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悟清

原陝西省政府等處任國術教官

鄭悟徠清(1895-1984),字鳳臣,男,漢族,曾用名:鄭梧卿,河南溫縣趙堡鎮人,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宗師。1938年至1947年間,任西安警備司令部、黃埔軍校七分校(授少校軍銜)、國民黨軍政部西安辦事處、西北補給處司令部、陝西省政府等處任國術教官、並任西安國術館委員。1949年後,任西安市體委委員。

博學多才


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
趙堡太極拳歷代宗師
鄭悟清先生自而立之年因患不治之疾(童子癆、胃出血)醫藥無效,從學於趙堡太極拳名師和慶喜。先生立志鑽研、刻苦修鍊、持之以恆,得太極之真諦。並結識享盛譽於黃河兩岸的堪輿家安伯一先生,鄭悟清先生在理、數、象學方面受益於安先生。鄭悟清先生深究易理,博覽群書,將儒、釋、道、醫、兵、書法、文史等諸子百家學說融於太極拳。運用經絡學說,人體力學,根據自己的實踐心得,進一步升華太極拳養生延年之功效,使自己三十歲的不愈之體,至九十歲無疾而終,生命又延續了六十年,並將養生健身之法傳給眾人,使更多人受益。

太極拳見解


鄭悟清先生對太極理論有獨到見解,拳藝上有革新精神,主要理法為:修鍊太極拳以修心煉性為宗旨,順應自然,輕鬆靈活:以形順氣,以氣正形;忌用滯力,尤忌用意;小而舒展,大而緊湊;正腰正身,自身平衡;中正平圓,輕靈圓活;周身相隨,整體協調;無處不生,無處不用,小巧近快靈;擊人不露形;修鍊以鍊氣為主。既保持傳統木色,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先生拳藝精湛、內功深厚,從未穿過滑冰鞋,卻能穿滑冰鞋在冰上練拳,運停自如;釘不入肉;水中投石不起花波;點穴非凡……。技擊運用,擊人不露形,與人試技,以微妙之變化,擊人於丈外。

人物評價


慈禧的衛官宋三、鏢師尚成俠,自有功夫以來培未遇敵手,卻終一日拜跪在鄭悟清先生面前……。“其拳法超出象外,得其環中,變化雲譎波詭,意趣環生,有人所不知而已獨到之妙,遂以高超拳藝噪武壇”(《太極拳師鄭悟清先生紀念碑》碑文),在武術界享盛譽為“西北太極二鄭”之一。先生的崇高品德更受世人尊崇。先生授太極拳四十餘年、從學者遍及各行各業,脫穎而出者不計其數。1984年先生逝世,西安市體委給溫縣體委的電文:鄭悟清先生為趙保太極拳的繼承和創新做出了貢獻。1987年先生國內外諸弟子在趙堡鎮建立“太極拳師鄭悟清先生紀念碑”,中國武術協會領導人,著名武術家李天驥敬題橫額: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碑記,發揚武當精華。《武當》雜誌社,武當山拳法研究會撰聯:“為趙堡太極拳一代宗師鄭悟清謝世三周年志悼情寄西京桃李流芳名四海;拳精武當英威遺世壯中華”(譚大江撰書),1994年,在趙堡鎮舉行“隆重紀念太極拳一代宗師鄭悟清先生逝世十周年暨百歲誕辰年”紀念活動,原西安市體委主任、武協主席、老武術家劉俠僧書題“內功泰斗”、李天驥等致電、函紀念。先生諸弟子在國內外成立了眾多的武術團體,多以先生的名字命名。經先生家鄉的領導提議,在趙堡鎮成立“溫縣趙堡太極拳鄭悟清拳法研究會”(先生之次子鄭鈞任會長)。諸團體為研究、弘揚先生的太極拳理法,先生的弟子中已有幾部太極著出版。《中國人民日報》《中國體育報》《中華武術》《武當》《中國太極拳》《武魂》義大利等國內外報刊及武術專著有專題介紹。傳略載入《中國當代武術家辭典》《中華人物辭典》《國華精英大會》等典籍。
鄭悟清
鄭悟清

