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人性論的結果 展開

人性論

哲學理論

關於徠人的共同本質的理論。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即有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無善惡論等學說,而將其整合到一起即完整了,四種學說終極目標全是促進和諧,人性在自然屬性中本無善惡,猶如白紙;人性在社會屬性中逐漸形成善惡一體兩面,性善論乃人性優點,性惡論乃人性缺點。

簡介


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食而欲做、渴而欲飲、尿而欲撒、滿而欲行、屎而欲拉、痛而欲幸、交而欲說、臟而欲凈、閑而欲玩、病而欲醫、衣而欲穿、屁而欲放、生而欲勞、困而思睡、睡而欲住、住而欲卧、濕而欲干、冷而欲暖,勞而欲息、息而欲坐,重而欲輕、熱而思涼。眼視色、耳聽聲、鼻嗅氣、舌嘗味、舌說話、身感觸、身能行,腦思想,腦情感,腦感受,腦滿足。眼好色、鼻好香、眼好聲、命好生、口好飲食、臉好榮,舌好味、舌好說話、話好表、表好權、陰好淫,(情慾、男女、性愛,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我好獨(自獨立的),腦好感受、感受好利(樂、喜),愛、愛好取、取好有、腦好想、想好行、行好做,識好知、識能變、識能記憶、眼耳鼻舌身體骨膚理好感觸健康舒服暢愉快 性之好、喜,怒,哀,懼,愛,憎、思,悲,恐,驚,恨,憐 好利惡害(趨利避害)、求樂避苦(趨樂避苦)、好悅惡刺、好安惡危、好爵祿、惡刑罰,好舒適、厭難受,喜好吃、厭難吃、好香惡臭、好美惡丑、好順惡逆、好喜惡憂、好生惡死(求生抗死)、好榮惡辱、好逸惡勞、皆生於人之情性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堯舜禹桀紂之所同也 人之情,衣欲,有布色花紋綉,包、身欲,有珠寶,手飾、頭髮欲,有髮型、飲食慾,有水、植物,動物,礦物,微生物、住欲,有房,日用品,傢具、物質,別墅,高樓大廈,行欲,有鞋車馬,船,飛機,物慾,有錢財物 人的屬性有,生理性,精神性(心理性),物理性,感受性,行為性,社會性,人為性(文化性)

學說分類


性善論

我國最先主張“性善論”的是戰國中期人孟子,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和發展人,也是他創造了儒家哲學的唯心主義理論體系。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天賦的“善端”,具有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的萌芽,這是人異於禽獸、高於禽獸的本質的特徵。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的性善論作為儒家的正統思想,傳播廣泛,影響深遠,以至宋代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和法國哲學家盧梭。古希臘斯多葛學派認為人雖然有自利要求,但是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與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則進行協調,從而取得和諧。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性原來都是善的,原始社會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樂、天真而自由,只是由於歷史發展與社會制度等原因才變惡。

性惡論

我國最先主張“性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荀子(荀況),他認為,人生來性就是惡的,後天教育可以由惡變善。他認為由於人人都有慾望追求,這是性中自有,這種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就決定了人的性惡。所以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縱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矣。”荀子的兩個著名的門徒李斯、韓非子等,這是性惡說的堅定支持者。尤其韓非子,更是堅定地認為人性本惡,並由此毫不餘力的主張用嚴刑峻法來安民定國。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歐洲思想家奧古斯丁、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華等。基督教的原罪說也是一種典型的性惡論。它認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因違背了上帝的意願犯了“原罪”,亞當和夏娃的子孫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即負有深重的罪惡——“原罪”。因此,人要用懺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從某種禁忌、戒律等來獲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則,人的靈魂就不能進入美麗的天堂,而只能淪落於苦難的地獄。

無善無惡論

我國最先主張“無善無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告子(告不害)。他說:“性無善與無不善也……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國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紙說。該說認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紙的,根本不存在善與惡的問題。他認為善與惡的心理觀念和道德品質,都是後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
此外,後來的美國哲學家詹姆士杜威,也可以說是性無善惡論者。杜威站在實用主義的立場上,認為善絕不是什麼玄而又玄的東西,它僅是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的事物而已,它是相對的價值判斷。而人性都有發展成善的可能性,只要有適當的教育,人是能養成善良的品性的。

