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洛奇

肯·洛奇

肯·洛奇(Ken Loach),1936年6月17日出生於英國英格蘭沃里克郡,英國影視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牛津大學法律系。

1964年,拍攝電視短片《凱瑟琳》,正式成為導演。1967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可憐的母牛》。1969年,編導的劇情片《小孩與鷹》獲得第17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水晶球獎。1981年,憑藉劇情片《注視與微笑》第一次獲得金棕櫚獎提名。1990年,執導的懸疑片《致命檔案》獲得第43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1993年,執導的喜劇片《雨石》獲得第46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1994年,獲得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1995年,憑藉戰爭片《土地與自由》獲得第第48屆戛納電影節費比西獎。

2002年,執導的犯罪片《甜蜜十六歲》獲得第15屆歐洲電影獎費比西獎;同年,與11位導演共同拍攝的短片集錦《九一一事件簿》獲得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2004年,獲得第57屆戛納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30周年紀念獎。2006年,執導的戰爭片《風吹麥浪》獲得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2007年,拍攝了“慶祝戛納電影節60周年”的3分鐘短片《每人一部電影》。2012年,憑藉喜劇片《天使的一份》獲得第65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2014年,獲得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2016年,執導的劇情片《我是布萊克》獲得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第7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電影獎。2019年,其執導的劇情電影《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入圍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人物關係


早年經歷


肯·洛奇出生於英國沃里克郡紐尼亞頓的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考文垂一家機械廠的電工。在紐尼亞頓度過了少年時代的肯·洛奇考入紐尼頓文法學校,畢業后在英國皇家空軍做了兩年打字員。退伍後進入牛津大學研讀法律,取得法律學位。在牛津期間,肯·洛奇發現了自己對戲劇的興趣,並覺得他在導演方面的才能強於表演。

