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門拳

八門拳

八門拳是流傳在我國西北地區古老的地方優秀拳種。最初始於蘭州,后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傳入青海、新疆、寧夏等地。他以三國諸葛亮的“八陣圖”為創拳依據,因拳打體、生、傷、死、驚、杜、景、開八門,故名。相傳清嘉慶年,燕山常巴巴所傳

風格特點


拳術特點,拳勢舒展大方,勁力渾厚,突出技擊,方法細膩。

拳術套路


八門拳拳種由三部分組成:1、單拳套路。2、捶拳套路、3、封手拳套路。
拳術套路有撕拳、炮拳、九環捶、封手八快、八門驚捶、八門通背拳、破母、小母子、十連子、十沉勁、登州捶、八虎單拳等,器械套路有混元刀、高家槍、金槍、炮棍、八虎棍、扭絲棍、琵琶條子、排子棍、八朴條子等。

特殊手法


展法和斬法十八種,如行步展,歇步展、提水展、划眉展、虎步展、抱旗展、干腕展、翻天斬、蝴蝶展、梅花展、開門展等,正可謂一出手就是展打斬劈,一接手就是擒拿跌摔,八大擒拿手與十八種展(斬)法相配合,並結合奔腿、扁樁腿、側踹、后頂奪子等腿法,及中字跤分步單撒等明跤暗跤。在格鬥中手封足打、膝頂肘發、一氣數招、不容喘息,講究頭、肩、手、肘、足、膝、腿、胯八部八法,合拍即打,全身上下,一動無不動,強調內三合與外三合的完整統一。

歷史發展


有的武術大師認為,八門拳出自南宋名將岳飛之手,在清同治年間,由河北雄縣劉仕俊在京師護衛營教授此拳,為了便於記憶,將此散手編為八路連貫的套路,故又稱為岳氏連拳。蘭州的八門拳是由常燕山於清嘉慶年間傳入的,據八門拳譜記載:“清嘉慶年間,常燕山來蘭曾遍傳八門武藝,人多呼為常巴巴……”常燕山來蘭州后,將八門封手拳及炮捶傳給了安寧區安寧堡的李文喜,李文喜從小習武,在當地頗負盛名,后得常爺指點,技藝愈精。後來,代代相傳,不斷發展演變,內容也由簡到繁,理論也逐漸系統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八門武藝。

拳法


封手拳

特點
封手就是靠八門手的旋轉和變化來封住對方的進攻,其實八門手的真正內涵即是擒拿手,根據擒拿需要,八門拳按敵方攻擊我的八個立體部位,依八卦的八個象限,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塊,分成八個防守區間,用八大擒拿手封敵方的進攻,在每個防守空間中,根據敵方的變化,每一個擒拿手又分成八個小變化;手到腳不到,等於空放炮,腳到手不到,吃虧自知道,手腳一起到,神仙也難逃。在封手拳中常提到封手八塊,有人理解封手和八塊意思相同,都是技法,還有人認為八塊是快慢的快,意思是用招神迅。其實非常簡單封手是攻防的技法,而八塊是防守的區間。
套路
八門封手拳的套路很多,有展母子、二展母子、封手母子、封手信子、封手八塊、八門信子等

八門信子

八門拳封手拳的精華即為八門信子,八門信子共四趟,每趟之首或尾冠以不同形式的八門手,套路里含有八門拳所有展(斬)法、腿法,即八門信子包羅了八門拳中最精華的技擊內容,如擒拿手法、跤法、跌摔法、打展法、劈斬法、點穴法練起來雙展密如雨,脆快一掛鞭,身法飄忽左右如魚燕穿梭;閃、展、騰、挪、步法神出鬼沒,手法變幻莫測,腳法實用而簡捷,叫人防不勝防,體現了大劈大砍,勾掛展打,奔蹬踹撒,變化多端,剛猛兇狠的特點,故有“八門信子藝中王,打遍天下無對家”之說。