有善有惡論

我國最先主張“有善有惡論”的是戰國初期人世碩,他主張人生來就具有“善”和“惡”這兩種不同的自然屬性,這兩種屬性是先天具有的,與生俱來的。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與惡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發揚這種先天的本性,則在於養。後天養之善性,則是善性不斷增長;養之惡性,則是惡性不斷增長。後世贊成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漢代的董仲舒揚雄王充,唐代的韓愈等。王充在《論衡》一書中記載:“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而致之則惡長’。”
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柏拉圖認為人有慾望、意志和理性。當理性能駕馭慾望和意志時,就能獲得善。反之,就是惡。亞里士多德也認為人有理性和情慾。人生的目的在於用理性節制情慾於一個合理的狀態,恰到好處,以獲得人生的幸福。康德則認為人有兩個我,一個是“實我”,一個是“真我”。“真我”是理性主導的我,“實我”是情感主導的我,“真我”因為善性的約束而高於惡性慾望的“實我”。

人性公式


人類不過是宇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智能生物,所以也遵循了宇宙公式所確定的法則,如人的血液可分A、B、AB、O,4種血型;人體中生命的遺傳物質有4種鹼基;人一生必須遵循生、老、病、死的規律等等。因此我想,應該而且也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來表示人性。經過思考發現,對人性的問題,用簡單明了的一次函數的數學表達式最佳,一次函數的數學表達式是:y=kx+b。在這裡,y表示人性,是一個隨x變化而變化的變數;k表示人的年齡因子;x表示人的精神性,這是一個可以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變數。b表示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它是一個常量。
因為人首先是作為普通的群居哺乳動物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以在此首先分析一下b的特性,也就是群居哺乳動物共通的原始本性。
人類在由古猿向原始人進化的漫長歲月中,遭萬劫而不滅,才使大腦不斷發達,隨著大腦不斷發達產生了區別於一般動物的高級思維能力,高級思維能力產生了對自然界的理性認識。於是人類靠著發達的大腦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從而創造了民族精神、社會道德規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宗教等等,這就是人類社會。每一個人一出生,就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在一定社會環境成長、勞動的過程中,那麼就在頭腦中產生了精神。一個人的精神性主要包括:理性、世界觀、道德觀、審美觀、價值觀、信仰、理想、信念、感恩、復仇心理、愛憎態度、各種精神需求等等。人的精神受民族精神、社會道德規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宗教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精神性是人區別於一般動物的根本標誌。普通動物在滿足食慾等本能方面表現出的永遠具有私性,人就不同了,人在小的時候在滿足食慾等方面表現出的是群居哺乳動物原始的本能,絕大多數的人長大了就好了,這是因為後天的教育使人有了道德觀等精神性,絕大多數的人就有了孝心,不僅不會再與父母爭奪食物,而且還會想方設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再就是豬吃飽了就優哉游哉地睡覺,人吃飽了就讓他(她)睡覺那就不可能了。因為人的知識水平不同,人對社會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故人的精神性也是因人而異的。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越高,其精神性表現越突出;相反,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越低,其精神性表現就越不明顯。一個沒掌握一點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文盲,只要滿足了其食慾、性慾等動物性的原始本能需求,他(她)就感到很知足了。對於一個熱衷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家來說,如果剝奪了其從事科學研究的權利,給其再多的財富,他(她)也會感到痛苦。但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階層的人在某些方面可以有共同的精神性。如有的音樂、電影、文學作品等能在世界範圍內世代流傳,這就說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人可一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的精神性,也就是說有共同的人性。
人的精神性是由其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決定的,但由於人對社會的認識不同,所以同樣的社會環境卻造就出了不同的精神性。一個人受到強烈的刺激因素(如災難、挫折、某種誘惑等)的影響,可能使一個人的人精神性發生突變。例如,某些官員因為受到一次誘惑,便改變了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便從此走上了貪贓枉法的道路。
人在精神性方面也表現出渴望自由,渴望有自由的世界觀、審美觀、價值觀、信仰、理想、信念等,渴望自由結社、自由的選舉權,渴望接受社會教育等。