演藝經歷


肯·洛奇
肯·洛奇
1961年,肯·洛奇參加了北安普敦劇團的導演培訓班。此後,他當過替身演員,還在一家劇團兼職做導演助理並執導過一些戲劇。1963年,他參加了BBC的導演助理培訓班,從而進入BBC工作。
1964年,他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視短片《凱瑟琳》,隨後被指派拍攝系列警匪劇《Z警車》。同年,執導了的系列單元劇《一個年輕人的日記》中的三集,該劇由特洛伊·馬丁、約翰·麥克葛瑞斯聯合編劇,講述外地青年在倫敦生活的經歷,而該作品也使肯·洛奇開始真正對拍電影產生了興趣。
1965年,他開始擔任BBC電視劇欄目“星期三劇場”的導演,並執導了多部電視電影,其中改編自內爾·鄧恩同名小說、描寫青年女工愛情生活的《交叉點上》,因涉及亂交場面和帶有髒話的台詞而引起爭議,但劇情中對於墮胎問題的探討間接地影響到了1967年英國關於墮胎合法性的全國性辯論。
工作照
工作照
1966年,他與傑里米·薩弗德合作拍攝的反映社會現實的電視電影《凱茜回家》在“星期三劇場”播出,該片以一個懷孕的少女為線索關注被社會忽略的無家可歸者,抨擊了英國的福利系統,並最終促使政府推行房屋慈善項目來解決街頭流浪這一社會問題。
1967年,他把曾在《交叉點上》中合作過的內爾·鄧恩的小說《可憐的母牛》搬上銀幕,這是他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同時也是該片編劇),在片中他把焦點對準了底層女性。該片於12月5日上映並提名第2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英語外國片。
1968年,他執導的喜劇電視電影《The Golden Vision》在“星期三劇場”播出,在這部結合了埃弗頓足球俱樂部幕後採訪和虛構喜劇故事的作品中,他探討了球迷對偶像的崇拜問題。
肯·洛奇
肯·洛奇
1969年,他拍攝了根據海因斯的小說改編的劇情片《小孩與鷹》,這是他與製作人托尼·加內特合作創辦的“鷹製片公司”推出的第一部作品。該片通過鄉村少年與其飼養的鷹的情誼,展現“孤獨”的主題。憑藉該片,他獲得第17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水晶球獎,提名第2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電影導演、最佳編劇。同年,他開始聚焦工人運動,拍攝了電視片《烈焰》,通過利物浦碼頭工人罷工的故事,探討權力與誰掌握權力的問題。同年,他還拍攝了展現拯救兒童基金會工作的電視紀錄片《拯救兒童》,但該片直到2011年才得以公開放映。
肯·洛奇
肯·洛奇
1971年,他嘗試把“星期三劇場”中一些反映現實生活並具有新聞效應的內容改編成電影,拍攝了劇情片《家庭生活》,憑藉該片獲得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新電影論壇獎等獎項。同年,他為BBC的電視片專欄“今劇場”拍攝了以玻璃工人罷工為題材的電視電影《勞工大眾》。
1973年,肯·洛奇自編自導的電視短片《災禍》在BBC的“Full House”欄目中播出,該片改編自契訶夫的同名小說。1975年,在電視系列劇《希望之日》中,他將鏡頭對準了1916年至1926年的英國勞工運動,該劇獲得第2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視部門最佳系列劇/多集電視劇提名。
1977年,他執導的電視片《煤礦的代價》播出,該片聚焦礦工的罷工行動。這一年,由於其在專業領域的表現,獲頒不列顛帝國勳章,但由於政治立場的原因,他拒絕接受。
肯·洛奇
肯·洛奇
1979年,他拍攝了兒童喜劇片《黑傑克》,該片講述年輕的主人公被迫與惡棍“黑傑克”一起冒險的故事,憑藉該片他獲戛納電影節費比西獎。
1980年,其執導的電視片《獵場看守人》播出,在片中他採取半紀錄片半劇情片的手法描述鄉村地區的階級剝削問題。
1981年,他執導的劇情片《注視與微笑》入圍第34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獲得金棕櫚獎提名,這部揭示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失業問題的劇情片最終獲得該屆戛納電影節的青年電影獎及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同一年,他為英國獨立電視台拍攝了電視紀錄片《有關領導的一個問題》。該片審視了撒切爾主義對工會運動的影響,但因相關部門反對,拖延三個月後,經刪減,才得以改在BBC 4頻道播出。從該片開始,他正式進軍紀錄片領域。
1983年,受BBC 4頻道委託,拍攝《有關領導的一個問題》的續集,進一步探討工人罷工問題,他花了兩年時間進行拍攝,但是這部四集的電視紀錄片未能播出。
肯·洛奇
肯·洛奇
1985年1月9日,他拍攝的電視紀錄片《你站在哪一邊?》在BBC 4頻道播出,這部反映社會各界對礦工罷工問題的不同反響及英國礦業危機的作品,最終被禁播,此事促使肯·洛奇遠離電視行業。
1986年,在BBC 4頻道的資金支持下,肯·洛奇拍攝了劇情片《再見祖國》,講述東德歌手在尋父過程中對祖國的信仰產生幻滅的故事,自該片起他的創作開始觸及國際範圍內的社會問題。該片入圍43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獲得該屆電影節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
肯·洛奇
肯·洛奇
1987年,他執導了吉姆·愛倫編寫的話劇《沉淪》,該劇揭示猶太復國主義領袖與納粹合作的歷史問題,但由於劇情引起爭議,在首演前不久該劇被取消了演出。20世紀80年代末,由於受審查制度的困擾和缺少資金支持,肯·洛奇鮮有作品問世,不得不拍攝廣告。
1990年5月16日,肯·洛奇執導的偵探推理片《致命檔案》在加大拿上映,在這部影片中,他藉助高級警官追查民權律師被害真相的懸疑故事,揭示英國大城市民眾的苦難,抨擊英國對北愛爾蘭的佔領該片獲第4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這是他首次在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獎。由於內容影射英國政府,該片在英國本土遭禁映。
1991年,他執導的由羅伯特·卡萊爾主演的愛情喜劇片《底層生活》問世,這部反映建築工人的愛情與生活的影片給他帶來了第44屆戛納電影節費比西獎。
1993年9月9日,肯·洛奇拍攝的喜劇片《石雨》上映,該片講述了兩個失業工人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鋌而走險卻遭遇各種陰錯陽差的故事,獲得第46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
1994年,他執導了悲情電影《折翼母親》,以寫實主義處理方式講述了掙扎在貧困線上的英國勞動婦女瑪吉爭奪孩子撫養權的故事,他憑藉此片獲得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同年,他還獲得了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頒發的終生成就金獅獎,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頒發的邁克爾·鮑肯獎。
