕蟲、蝸牛、軟體動物、甲殼類和小魚等。覓食活動在白天,常在水面和岸邊淺水處覓食,很少潛水捕食。
繁殖期為5-8月。繁殖前常成小群活動,繁殖期則成對。營巢於距水域不遠的樹洞里,也見營巢於房前樟樹洞和池邊柳樹洞中,甚至在廢棄的煙囪內營巢。每窩產卵8-14枚,顏色為白色,大小為38-47×29-36毫米,平均75×33毫米,重27克。雌鳥孵卵,雄鳥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15-16天。一年繁殖一窩至2窩。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棉鳧指名亞種 | Nettapuscoromandelianuscoromandelianus |
2. | 棉鳧澳大利亞亞種 | Nettapuscoromandelianusalbipennis |
棉鳧在中國數量稀少,要採取加強濕地管理、繁殖期禁止獵捕和撿蛋等措施,予以保護。
該物種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 列入2021年《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