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網橋

藤網橋

獨龍江上的藤網橋是一種構造別具民族特色的橋,是獨龍人民在長期的生產主活中創造的過江工具。

獨龍江藤網橋


獨龍江藤網橋
獨龍江藤網橋
獨龍江發源於西藏伯舒拉岑雪山,上游叫種羅洛河,在與麻比洛河匯合以後,就叫獨龍江了。這條江在我國境內總長250多公里,獨龍江流域山大眷深,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貢山和海拔4000多米的擔當力卡山,峽峙於湍急的獨龍江兩岸,形成探迭的獨龍江大峽谷。獨龍江地處西南邊陲,人煙稀少,交通和信息異常閉塞。解放前,獨龍族只靠溜索和藤網橋來往過江。解放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克服重重困難,先後架起了6座鋼索人馬弔橋,但是整個獨龍江地區至今還有很多座藤網橋橫跨在江上,藤網橋仍然是獨龍族群眾來來往往的重要交通工具。藤網橋結構簡單麗古老,但很有特色。它是用獨龍江畔特有的藤竹編起的蔑索(現多為鋼索),拴在兩岸的樹榦或固定的木樁上,再用藤或竹篾結成網,而後鋪墊上兩個字 掌寬的金竹或龍竹,人從網中過江。建橋完工那天,附近村寨的獨龍族群眾,要著上傳統的節日服裝,在橋邊圍著籌火喝酒,擊皮鼓,敲芒鑼,唱歌跳舞,以示慶賀。

墨脫藤網橋


概述

墨脫藤網橋
墨脫藤網橋
墨脫藤網橋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墨脫縣德興鄉,該橋橫跨於雅魯藏布江上空,是貫通墨脫縣南北的重要 紐帶。墨脫縣藤網橋始建於公元12世紀清朝。藤網橋是一種呈管狀懸空網橋,一般高出河面數10米,多架設在水深流急,河面較寬河上,有些長達數百米,整個橋用白藤條建造,橋底部四至六根粗藤,兩旁各有3、4根粗藤,構成橋體的經線。作經線的粗藤固定在橋頭的大樹或木住上,然後分別用粗藤和細藤作緯線,即每隔一米纏一圈粗藤,各粗藤條之間編織細藤條,低遇風吹時,橋身搖繩飄蕩,甚至驚險。
該橋全長約200米,橋體懸空下垂呈凌晨月狀,系用騰條網織而成,橋橫截面呈“U”形,高1.5-1.8米,上端寬0.7-1米,用以支撐橋面,橋體兩側分別用17根騰絲為經線,每隔10-20厘米一緯線,底部經線為30-50根,緯線網織較之兩側面更為密集,這種添加騰絲的作法,意在進一步加固橋身,行人過橋時,可充當扶手,過這種橋時,搖擺飄晃不定,但很安全。墨脫常年陰雨連綿,空氣濕潤,此橋每年要維修加固,3至5年整座橋需維修一遍,以便行走。該橋取材於當地特有藤條網織,具有獨特的形制特色和地方風格。

價值

永遠的藤網橋
永遠的藤網橋
清代典籍《歸流記》中描述墨脫“花木遍地,藤蘿為橋”,可見騰網橋的創建年代可上溯到更早的年代。騰網橋 是由懸索,溜索發展而來,約15世紀,又發展衍變為鐵索橋,是西藏建橋史上一個跨劃時代的發展。可見原始古樸獨具一格的騰網橋歷史悠久,充分反映了墨脫門巴族珞巴族人民的聰明智慧,是我國橋樑史上創造的奇迹。墨脫縣藤網橋1996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