人的精神性


人性是由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精神性和年齡因素共同決定的。對一個具體的人來說,若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佔了上風,那麼他(她)的人性就主要顯示出了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若精神性佔了上風,則他(她)的人性就主要顯示出他(她)自己的精神性。大多數人的人性是介於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和精神性之間,突出體現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或者精神性的人占極少數。突出體現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的人的行為主要是被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支配了;突出體現精神性的人的行為主要是被精神性支配了。很多人奉行“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生哲學,這樣的人的行為就全部被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驅使了。相反,有的人可以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惜自己的生命。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自由與愛情》一詩中寫道:“生,為了愛情和美酒;死,為了自由而犧牲。誰有了這樣的命運,誰就是最幸福的人。”他為了祖國的獨立而馳騁戰場,1849年7月,26歲的詩人,在同沙俄哥薩克侵略軍的激戰中壯烈犧牲。再如,中國共產黨人夏明翰在就義前從容吟道:“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是為了他追求的共產主義理想而獻身。還有,很多科學家為了捍衛科學而從容就義。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唯物論者、著名的天文學家布魯諾為了捍衛科學而被虛偽的天主教徒在羅馬的鮮花廣場活活燒死!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在現實社會中,極壞的人和特別高尚的人很少,大多是“不很好也不很壞”的人。也就是說,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既具有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又具有後天教育等因素而形成的精神性。
另外,被宗教完全控制了精神的人也失去了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他們以常人難以理解的生活方式生活,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一錢不值,可以從容地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特別是一些邪教主,他們正是用精神控制法讓他的愚蠢的弟子為他殉葬。
還有,有的人因為對某種慾望的過分追求或者因為某種事情的強烈刺激,會產生失去了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的變態心理。如,對權力慾望的變態追求,就會產生變態權力欲。懷變態權力欲的人就會以變態的手段爭奪或者維護權利。具有變態心理的人的行為還不如群居哺乳動物的行為。現實中的很多變態復仇心理令人瞠目結舌,例如:有一年,一個城市連續發生了多起強姦殺人案,作案方式都是先殺后奸,受害人都是高校的漂亮的大學生。破案之後,居然是一所大學的一個文質彬彬的數學教授!原來,這個教授的妻子是他的大學時代的漂亮的女同學,後來拋棄了他,跟著一個外籍教師遠走異國。正在這個教授傷心之際,他的一個漂亮的女學生向他獻出了“愛情”,於是那個漂亮的女學生成了他的研究生,可是那個漂亮的女學生一拿到碩士學位證書就向他宣布“拜拜”,於是他產生了仇恨所有的漂亮的女大學生的變態心理,於是許多漂亮的無辜的女大學生成了變態復仇者的犧牲品。任何一種群居哺乳動物中的一個雄性決不會傷害無辜的雌性,在這一點上,變態復仇者連一個普通的雄性群居哺乳動物都不如。再就是,性虐待狂是變態性行為的一種,任何一種群居哺乳動物中的雄性或雌性都不會像性變態的人那樣對異性實施性虐待行為。