駟意八門拳

張師信先生說:“根據《青海省志·體育志》記載,青海的拳術最早在西漢時期從中原傳入,但僅限于軍隊中,真正興盛是在明代以後。20世紀40年,得到駟意八門拳真傳的馬奇術和白耀山來到青海。於是,駟意八門拳在青海生根開花,楊學海、馬興隆、羅世清、馬文海、馬恆雲等人,得到了駟意八門拳的真傳。”
解讀駟意八門拳:天剛剛亮,夏日的南門外體育場就有了許多晨練的人。一位身著白色練功服的人長須飄飄,手持一條鞭桿,左挑右劈,前打后擊,兇猛異常。這種風格獨特、結構嚴謹、勁力飽滿、變化多端的器械,在演練者手中似蛟龍纏身,魅力無窮。他就是我省駟意八門拳傳人楊學海先生,氣定神足的他看上去怎麼也不像是年近花甲之人。
八門拳
八門拳
記者以為武林高手都是飛來飛去,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高人。對於他們的描寫往往是:“一位天定救世的少年身聚靈氣,因亂世紛爭捲入江湖,他雖正邪不分,善惡隨性,然而萬事天定,數次在生死邊緣掙扎過的他,終於深明生存的真諦———強者生存!他雖無爭雄之心,但福緣天定,終得天賜機緣,突破了武學中最高境界,成為主宰武林的帝王。”那麼,掌門人真的如同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嗎?採訪中,記者向楊學海先生請教了電影和小說當中的武術情節。他說:“影視劇和小說中的所謂武林高手,基本上是虛構的。實際上,在武術交流切磋中動作往往都非常簡單,決定勝負,只在雙方相遇的一瞬,根本不可能較量幾十招,甚至上百招。”原來,武術是很實在的東西,它並不像武俠小說當中描述的那樣神秘。在楊學海先生的家中,記者了解了青海駟意八門拳流派的傳承,懂得了什麼是“八門”,什麼是“駟意”。
八門一詞最早出現於《太白陰經》,其他武術名著中對於八門的理解是:以八卦原理為拳理。拳打休、生、杜、驚、死、傷、景、開,故名八門,進一步可以理解為閃、展、騰、挪、松、緊、滾、纏。“駟”主要是快的意思,有四種解釋,應變能力快、出手快、步法快、轉身快。“意”是指攻防意識強,以意行拳,以意發勁,心動氣達手到。駟意八門拳是在八門拳棍的基礎上觸類旁通,運用古戰車四馬賓士之理,以八門拳出技實踐為基礎創編的。其內容有奇勢連拳、八門子、八門母、八門顛倒子母等拳術。拳術中有獨特的四十八手暗發巧取之手法和六十四手散打排子,拳勢獨特,身法絕妙。
楊學海是駟意八門拳、十輪天齊棍棍法的第六代傳人
作為一位習武者,較量往往是難以避免的。對於楊學海先生來說,在各種比賽中與對手較量,不但發現了自己拳術中的缺點,也開闊了眼界,在一次次比賽當中受到了感悟。
從13歲就開始習武的楊學海先生,曾先後跟8位各門派拳師學習少林拳、八極拳、八卦掌、內勁一指禪功法等武功。他還得到了已故老拳師苗玉龍、馬玉林的傳授。同時,在他武術求學過程中,有幸得到中國宮廷八卦掌傳人、著名武術家周金生老師八卦劍、螳螂拳、青萍劍的親傳,成為尹式宮廷八卦門第六代傳人。今天,楊學海先生已經完整系統地繼承和掌握了駟意八門拳的拳理拳法和十輪天齊棍的棍理棍法,成為駟意八門拳、十輪天齊棍棍法的第六代傳人。
在楊學海先生的居所里,記者翻看了老人眾多的獎項,從1983年到2005年,各類獎項見證著老人的武術生涯。1983年,參加西寧市少年宮武術選拔賽,獲得拳術第二名、短兵第三名的成績;1990年,在西寧市文化周武術比賽中獲得規定劍第一名;2001年,參加中國石嘴山“山西杯”國際武術邀請賽,獲得“八門母”“天齊條子”兩項一等獎;2005年6月,在青海省武術錦標賽上,獲得“八門母”“天齊條子”兩項一等獎;2005年11月22日,在國家體委武術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在雲南舉辦的全國首屆傳統武術節上,榮獲天齊條子金牌、八門母銀牌、棍排對練銀牌……
說到學習駟意八門拳的步驟,楊學海先生向記者傳授了秘笈。練習駟意八門拳的第一步是基本功,踢腿、打沙袋、擊木樁,這些都是基本的功夫,需要習武者不怕苦不怕累,流淚流汗是常事,一般要練習兩年多的時間,基本功才算初有成效。接下來就是逐級練習駟意八門拳,在拳師的教授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武功。如果達到一定的境界,就會身法飄忽自然、攻守兼備,與對方交手的時候,令對手不見其來而已來,不見其去而已去,防不勝防、攻不知如何攻。

發展與現狀


八門拳從歷史上來講,練的人很多,練出成績的卻不多,這是因為從八門拳的三個拳種來講,每個拳種至少有二十幾個套路,這樣就容易使人進入了歧途。大多數八門拳師對八門拳整個系統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再加上文化程度、學習精神、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原因,得道的很少。
練八門拳的人大多數存在一個缺點,就是八門拳的三大拳種:單拳、捶拳、封手,他們練出來是一個風格,就是單拳的風格,單拳在八門拳里是基礎拳,是入門拳,要求演練出來一招一式清晰,到位,如同書法中的楷書;捶拳不但要求功架還要求功力雄厚,招式連貫,如書法中的行書;而封手則要求迅速敏捷,手法變幻莫測,步法前竄后躍,打出雙展密如雨的境界,如書法中的草書。大多數練八門拳的人一入門練單拳練成習慣,以後又不研究捶拳和封手的風格特點,所以將三個相聯繫而又不同風格的拳種打成一招一式盤起了功架,沒有了速度和變化,如行書和草書都寫成楷書了。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練八門拳人們的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