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仕族的結果 展開
- 魏晉時代形成的封建貴族
- 網站
仕族
魏晉時代形成的封建貴族
「庶族」與「仕族」這一區別,是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一種社會階層劃分方法。仕單獨來看,在漢語中有“官”的意思,仕族本來是指魏晉時代形成的封建貴族,它們在歷代都由於門第顯赫可以因此而獲得官位,雖然不一定是世襲,但已經和庶族即平民形成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明顯區別。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仕族就是這種現象的描述。
徠值得注意的是:仕族和氏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氏族是原始社會中以血緣關係聯結起來的基本的社會經濟單位。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初為母系氏族,新石器時代末期起過渡到父系氏族。氏族社會先後經過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大約在銅石並用時代由於私有制的發展而解體。
仕族的形成是古代儒仕和富庶宗族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來,伴隨中央集權官僚體系的不斷完善,“仕”的階層在社會上取得了獨立的地位。專制君主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一方面採用限制世卿貴族的政策,一方面又大批起用“仕”這一社會階層來作為官僚機構的骨幹。這就促使“仕”的階層迅速膨脹。
與戰國相比,漢代仕人的社會地位實際上呈下降的趨勢。戰國仕人可以奔走四方,朝秦暮楚,合則留,不合則去。而漢代的仕人則只能像被豢養的家畜一樣受人擺布驅使,乞討殘羹冷炙。仕人別無出路,只好千軍萬馬都擠在入仕這一條獨木橋上。因為希望入仕的仕人數量和君主的需求數量之間反差太大,供過於求,所以必然造成仕人地位的下降,皇帝對仕人可以任意擺布。東方朔對此深有感慨地說:“故綏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虎;抗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深泉之下;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雖欲盡節效情,安知前後?”(《東方朔傳》)
漢代仕人在皇權面前之所以顯得如此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以及由此造成的精神上的苦悶和壓抑感,其根本原因是經濟上缺乏實力和政治上有求於皇權。正因為如此,從漢武帝推行崇儒政策開始,儒仕開始不斷注意財富積累,富貴宗族也開始向儒仕化方向發展。宗族的財富與儒仕的文化相結合,終於形成一股新的具有社會影響的社會階層。這就是東漢中期開始不斷形成的仕族階層。
這徠些仕族階層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作為尊奉儒家的官僚機構的入選者,他們具有優越的入選條件。他們不但授徒講學,桃李遍布天下,而且由於其子孫往往紹繼家學,也必然造成一種新的累世公卿的局面。這就使得仕族的地位得到了社會的重視。二是較西漢而言,這些仕族階層的經濟狀況發生了較大的改善。
由於仕族階層到東漢後期已經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加上統治者在戰亂時代需要這些大族在經濟和軍事政治上的支持,所以從曹魏開始,皇權就對這些仕族階層從政策上給予許多優惠和傾斜,從而使仕族的實力更加得到迅速壯大。
以上情況清楚地說明,到了魏晉時期,仕族階層的經濟實力再也不是西漢時期仕人的那種寒酸委瑣之狀。仕族與皇權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仕族已經不是當年向皇帝搖尾乞憐的寒酸仕人,而是令皇帝不敢小覷甚至對其具有不可低估的掣肘作用的強大社會群體。如果說這一歷史巨變魏晉人自己還來不及充分認識和把握的話,那麼到了劉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使得劉義慶本人和他的門客都對此有了十分清晰的認識。史書從各個角度對仕族在經濟實力方面的變化及其對仕族精神面貌的影響都作了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