傳聞逸事


鄭徠悟清50年代有尚姓者曾為開封某鏢局鏢師,武功高強,走訪全國各地,未遇勁敵。聞西安鄭悟清之威名,隨往訪之,以較其技。鄭先生有高足三人聞之,乃告與師,師歡迎光臨。但三位弟子皆為師捏汗一把,並備擔架一副,應用藥物所備齊全,以防不測。在一弟子後院相見,見面時,一弟子人高馬大為使尚某換座上位,即連人帶椅將尚某挪於上位。尚某待挪穩后,渾身一抖擻,一把太師椅皆為碎片,同時邀請三人齊上,三人瞬間倒地一對半。三弟子皆瞠目結舌,乃勸師不可再比,以防一輩英名毀於一旦。此時尚某邀鄭先生下場,三個回合,未見鄭先生出手,一而再,再而三,俱將尚彈發於丈外。尚始先不服,三個回合后,乃跪地叩頭,曰:"真乃神人矣!"自此,三弟子在人前皆不敢言己謂練拳者也。
大姑娘拳的意思還應該是給人一種“綿軟優雅”而沒有“剛硬僵野”的感覺。從這一點來說,趙堡拳一開始就是純正的“太極”味道,和歷史淵源是一脈相承的。鄭公悟清曾講過親身經歷的故事:“拳中搖步(一步三搖)這組動作鄭公曾一度不知反覆練過多少遍始終感覺不能盡意”。正當鄭公為此苦惱的時候,一天鄭老夫人帶著嘲弄的口氣對鄭公說:“這有啥難勒,看我給你走走看看”。於是乎鄭老夫人便邁出小腳、扭動著腰姿、兩臂帶動兩拳像搖貨郎鼓似的輕靈優雅的走了一趟搖步。看到了老夫人的表演,鄭公當時真有些羞愧難當,但同時也從中得到了一些啟發,從此便把搖步這組動作演繹到了滿意的程度。
有一年雪下得特別大,連續多日都不見放晴,好不容易等到了雪停,鄭公悟清攜夫人趕忙去泰山家看望岳父岳母。岳母見到女兒女婿心裡特別高興,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午餐,大家高高興興的聚在一起歡敘天倫之樂。席間鄭公去茅房解小手。那時農村的茅房非常簡陋,僅僅用黃土夯成半人高的土牆圍起來了事。茅房旁邊長著一棵參天大樹。正當鄭公解小手時,只覺得身後有陣兒涼風帶著雪片落到了自己的頭上和脖梗里甚是冰涼,同時覺得又有什麼東西砸向自己,便下意識的欠欠了身子,抖動了一下肩膀,也沒在意什麼。等鄭公從茅房出來后,才看到眼前三五米處橫著一根碗口粗的樹枝枝里八杈的當著去路,這時鄭公才知道剛才想“偷襲”自己的竟然是這從樹上掉下來的傢伙,便順手摺了折堆放在灶房旁邊,沒事兒是的回到了桌前。過了會兒聽到院子里的岳母大聲嚷道“這是誰噯!給咱抱來這麼大捆柴禾”。屋裡的鄭公微笑著默不作聲。
立如松,坐如鐘,行如風,這是夫子功底充實的又一寫照。我們常說夫子走有走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留神觀察夫子的人,都會同意這樣的看法,他老人家走起路來一條線又輕如飛燕,步下生風,青年人很少能與之並肩前進。耄耋年齡的老人了,語聲如洪鐘,滿口牙齒,燈光下能看石印《小五義》,誰見到誰能不由衷地驚嘆呢!這當然是精力充沛,得力於太極拳修養。這些又是夫子形象的另一個側面。
鄭悟清跟《鄭悟清清太極拳》作者高峰合照
鄭悟清跟《鄭悟清清太極拳》作者高峰合照

太極真諦


鄭悟清先生一生未有著作傳於後人,弟子們記下他的幾句話卻道出太極真諦。
《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夫初練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氣,精神不屬,眼不顧手,手不顧腳,此謂之盲練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腳不隨,即用猛力,處處奪力,而僅能顯力者,此痴練耳。倘能平心靜氣,注目凝神,輕搖之以松其肩,柔隨之活其身,徐行之以穩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穩,然後鎮頭領氣,以衛其力,力順則氣自通,氣通則力自重。所學之法如是,練而習之,以期純熟,則手眼步一致,心神氣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極初學要訣》
初學而內要靜空,周身而外要輕鬆。
內空靜氣行於外,外松而內有神精。
功夫不可須臾斷,臨用之時有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