1995年4月7日,肯·洛奇執導的歷史戰爭片《土地與自由》在西班牙上映,該片講述利物浦的失業工人參與西班牙內戰後經歷身心考驗的故事,獲得第21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外語片、第5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第48屆戛納電影節費比西獎。
1996年9月20日,肯·洛奇拍攝的《卡拉之歌》在義大利上映,憑藉這部以尼加拉瓜解放鬥爭為背景的戰爭愛情故事片,他獲得了第53屆威尼斯電影節頒發的義大利參議院主席金質獎章。該片也是其與編劇保羅·拉弗蒂的首次合作,此後二人成為創作搭檔。
1998年5月,肯·洛奇執導、彼得·穆蘭主演的《我的名字是喬》上映,在片中,肯·洛奇再次將鏡頭對準失業者,通過各種生活中的片段講述了失業的酗酒者喬身陷道德困境的故事。憑藉該片,他第五次提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肯·洛奇
肯·洛奇
2000年5月11日,肯·洛奇在美國拍攝的劇情片《麵包與玫瑰》上映,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洛杉磯的清潔工,講述生活中底層的拉美移民為打破階級差異、爭取平等權利而進行的鬥爭。該片進入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
2001年,創作的喜劇片《鐵路之歌》入圍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該片通過幾個鐵路工人的生活經歷反映了英國鐵路私有化過程中鐵路工人所面臨的失業等問題。
2002年5月21日,執導的青春犯罪片《甜蜜十六歲》在法國上映,他憑藉這部揭示英國社會毒品問題的影片第七次提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並獲得了第15屆歐洲電影獎的費比西獎。9月,他與尤瑟夫·夏因、西恩·潘等11位導演共同拍攝的短片集錦《911事件簿》在第59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其中他自編自導的短片《智利的反抗》獲得該屆電影節費比西獎的短片獎。同年,他與編劇保羅·拉弗蒂、製片人麗貝卡·奧布瑞恩一起成立了Sixteen Films製片公司。2003年,獲得第56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04年2月,肯·洛奇攜浪漫愛情片《愛之吻》參選第54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在該片中,他以相愛的人克服種族、宗教的差異走到一起的故事,揭示英國社會面臨的民族融合問題。由於片中有一些情愛鏡頭,英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將其定位為不適合兒童觀看,但肯·洛奇在公開場合呼籲中學生到影院欣賞這部影片,了解身邊發生的社會問題。同年,其獲頒戛納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三十周年紀念獎。
2005年2月14日,《航向幸福的旅程》上映,該片由三部以火車上發生的故事主題的劇情短片組成,分別由肯·洛奇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埃曼諾·奧爾米執導。同年,他還與法郎尼·阿姆斯特朗聯合執導了紀錄片《審判麥當勞》。
2006年,肯·洛奇執導的反映愛爾蘭獨立運動的戰爭片《風吹麥浪》上映,這部揭示英國與愛爾蘭由來已久的領土矛盾的影片,獲得第59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這是他的作品首次獲得金棕櫚獎。
2007年,肯·洛奇推齣劇情片《自由世界》,該片從一個為移民提供工作的本土英國人的視角探討非法移民勞工問題,入圍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同年,他與張藝謀、王家衛波蘭斯基等35位導演共同執導了戛納60周年獻禮片《每人一部電影》。
《尋找埃瑞克》工作照
《尋找埃瑞克》工作照
2009年5月18日,其執導並擔任製作人的電影《尋找埃瑞克》,在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舉行首映禮,堅持寫實主義風格的肯·洛奇嘗試轉型,在這部反映小人物生活和理想的影片中融入了荒誕的喜劇色彩。
2010年5月,他首次執導的驚悚題材類型片《愛爾蘭路》參選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該片以伊拉克戰爭為背景,講述前軍人尋找真相為友復仇的故事。
2012年,執導了喜劇片《天使的一份》,該片聚焦英國底層青年的失業問題,獲得第65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會特別獎。
2013年,肯·洛奇自編自導的《1945年的精神》獲得第16屆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提名,在片中他通過歷史影像片段和個人訪談回顧了1945年開始執政的工黨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激進改革措施。
肯·洛奇
肯·洛奇
2014年2月,他獲得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5月,攜傳記片《吉米的舞廳》第12次參選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該片講述愛爾蘭獨立戰爭之後愛爾蘭共產黨領袖吉米·格拉爾頓重啟“吉米舞廳”宣傳自由思想的故事。
2016年,肯·洛奇執導的劇情片《我是布萊克》給他帶來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二座金棕櫚獎和第一個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電影獎。在該片中,他回歸“底層情懷”,通過普通人的遭遇控訴了政府機構的低效和官僚主義。
2017年,Louise Osmond執導的紀錄片《對比:肯·洛奇的生活和影片》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該片通過採訪肯·洛奇及其合作者回顧了他50年的創作與人生經歷。
2019年,其創作劇情片《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入圍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該片聲討了零工經濟所造成的毀滅性後果。12月,被“衛報”評為“2019年度十佳導演”。
2021年3月9日,多位國際知名記者、電影製作人和藝術家在《晨星報》和“拒絕新冷戰”機構官方網站聯合發表署名公開信,反對英國通訊管理局對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的禁令。參與此次聯名的包括澳大利亞著名戰地記者、電影導演約翰·皮爾格,三次獲得奧斯卡獎的導演、製片人、編劇奧利佛·斯通(Oliver Stone)以及英國電影學院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肯·洛奇等多位知名人士。

