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足不前

漢語成語

徠裹足不前,漢語成語,拼音是guǒ zú bù qián,意思是形容有所顧慮而止步不敢向前。出自戰國·秦·李斯《諫逐客書》。

解釋


裹足:包纏住腳。好像腳被纏住了一樣,不能前進。形容有所顧慮而止步不敢向前。

出處


戰國·秦·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典故


戰國時期,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范雎因受到誣陷而改名張祿逃到秦國。他針對秦國四人專權問題去拜見秦昭王。他說自己冒死覲見是為了秦國的將來,如果被殺就會讓天下有志於助秦的人裹足不前,他分析秦國的現狀頭頭是道,秦王拜他為相。

詞語辨析


燈謎
包滿為止
近義詞
作繭自縛、故步自封
反義詞
義無反顧、一往無前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思想保守
示例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轅門射戟 曹孟德敗師淯水》: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9章:“我們不能做有名無實的黨員,不能總在困難面前裹足不前。”

成語故事


李斯
李斯
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宰相。不過,他剛到秦國時,僅僅是一個客卿,還不是宰相。所謂客卿,就是從別的國家來為秦國服務的人。那個時候,秦始皇也剛即位,還沒有統一天下,號稱始皇帝。
這個時候,有一位水利家,叫做鄭國,從韓國來到了秦國。他向秦王趙政建議說:“秦國想不想發展壯大呀?如果想的話,您首先得在國內富國強民。秦國有遼闊的土地,但是水利不足。我是搞水利的,我願意盡一份力量,給您修一道渠,這道渠可以灌溉四萬頃良田。這四萬頃良田如果都能打出糧食,您糧庫的糧食就積累得多了,這樣的話您就有力量向外擴張。”趙政覺得他講的有理,就說:“那好吧,就聽你的。”
於是,鄭國當了總指揮,帶著人在涇水邊開出一條渠來。這條渠開了三年,秦國出動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渠修成后,秦國果然受益,延伸三百里,能灌溉四萬頃良田。這渠就被稱為鄭國渠,又叫鄭渠。按理說這是好事,但是後來在秦國卻有人說,鄭國其實是一個間諜。因為秦國當時太強大,鄭國所在的韓國感到受威脅,就把鄭國派來幫秦國修渠,而且一修就是三年,目的是為了耗費秦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這樣秦國就沒有力量興兵侵略別的國家,就可以讓別的國家緩口氣。
趙政知道后,非常生氣。有的大臣就建議應該把其他國家在秦國的人全部驅逐出去。趙政真的採納了這種建議,下了逐客之令,要把所有客卿都趕走。李斯是楚國人,自然在被驅逐之列。李斯於是寫了一封信給秦始皇,這封信就是《諫逐客書》。
徠他在信里說:“我覺得您這樣做不妥,錯誤很嚴重。一個國家要想有個大國的樣子,就應該能容納人才。江河之所以大,是因為引入了很多細流;高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容納了很多沙土。俗話說,國富則民強,地廣才糧多。您因為這一件事就把所有他國來的賢士都驅趕走了,後果難以設想。將來這些人去外面說,秦國不任用他本國之外的人。那麼,所有賢士聽了,就都裹足而不前,都不往秦國來了。您不能廣納天下賢士,將來怎能建立大業呢?”趙政看完李斯的信后,覺得他說的有理,於是就收回了逐客令。
“裹足不前”這條成語,意思是好像腳被纏住了一樣,不能前進;形容有所顧慮而止步不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