每一個國家都是通過法律和道德規範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合理的法律和道德規範能把人的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約束在一定的合理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使人的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但又不至於使其行為危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否則,若法律和道德規範過分地束縛了人的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久而久之,當人的承受能力達了極限時,就必然引起大的社會動亂。韓非子堅定地認為人性本惡,並由此不遺餘力地主張用嚴刑峻法來安民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一方面制定了更苛刻的法律,另一方面採取“焚書坑儒”的暴行禁絕了人們的言論自由。秦始皇本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他創立的偉業傳至千秋萬代,但轉瞬間,那萬世基業便斷送在酒色暴君‘二世’手裡。如果秦朝的法律規定,部隊若因遇到洪水等自然災害而影響行軍不能按期到達指定地點,可以從輕處罰的話,那麼陳勝吳廣就不會鋌而走險率部揭竿而起了。每一個士兵都想,如其俯首待死,還不如造反求生,於是陳勝、吳廣率領的900多人成了一群亡命之徒,虎狼之師……秦朝苛刻的法律剝奪了無故士兵的生命權,從而導致900多名士兵的群居哺乳動物通過暴力求生的原始本性爆發。在歐洲進入上世紀中世紀后,宗教曾與封建專制相互利用,為了維護神權,強行推行愚昧主義、禁慾主義,這就過分地扼殺了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於是資產階級以人權為武器向神權宣戰,於是產生了資產階級革命風暴。1789年8月,資產階級革命的風暴吹散了瀰漫歐洲的宗教陰雲。法國首先發表了《人權宣言》,提出了“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護人的自然的不可動搖的權利”。資產階級革命把人們從神權的桎梏中拯救出來,科學得到了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的文明進程。
權利受監督的力度越弱,法律和道德對人的約束力越小,人的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就暴露得越多。在封建專制社會,一個人的權力越大,所受的監督力度越弱,法律和道德對他的約束力越小,所以人的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就暴露得越多,所以王侯、高官皆妻妾成群,而且大多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地爭奪權力,不擇手段地搜刮錢財。帝王凌駕於法律道德之上,則完全失去了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其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就暴露無遺了。
一個人在兒童、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和社會影響對其個性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文明的社會制度應該注意用良好的道德規範教育少年兒童,同時大人們要以身作則,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文明的社會環境。對此問題需要強調說明兩點:其一是,通常少年兒童不善於理解枯燥的道德術語,而注意觀察大人的行為,如果某些大人自己不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卻又道貌岸然地教訓少年兒童,少年兒童就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這正是“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其二是,當道德規範與少年兒童的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性發生嚴重衝突的時候,少年兒童也就不把道德規範放在眼裡了。記得在“十年動亂”期間,一下了課我們同學就去偷竊公共財產,我們同學都是小偷,而且無所不偷,地瓜、花生、蘋果、大蔥等等,只要能吃的都偷!因為所有的同學都是小偷,所以我們根本不為這種偷竊行為感到羞恥。那個時候雖然我們知道要“愛護公共財產”,但是飢腸咕咕的我們一看到能充饑的食物,也就不管什麼道德規範了……
我在教育兒子的實踐中證明,只要了解了人性的本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豁然開朗之感。當孩子出現某種行為的時候,就會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那樣的行為,從而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鼓勵、或者引導、或者禁止等決定。相反,要是不了解人性的本質,就很可能做出傷害孩子心靈的事情。如,有的父母,只要孩子撒謊了,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揍一頓,這事實上是一種愚昧,是一種無知,是在摧殘自己的孩子!所以每一個父母,特別是父親,必須好好地靜下心來認真了解一下人性的問題。