個人生活


肯·洛奇和妻子萊斯利育有三子二女,其子吉姆·洛奇也是一名導演,曾執導過電影《橙子和陽光》。
1971年,肯·洛奇在開車過程中遇到交通意外,其五歲的次子及妻子萊斯利的祖母在事故中遇難,他為此有一年多無法工作。

主要作品


執導電視作品

播出時間片名備註
1998《Another City: A Week in the Life of Bath's Football Club》
1996《The Flickering Flame》
1991《The Arthur Legend》
1989《The View From the Woodpile》
1989《Time to Go》
1985《End of the Battle... Not the End of the War》
1985《你站在哪一邊?》電視紀錄片
1983《The Red and the Blue: Impressions of Two Political Conferences – Autumn》
1981《有關領導的一個問題》電視紀錄片
1980《Auditions》
1980《獵場看守人》
1977《煤礦的代價》
1975《希望之日》
1973《災禍》兼任編劇
1971《After a Lifetime》
1971《勞工大眾》
1969《烈焰》星期三劇場
1968《The Golden Vision》星期三劇場
1967《In Two Minds》星期三劇場
1966《凱西回家》
星期三劇
兼任編劇
1965《The Coming Out Party 》星期三劇場
1965《亞瑟婚姻的解體》星期三劇場
1965《交叉點上》星期三劇場
1965《Three Clear Sundays》星期三劇場
1965《Wear a Very Big Hat》星期三劇場
1965《Tap on the Shoulder》星期三劇場
1964《一個年輕人的日記》系列單元劇,執導其中三集
1964《Z警車》系列劇
1964《凱瑟琳》

