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的舞廳

2014年肯·洛奇執導電影

《吉米的舞廳》是由英國、愛爾蘭、法國聯合製片的109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肯·洛奇導演,保羅·拉弗蒂編劇,巴里·沃德、西蒙·科爾比、安德魯·斯科特等主演。

該片根據愛爾蘭共產黨領袖詹姆斯·格拉爾頓生平創作,講述了他1933年從美國流亡歸來,重啟“吉米舞廳”的故事。

該片於2014年5月30日在英國、愛爾蘭上映。

劇情簡介


1932年,詹姆斯·格拉爾頓(巴里·沃德飾)結束在美國的十年流亡生涯后回到祖國,幫助母親打理農場。此時,愛爾蘭內戰已經結束十餘年,新政府也已經建立,這個國家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儘管不想再與教會和地主階級重新為敵,但在利特里姆郡的年輕人的要求下,吉米(詹姆斯的昵稱)還是決定重開舞廳,以供大家跳舞、學習和辯論。“吉米的舞廳”很快再度風靡,但他逐漸擴大的影響力和他的進步思想並沒有得到所有村民的認同,種種矛盾重新浮出水面。
吉米的舞廳
吉米的舞廳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詹姆斯·格拉爾巴里·沃德趙震(電影頻道配音)
烏娜西蒙·科爾比李金艷
神父西莫安德魯·斯科特湯水雨
神父謝爾丹吉姆·諾頓----
奧基夫布萊恩·F·奧博恩----
莫莉Sorcha Fox----
瑪麗Aisling Franciosi----
肖恩卡爾·蓋瑞----
多爾蒂康納·麥克德莫特----
泰絲丹尼斯·高夫----
愛麗絲艾琳·亨利----
Ruairí謝默斯·休斯----
德西埃Martin Lucey----
Mossie警衛弗朗西斯·麥基----
湯米Mikel Murfi----
芬恩Shane O'Brien----
斯圖爾德約翰奧多德----
Roscommon IRADonal O'Kelly----
Mrs. O'KeefeRebecca O'Mara----
JournalistSeán T. Ó Meallaigh----
警衛Shane Cullen----
Roscommon IRAChris MacManus----
StellaStella McGirl----
Séamus ClarkeJohn Cronogue----
FintanMichael Sheridan----
Mossie's WifeDiane Parkes----
Roscommon IRAPadraig Fallon----
年輕的舞者Anna Crossley----
年輕的小提琴家Róisín Judge----
MayorJohn McCarrick----
高級警衛Hugh Gallagher----
警衛Colm Gormley----
警衛John Colleary----
警衛Joe Lafferty----
警衛Tom Colsh----

職員表

製作人麗貝卡·奧布瑞恩、Pascal Caucheteux(執行)、Andrew Lowe(執行)、Grégoire Sorlat(執行)、Vincent Maraval(執行)
導演肯·洛奇
副導演(助理)Fiona Bonnie、Daire Glynn、Michael Queen、David Gilchrist 
編劇保羅·拉弗蒂、恩奧凱利(劇本)
攝影羅比·瑞恩
配樂喬治·芬頓
剪輯Jonathan Morris
藝術指導Fergus Clegg
美術設計Stephen Daly
服裝設計Eimer Ni Mhaoldomhnaigh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吉米的舞廳
吉米的舞廳
詹姆斯·格拉爾
演員 巴里·沃德
1932年,結束在美國的十年流亡生涯后回到祖國,幫助母親打理農場。儘管不想再與教會和地主階級重新為敵,但在利特里姆郡的年輕人的要求下,他還是決定重開“吉米舞廳”,以供大家跳舞、學習和辯論。
吉米的舞廳
吉米的舞廳
烏娜
演員 西蒙·科爾比
詹姆斯·格拉爾青梅竹馬的初戀,已經嫁人,但詹姆斯依然愛著她。
吉米的舞廳
吉米的舞廳
神父謝爾丹
演員 吉姆·諾頓
教會神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加入吉米舞廳,這引起了他的不滿,他看出吉米是一個高人氣的領導者,會讓教會逐漸失去掌控權,於是他記下了前去舞廳的人名,在周日集會時念了出來,並教導眾人不要再去舞廳。

幕後花絮


• 《吉米的舞廳》2014年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這將是肯·洛奇導演第12次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2014年初他拿到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他曾在採訪中說道,為了更好地專心於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吉米的舞廳》之後將不再拍攝故事片,這一消息讓不少影迷頗為傷感。但戛納入圍影片出爐之後,洛奇又“回心轉意”,在採訪中明確表示自己將不會放棄製作故事片。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者獲獎情況
2014年5月24日第67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吉米的舞廳》提名