人的特性


第一特性

食慾徠、性慾、權威欲、群體欲、表現欲
食慾、性慾是所有動物的共同本性。
食慾是生命體生存的第一本能,所有哺乳動物一出生就會吮吸母親的奶頭,這是一種先天的無師自通的本能。記得我弟弟在3歲以前,每當我偷來“好東西”的時候,他伸手就要,我故意逗他,做出不給之狀,他便大哭大鬧,直到如願以償方心滿意足。所以有一次我對比我大三歲的姐姐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我發現弟弟性本惡,長大了他肯定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東西。”但姐姐卻說:“你小的時候也是這樣,長大了就好了。”媽媽說:“所有的小孩都是這樣。”我仔細觀察了很多小孩的行為,果然都是這樣。當小孩飢餓的時候,為了得到食物,表現出的是自私的行為,不分親疏。若母親手中有食物他(她)奪之,若父親手中有食物他(她)仍然奪之,若哥哥、姐姐手中有食物他(她)還是奪之。小孩的這種不分親疏奪他人食物的行為是一種先天具有的動物性本能,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是所有動物的性慾的共同特點。但群居哺乳動物的性慾又有特殊的特點,那就是每一個雄性都希望佔有更多的雌性。在所有國家的封建社會裡,普遍允許“一夫多妻制”,所以從皇帝到各級有權、有錢的人都擁有多個妻子。即使在現今的非洲大陸和許多阿拉伯國家,還有許多在實行“一夫多妻制”。允許“一夫多妻制”正是群居哺乳動物的性慾的原始本能在高級群居哺乳動物人的身上體現。在當今的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國家,男人們會通過找情人、嫖娼、通姦等方式滿足希望佔有更多的女性的雄性群居哺乳動物的原始本能。
權威欲是群居哺乳動物獨有的特性,群居哺乳動物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權威欲,都希望成為群體中的統治者。權威欲在高級群居哺乳動物人的身上體現得更加突出、更加廣泛。突出的表現形式是爭權奪利伴隨著整個人類社會。
群體欲是群居動物的一個共同本性,群居哺乳動物也有這個特性。那就是任何群居動物中的一個個體都有願意與群體中的其他同類交往的慾望,如果其離開了群體,就會感到孤獨和恐懼。作為高級群居哺乳動物的人自然也具有群體欲。有許多外國心理學家進行過種種實驗,觀察與世隔絕的人會產生什麼反應。結果發現被禁閉在孤獨環境中的人逐漸會產生精神上的不安,最後會出現發瘋似的言談和舉動。根據隔離實驗,如果一個人的群體欲——不願意孤獨,想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到孤獨和恐懼,就會在精神和肉體上處於異常狀態。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是通過眼看、耳聽、交談、鼻聞、皮膚接觸等行為來滿足集體欲的。剛出生的嬰兒雖然眼睛還看不清事物,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卻有本能的天生的群體欲,如果把他放在一個沒有人的黑暗的房子里,他會因為孤獨和恐懼而哭啼,如果母親或父親來到他的身邊,輕輕地撫摸他一下,或輕輕地拍打他幾下,他立即就會安靜下來。剛出生的嬰兒是通過聽覺、氣味、皮膚感覺“認識”父母的。所有的嬰兒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突然哭啼,如果一邊唱一首他熟悉的兒歌,一邊輕輕地拍打他,他就會安靜下來。嬰兒的這種莫名其妙的哭啼,就是尋求群體欲的滿足。他通過聽覺和身體的感覺感知到母親或父親的存在以後,其群體欲得到了滿足,於是就安靜下來。及時滿足嬰兒的群體欲,對嬰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表現欲是許多動物的一個共同本性,群居哺乳動物也有這個特性。所謂表現欲就是群居哺乳動物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在同類中表現自己的慾望,喜歡通過各種方式引起同類中的其他成員對自己的注意,對自己讚賞。作為高級群居哺乳動物的人也具有這種本性。
表現欲在兒童的身上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看到了什麼新的事物,或者學到了什麼新的知識,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讓人知道,以獲得別人的讚賞,求得心理上的滿足。再如,當老師向小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並說誰會誰舉手的時候,很多小學生就會爭先恐後地舉起手,這也是表現欲的一種體現。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表現欲與性格特點有關。性格外向的兒童膽子大,表現外顯;性格內向的兒童膽子小,表現內隱。家長必須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對他們的表現欲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外向型的兒童,不可任其表現欲無限度膨脹,以致熱衷於自我表現,滋生虛榮心;對內向型的兒童,則應激發其表現欲,鼓勵他們大膽表現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嘗到自我表現的樂趣,增強表現欲。兒童的表現欲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當孩子的這種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便會產生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推動孩子信心百倍地去學習新東西,探索新問題,獲得新知識。為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家長要正確對待並注意保護孩子的表現欲,讓孩子在不斷的自我表現中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由於成年人受理智、涵養等因素的影響,表現欲的表現明顯程度不一樣。表現欲比較突出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喜歡誇誇其談;表現欲不很明顯的人常常默默地用功學習或者努力工作,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以突出的學習成績或者工作成績一鳴驚人。另外,女性特別是漂亮的年輕女性喜歡化妝打扮,這也是表現欲的一種體現;男性特別是年輕的男性常常以各種方式爭強好勝,這也是表現欲的一種體現。