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2019 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對不起,我錯過了你 (提名)
▪2016 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我是布萊克 (獲獎)
▪2014 第6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吉米的舞廳 (提名)
▪2012 第6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天使的一份 (獲獎)
▪2012 第6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天使的一份 (提名)
▪2010 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愛爾蘭路 (提名)
▪2009 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尋找埃里克 (提名)
▪2006 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風吹麥浪 (獲獎)
▪2004 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評審團30周年獎 (獲獎)
▪2002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甜蜜十六歲 (提名)
▪2000 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麵包與玫瑰 (提名)
▪1998 第5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我的名字是喬 (提名)
▪1995 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土地與自由 (獲獎)
▪1995 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土地與自由 (提名)
▪1995 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費比西獎 土地與自由 (提名)
▪1993 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雨石 (獲獎)
▪1993 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雨石 (提名)
▪1991 第4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底層生活 (獲獎)
▪1990 第4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神秘的備忘錄 (獲獎)
▪1990 第4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神秘的備忘錄 (提名)
▪1990 第4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 神秘的備忘錄 (提名)
▪1981 第3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獎 注視與微笑 (獲獎)
▪1981 第3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 注視與微笑 (獲獎)
▪1981 第3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注視與微笑 (提名)
▪1979 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平行單元-費比西獎 黑傑克 (獲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2007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天主教文化特別榮譽獎 (獲獎)
▪2007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歐洲人權電影獎 自由世界 (獲獎)
▪2007 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自由世界 (提名)
▪2002 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最佳短片 九一一事件簿 (獲獎)
▪2002 第5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九一一事件簿 (獲獎)
▪2001 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兒童與電影獎 鐵路之歌 (獲獎)
▪2001 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鐵路之歌 (提名)
▪1996 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義大利參議院主席金質獎章 卡拉之歌 (獲獎)
▪1996 第5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卡拉之歌 (提名)
▪1994 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獲獎)
▪1986 第4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 再見祖國 (獲獎)
▪1986 第4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再見祖國 (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2014 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熊獎 (獲獎)
▪2004 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競賽單元 愛之吻 (獲獎)
▪2004 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德國藝術院線協會獎 愛之吻 (獲獎)
▪2004 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愛之吻 (提名)
▪1994 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競賽單元 折翼母親 (獲獎)
▪1994 第4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折翼母親 (提名)
▪1985 第3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Which Side Are You On? (獲獎)
▪1972 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家庭生活 (獲獎)
▪1972 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Interfilm獎-推薦-新電影論壇 家庭生活 (獲獎)
▪1972 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推薦-新電影論壇 家庭生活 (獲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7 第7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電影獎 我是布萊克 (獲獎)
▪2017 第7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我是布萊克 (提名)
▪2006 第7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2002 第55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視獎-最佳電視電影 鐵路之歌 (提名)
▪1999 第5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亞歷山大·柯達獎最佳英國電影 我的名字是喬 (提名)
▪1997 第5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亞歷山大·柯達獎最佳英國電影 卡拉之歌 (提名)
▪1996 第4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亞歷山大·柯達獎最佳英國電影 土地與自由 (提名)
▪1994 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邁克爾·鮑肯獎 (獲獎)
▪1994 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亞歷山大·柯達獎最佳英國電影 石雨 (提名)
▪1976 第2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視獎-最佳系列劇/多集電視劇 Days of Hope (提名)
▪1971 第24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小孩與鷹 (提名)
▪1971 第24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劇本獎 小孩與鷹 (提名)
歐洲電影獎
▪2016 第29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我是布萊克 (提名)
▪2016 第29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我是布萊克 (提名)
▪2009 第22屆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2006 第19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風吹麥浪 (提名)
▪2002 第15屆歐洲電影獎費比西獎 甜蜜十六歲 (獲獎)
▪2002 第15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甜蜜十六歲 (提名)
法國電影凱撒獎
▪2017 第42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我是布萊克 (獲獎)
▪2013 第3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天使的一份 (提名)
▪2005 第30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歐盟電影獎 愛之吻 (獲獎)
▪2003 第2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歐盟電影獎 九一一事件簿 (提名)
▪2003 第2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歐盟電影獎 甜蜜十六歲 (提名)
▪1996 第21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土地與自由 (獲獎)
▪1994 第19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雨石 (提名)
西班牙戈雅獎
▪2017 第31屆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 我是布萊克 (提名)
▪2007 第21屆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 風吹麥浪 (提名)
▪1993 第7屆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 神秘的備忘錄 (提名)
▪1993 第7屆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 底層生活 (提名)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 ▪2003 第56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 (獲獎)
日本電影旬報獎
​▪2018-01 第91屆 最佳外國導演 我是布萊克 (獲獎)
​衛報年度評選
​ ▪2019 衛報年度評選十佳導演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獲獎)

