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明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王海明,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人,哲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閩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1950年生於吉林鎮賚。到1983年,經過14年寒窗,七易其稿,完成了80餘萬字的《新哲學》,1984年,考上研究生,便在這10餘萬字的基礎上,開始撰寫《新倫理學》。1993年9月,接近完成《新倫理學要義》,1994年2000年,終於完成了這部《新倫理學》。在病床上完成該書的最後寫作。

人物經歷


1993年9月,接近完成《新倫理學要義》,身體也垮下來了。王海明沉沉地對妻子孫英說:“此書若能出版,便身患絕症,死無憾矣。”妻子嚶嚶啜泣。《新倫理學要義》凝結著王海明與妻子許多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幸福的日日夜夜。1994年元月,王海明在病床上完成該書的最後寫作。
1994年2月,王海明完全康復,便潛心繫統發揮、論證、增刪、修正該書的“科學的倫理學”部分,又幾乎每時每刻都沉浸於對其思索之中。細細思考時,是每夜一覺醒后的一兩個小時;走路和騎車時,是慢悠悠地想;談話、開會、娛樂或睡覺,則潛在地思索。
就這樣一直到2000年,終於完成了這部《新倫理學》。屈指算來,連王海明自己也不敢相信:這部書竟撰寫了16年,於2007年初完稿,作為《新倫理學》修訂版,送交商務印書館
王海明《新倫理學》的部分反響
2010年9月25日,新京報發表吳思先生文章《閱讀是生活的主要內容》,他所推薦的圖書為王海明的《新倫理學》(詳見參考資料)。
2004年3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四川師範大學唐代興教授研究王海明《新倫理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出版)的學術專著《優良道德體系論——新倫理學研究》。(詳見參考資料)
《玉溪師範學院學報》於2009年第一期開始連載唐代興教授研究王海明《新倫理學》(修訂版,全三冊,商務印書館2008年出版)的學術專著:《當代新功利主義:新倫理學研究》(詳見參考資料)
2005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南開大學哲學博士門裡牟的博士論文:《當代中國道德教育研究》。該書28萬字,引用王海明《新倫理學》的引文共計61條,其中一章這樣寫道:“人性問題異常複雜,幾千年來一直眾說紛紜,在中外哲學史上形成很多觀點,直到今天王海明先生的劃時代巨著《新倫理學》問世后,圍繞人性和道德等許多千百年來令人困惑的問題才一個個被他破解。”(門裡牟:《當代中國道德教育研究》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頁。)
2003年,著名學者雷永生先生論及王海明《新倫理學》時這樣寫道:“新世紀的第一個年頭,該國倫理學界出了一本新書:王海明先生的《新倫理學》。它以與眾不同的框架、內涵及方法,特別是許多新穎的觀點,引起了學界的廣泛注意……王海明《新倫理學》的最大貢獻,就是衝破了倫理學的僵化結構,打破了傳統倫理學統治的幾十年的格局,為倫理學的建設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引自唐代興:《優良道德體系論:新倫理學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主要貢獻


代表作為《新倫理學》。曾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月刊》(台北)、《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 200餘篇。著有《新倫理學》、《倫理學方法》、《人性論》、《公正與人道》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道德哲學原理十五講》、《名校名師名課系列:倫理學與人生》、《復旦博學系列:倫理學導論》和北京大學哲學教材《倫理學原理》。200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唐代興教授研究王海明《新倫理學》的學術專著:《優良道德體系論:新倫理學研究》;200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吳然教授研究和傳播王海明《新倫理學》的專著:《優良道德論》。

社會評價


1.《22年寫就一部論著:王海明替“為己利他”正名》,孫紅(整理),北京晚報,2009年5月18日,第44版,編輯:孫紅。
2.《22年寫就一部論著:王海明替“為己利他”正名》,中國網,2009年5月20日,責任編輯:雨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