第二特性

求生本能和暴力性是所有動物共同具有的一種本性。當動物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就會以暴力的形式求生。
任何動物的暴力性只是一系列受不同神經系統控制的不同反應,暴力性是生物生存的一種本能。如:對食物對象的攻擊,對捕食者的反擊,對領地的保衛和佔領等等。事實上,生命以暴力而存在,一種生物為了生存必須以暴力剝奪另一種生物的生命,這便是弱肉強食的永不停息的生物戰爭。
戰爭是人類暴力的最高體現形式,人類的祖先們,從在地球上誕生那天起,作為普通的一個物種,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弱肉強食的永不停息的生物戰爭中。人類的祖先們最先也是用肉體、用純粹力與力的暴力較量以求生存。在國家誕生以後,亘古至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據有關人士統計,從公元前3200年到1964年的5164年的時間內,世界上共發生戰爭14513次,其中僅有329年是和平的。這只是有記錄可查的戰爭,沒有記錄在案的戰爭又有多少呢?
群居哺乳動物又通常通過暴力的方式獲得統治和維護統治地位。能思維的高級動物人在暴利性方面有時比普通的群居哺乳動物兇殘的多。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在用暴力對領地的保衛和佔領、獲得統治和維護統治地位時,通常是以對手失敗為限度,但是人有時要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兇殘的多,殘殺同類的手段也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高明的多。草菅人命、殺人不眨眼、殺人如麻、滅絕人性、慘絕人寰、慘無人道等成語是形容人的兇殘的,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笑裡藏刀、暗箭傷人等成語是比喻殺人手段高明的。古今中外的漫長的封建專制社會的朝代更替都是通過暴力實現的。從一個新王朝通過暴力奪取政權那天起,就有人想通過暴力取而代之,所以歷朝歷代都有暴力起義。舊的暴力起義被封建統治者的暴力鎮壓,不久以後新的暴力起義又發生了,如此周而復始……當一個封建集團腐朽到徹底喪失了民心的程度,於是最終被暴力起義推翻……即使在一個封建集團的內部,也通常是通過暴力的方式奪取最高統治權——皇位。為了奪取最高統治權,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都可以展開五花八門的暴力方式……打開任何國家的封建社會的史書,都可以隨意找到例證……
在任何國家的內部,統治集團為了維護社會秩序,都是禁止暴力行為的。儘管如此,但在民間暴力行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所以,任何社會都有通過暴力獲取不義之財的人——強盜。有時當一個人被激怒的時候,當理智不能約束感情的衝動的時候,就會暴露出暴力的原始本能,於是生活中常發生打架鬥毆事件,甚至是流血事件。
在文明的社會,強盜畢竟是少數的,而絕大多數的人的暴力本性則表現在用語言攻擊——說別人的壞話。事實上在任何國家,任何人都愛說別人的壞話,沒有不說別人壞話的人。不論是從含有輕微惡意的壞話,還是當著本人的面謾罵的壞話,只是激烈的程度不同而已。用語言攻擊——說別人的壞話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可以大致分為如下三類:
一般情況下,若一個人的人格、尊嚴受到他人的無辜傷害的時候,若條件允許,這個人就會對當事者進行口頭攻擊——謾罵,於是生活中常發是吵架現象,嚴重的還會演變成潑婦罵街等。有涵養的人即使當面不對當事者進行口頭攻擊,那麼也會在私下向其他人說那個當事人的壞話,如“這個人真不是玩意”,“這個人不是個東西”等等。
另一種情況是,被上司無端訓斥的部下,因為害怕遭到上司的報復,表面上用笑臉接受訓斥,但心裡窩了一肚子氣,下班以後則會對親人或者朋友說那個上司的壞話,以此達到發泄憤怒的目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目的、有策略地散布惡意的流言蜚語,以形成對被議論者不利的社會環境或局面。
毛澤東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說:“不負責任的背後批評,不是積極地向組織建議。當面不說,背後亂說;開會不說,會後亂說。心目中沒有集體生活的原則,只有自由放任。這是第二種。”儘管毛澤東反對這種“自由主義”,但事實上是,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存在這種“自由主義”,這是因為這種“自由主義”是人的一種原始本能。

第三特性

渴望休息、娛樂是絕大多數動物的本性,群居哺乳動物也具有這種本性,人也有這種本性。這一本性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就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好玩。人成年以後,由於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影響,剋制了一些渴望休息、娛樂的慾望,但當緊張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還是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休息、娛樂的方式放鬆一下身體。正因如此,自古以來人們發明了很多休息、娛樂的方法和工具。例如,歌舞和運動項目原本就是為了休息、娛樂的。再如,棋類、牌類等等。