人物評價


肯·洛奇的作品以其對底層民眾和社會現實的關注而著稱,他的電影以濃濃的寫實風格見長,他很喜歡演員之間的即興互動,有時甚至不按劇本來,而讓演員自由發揮。(新京報評)
肯·洛奇這位以敏銳、關心社會現實、抨擊時弊著稱的“新現實主義大師”甚少有喜劇作品,即使是喜劇電影,他仍然保持了自己的風格和在電影上的堅持,且對此種類型駕馭遊刃有餘。(網易娛樂評)
肯·洛奇在他長達五十年的職業生涯里,保持著非凡的持續性,並且能夠始終堅持創新。他對人類命運有著深切的關注,一直堅持只拍底層人的故事,他的作品主角是失業工人、小混混、外籍勞工等人。我們尊重他的導演身份,並對其影片中對社會不公的揭露與幽默感表示讚賞。(柏林國際電影節主席迪特·考斯里克評)
肯·洛奇一直被視為英國“廚房洗碗槽”電影的重要接班人,也是英國工人階級代言人。他的電影常帶有略帶粗糲的寫實風,作品中角色多來自英國底層:單親媽媽、沒人管教的孩子、酗酒的下崗職工、黑社會小混混、外來移民等等,這些邊緣的底層角色共同構成了肯·洛奇的電影世界,也成為了解英國的另一扇窗。那是與紳士貴族等完全不同的另一個電影世界,也是工業化進程最早的英國所不能遮掩的混亂面。(時光網評)

導演作品

執導電影

《我是布萊克》

《我是布萊克》

《吉米的舞廳》

《吉米的舞廳》

《1945年的精神》

《1945年的精神》

《天使的一份》

《天使的一份》

《愛爾蘭路》

《愛爾蘭路》

《每人一部電影》

《每人一部電影》

《自由世界》

《自由世界》

《風吹麥浪》

《風吹麥浪》

《航向幸福的旅程》

《航向幸福的旅程》

《審判麥當勞》

《審判麥當勞》

《愛之吻》

《愛之吻》

《甜蜜十六歲》

《甜蜜十六歲》

《鐵路之歌》

《鐵路之歌》

《麵包與玫瑰》

《麵包與玫瑰》

《我的名字是喬》

《我的名字是喬》

《利物浦碼頭工人》

《利物浦碼頭工人》

《卡拉之歌》

《卡拉之歌》

《土地與自由》

《土地與自由》

《一件當代普通所有權的案子》

《一件當代普通所有權的案子》

《折翼母親》

《折翼母親》

《石雨》

《石雨》

《底層生活》

《底層生活》

《致命檔案》

《致命檔案》

《Time to go》

《Time to go》

《再見祖國》

《再見祖國》

《注視與微笑》

《注視與微笑》

《黑傑克》

《黑傑克》

《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

《小孩與鷹》

《小孩與鷹》

《可憐的母牛》

《可憐的母牛》

參演作品

參演電影

對比:肯·洛奇的生活和影片

對比:肯·洛奇的生活和影片

飾演本人

We Are Many

We Are Many

飾演本人

鐵路

鐵路

飾演本人

你知我幾何

你知我幾何

飾演本人

Je t'aime moi non plus

Je t'aime moi non plus

飾演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