製作發行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地區上映時間、細節上映國家上映時間
英國2014年5月30日波蘭2014年10月31日
愛爾蘭2014年5月30日匈牙利2014年11月6日
法國2014年5月22日(戛納電影節)荷蘭2014年8月14日
2014年7月2日紐西蘭2014年11月20日
紐西蘭2014年7月19日(紐西蘭國際電影節)比利時2014年8月27日
中國台灣2014年11月9日(台北金馬獎)德國2014年8月14日
波蘭2014年8月2日(兩岸電影藝術節)西班牙2014年11月21日
馬其頓共和國2014年11月20日(Cinedays電影節)希臘2014年12月4日
中國香港2015年2月28日(歐盟電影節)羅馬尼亞2014年12月5日
塞爾維亞共和國2015年3月6日(貝爾格萊德電影節)土耳其2014年12月12日
美國2015年4月22日(翠貝卡電影節)義大利2014年12月18日
2015年5月7日(Montclair電影節)日本2015年1月17日
2015年6月15日(洛杉磯電影節)盧森堡2014年8月20日
2015年6月25日(楠塔基特島電影節)葡萄牙2014年8月21日
巴西2014年9月28日(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以色列2014年8月28日
韓國2014年10月9日丹麥2015年5月14日
2014年10月3日(釜山國際電影節)斯洛維尼亞2014年9月17日
希臘2014年10月26日(歐洲電影的全景)奧地利2014年10月3日
羅馬尼亞2014年10月27日美國2015年7月3日
加拿大2015年7月17日瑞典2015年8月7日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十六電影有限公司、元素影業、Why Not製作、Wild Bunch、BFI、Film4、Irish Film Board
發行單位Entertainment One、Le Pacte、Filmcoopi Zürich、BIM Distribuzione、索尼經典、Vértigo Films S.L.、Cinéart、Longride、Independenta Film、Rialto Distribution、Rialto Distribution、Alive Vertrieb und Marketing、Øst for Paradis、Feelgood Entertainment、Twin Pics、Mozinet、Leopardo Filmes、Pandora Film Verleih、KVH Media Group、Filmarti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吉米的舞廳
吉米的舞廳
《吉米的舞廳》主題嚴肅,氣氛相對沉悶,要賣座很難。不過,思想家們聚集在這裡跳跳舞、吹吹牛逼的橋段也很有生活的情趣。值得稱道還有肯·洛奇對年代感的把握,以及配樂上為影片增色的輕快感。(鳳凰網評)
肯·洛奇的電影大多主題嚴肅,敘事工整,粗礪寫實,從不以流光異彩忽悠人,因此很難成為廣大文青的心頭好。《吉米的舞廳》回到了“愛爾蘭”這一拿手話題。此片根據愛爾蘭共產黨領袖詹姆斯·格拉爾頓的經歷改編,“吉米舞廳”位於愛爾蘭,思想家們聚集在這裡跳跳舞吹吹牛逼,肯·羅奇滔天的表達欲全面釋放。(騰訊網評)
負面評價
作為一個在思想上一直都很激進的左翼分子,肯·洛奇在電影創作上卻是保守與傳統的。他讓人欽佩之處在於,他總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拍攝敏感激進的題材。即使是敏感的政治議題,也不會有彆扭的說教意味。這點在《吉米的舞廳》中依然沒有改變——事實上,對於78歲(2014年)的肯·洛奇來說,在創作風格上有所突破或者創新已經是讓人不再期待的事情。即便這樣,看著標準肯洛奇式的《吉米的舞廳》,還是讓人不免失望。昏沉的色調,嚴謹的節奏,清晰的主題,傳統的技術,一切都是中規中矩的肯·洛奇範式。不過,片中倒是多出了些許溫暖的氣氛,配樂的作用功不可沒。年輕人,自由,音樂與舞蹈,這些元素讓電影相較於《風吹麥浪》柔軟了許多,但也確實沒有意蘊深厚。不得不說,編劇上的缺陷是新作不如前作的重要原因。故事沒有逃過傳記電影的陳詞濫調,線索單一,缺乏時代背景的深度詮釋。尤其對比於《風吹麥浪》中故事的耐人尋味, 《吉米的舞廳》老實規整得讓人有些昏昏欲睡。(網易網評)
吉米的舞廳
吉米的舞廳
《吉米的舞廳》中愛爾蘭鄉村的背景、理想青年的開會辯論等元素,讓人不禁想起《風吹稻浪》,而不同於《風吹稻浪》的是,《吉米的舞廳》沒有展現那種複雜的革命理想與人性情感之間的糾葛,以及政治鬥爭背後的醜惡,相反,更像一部簡單的情節劇。
開場,肯·洛奇用黑白紀錄片的影像形式簡要交代了吉米離開美利堅的原因。隨後電影便進入了鬱鬱蔥蔥的愛爾蘭鄉村。片中,團結的工人階級與教會發生了對立,導演的立場也很分明,吉米作為一個有魅力的領導人,努力做著鬥爭,鼓勵自己的擁護者能成為自由的人。雖然吉米最終被驅逐,但他領導下的青年們都騎著自行車前來送行,並且拉著他的手說:“我們會繼續跳舞的”。之後,理想青年的群像逐漸定格為黑白照片,留下這被歷史銘記的時刻,如此積極向上的調調,恐怕會似曾相識吧。肯·洛奇的表現顯然不夠突出,過去這個遺世獨立的左翼政治電影人,似乎遇到了瓶頸。(鳳凰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