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虛記
子虛記
《子虛記》是清代安徽盱眙縣(今屬江蘇省)女作家汪藕裳(創作的一部長達230萬字的彈詞體小說巨著,是中國彈詞體小說四大名著之一,被譽為“東方瑰麗的英雄史詩”。
子虛記
《子虛記》除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由世界繁華報館印行過八卷本前十回外,全書沒有出版過。八卷刻本收藏單位有復旦大學圖書館、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子虛記》的稿本由汪蕖後人世代相傳,另有多種抄本在社會上流傳。目前發現的抄本共有五部,分別藏在南京圖書館、南京師大圖書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首都圖書館和天津南開大學圖書館。其中,南京師大藏本系趙國璋先生於1956年從蘇州文學山房(即著名的江杏溪書店,今蘇州古舊書店前身)購得,共六十四回,分為六十四冊。南京師大藏本為完本。首都本缺第三十卷,裝成五十二冊,抄於光緒九年。南圖本缺第五十九卷、第六十四卷,裝成62冊。南開本抄於光緒壬子(1912年),書主原為安徽定遠縣的方詠韶(字韻陶)女士,在抄寫過程中她對《子虛記》作了改動,該本總目為五十九回,共七十四冊,缺三回左右。
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子虛記》被列入九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1982-1990》;1985年,南京師範大學古籍研究研究員李靈年和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顧復生,根據南師大圖書館所藏抄本點校《子虛記》。可惜因多種原因,顧、李二人的點校稿不但沒能出版,連稿件也遺失了。長期以來,彈詞名著《子虛記》還深藏閨中,廣大讀者無緣目睹它的美麗風采。2010年11月,經王澤強博士牽線,汪藕裳後人與淮安博物館簽訂協議,將幾代人精心守護的《子虛記》全套手稿捐贈給該館,流浪了一百二十七年的《子虛記》稿本終於有了一個安全的歸宿。
2011年12月24日上午,由江蘇省文物局組織的近現代文物定級工作在淮安市博物館開展。省文物局陳寧欣、賀雲翱等7名省文物鑒定專家組成員對市博物館的文物進行了定級工作。汪藕裳的手稿《子虛記》一套共64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2011年8月,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批准立項,《子虛記》為重點資助項目。2013年4月,《子虛記》通過專家評審,獲得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資助。 2014年3月,王澤強教授整理的精裝五冊《子虛記》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與廣大讀者見面。此距《子虛記》成書已過了一百三十一年。
汪藕裳(1832-1903),女,名蕖,藕裳為其字,清代安徽盱眙縣(今屬江蘇)人,自稱“都梁女史”(“都梁”為盱眙別稱)。著有長篇彈詞體小說《子虛記》、《群英傳》,共計四百多萬字,是清代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中國古代作品最豐的女作家之一,中國歷史上百位女傑之一。汪藕裳十七歲時,父親在彰德(今河南安陽)任上病逝。汪蕖回到盱眙,隨即嫁給桐城的胡松岩。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佔桐城,她同丈夫避難盱眙,依靠娘家生活。六年後,太平軍又攻打盱眙,她同祖母吳氏及丈夫等家人一起逃難到蘇州,投靠任吳縣知縣的堂兄汪祖綬。驚魂未定,次年四月,蘇州被太平軍攻克,丈夫病死,遭國破家亡雙重打擊的她悲痛萬分地離開了蘇州,在兵荒馬亂中逃難到寶應,投奔長兄汪祖茂。她育有一女,丈夫死後倍感孤獨,在顛沛流離中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心情十分壓抑。她曾以詩記下自己的遭遇:“一自故園兵亂后,流離無所嘆途窮。釵分鏡破深秋里,托足安宜(今寶應)類轉蓬”,可見其處境十分艱難。光緒三年七月,汪祖茂病逝,她不得不離開生活了近十年的寶應,又一次來到蘇州,投奔任侄兒汪瑞曾。汪瑞曾請她任家庭教師,生活暫時得以穩定。光緒十年(1903),一代才女汪藕裳客死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