第四特性

猜疑性是所有動物都具有的一種本性,群居哺乳動物的猜疑性更甚。普通動物一般猜疑天敵,群居哺乳動物不僅猜疑天敵,而且還猜疑同類。“驚弓之鳥”就表性出了鳥的猜疑性。在此我以我親眼見過的大雁為例說明群居動物對同類的猜疑性。秋去春歸的大雁在飛行時總是結隊為伴,夜裡宿營時,由一隻或幾隻機靈的雁站在高處遊盪著,為整個雁群站崗放哨。這幾隻擔任警戒任務的雁叫“哨雁”。休息了一夜,天一轉亮,雁群又由領頭雁領航,幼雁隨後,老雁壓陣,繼續它們漫長的航程了。但是這樣一個團結的群體有時候也會使“忠臣”遭到迫害。在我小的時候,我家附近有一條清澈的小河,遷徙的大雁常常靜靜地棲落在那河灘的蘆葦叢里休息。哨雁在放夜哨時是盡職盡責的,總是處在高度緊張和機警狀態,稍有動靜就嘎嘎大叫,向同伴發出緊急警報。大雁的這種習性讓我們村的那些偷獵者掌握了,他們想出了一個特別壞的主意:一旦發現了雁群的宿營地,便偷偷地潛伏在那裡,到了後半夜,故意弄出點動靜,惹得哨雁嘎嘎報警,卻並不出擊。這樣一連幾次,由於每個大雁都有猜疑性,所以雁群因為猜疑而對哨雁不太信任了,於是它們會群起而攻之,一起啄咬哨雁,直到把哨雁啄咬得鮮血淋漓。有了這樣的“窩裡斗”,整個雁群都得不到好的休整,所以到黎明時分都沒精打採的,再也飛不高了。這時候,狡猾的偷獵者就會獰笑著向它們舉起烏黑的獵槍,最慘的通常是那些被啄咬得鮮血淋漓忠誠的哨雁……
在高級群居哺乳動物人的身上猜疑性體現得更加突出、更加廣泛。疑心、疑心病、疑兵、疑陣、疑忌、半信半疑、疑神疑鬼等詞語表現出的正是人的猜疑本性。曹操因為疑心太重,結果殘暴地殺害了一代神醫華佗。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統帥三軍北伐中原,司馬懿連敗數陣以後,轉入被動防守。但就是在這樣的緊要關頭,後主劉禪中了司馬懿的離間計,將孔明召回,結果忠心耿耿的孔明最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古往今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人之所以很少,就是因為始終堅持“疑人不用”有時使英才埋沒;若始終堅持“用人不疑”有時又給自己釀成大禍。

第五特性

群居哺乳動物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渴望有一定的自由,都渴望自由表達意願,都渴望得到平等的待遇,都渴望得到同類的尊重。自由表達意願是所有動物的共同本性,每一種動物都有表達意願的方式,最普遍的方式是聲音,哺乳動物都有發聲器官和接收聲音的器官(耳朵),也可以說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語言。自由表達意願對群居哺乳動物更為重要,群居哺乳動物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希望用不同的聲音自由地向同類進行信息交流。這一特性在高級群居哺乳動物人的身上的表現就是渴望人權平等、言論自由、行動自由等。

第六特性

模仿是一切動物的一種本能,非群居動物一出生就向父母模仿生存的各種技能。群居哺乳動物的模仿本領更高,不過群居哺乳動物不僅向父母模仿,而且還向同類模仿。這一特性在高級群居哺乳動物人的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什麼都不知道,但是天生的模仿本能使孩子學會了說話,學會了直立行走,學會了生活的技能。後來又模仿大人的言行……

第七特性

生存競爭是萬物的一種天然本性,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是性選擇和性競爭現象,這種競爭普遍在雄性之間展開。競爭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有激烈的搏鬥,也有五花八門的求偶活動,這種現象的進化論解釋在於通過性選擇和性競爭可以保持物種的旺盛生命力,使最優良的基因得以延續下去。群居哺乳動物的競爭性除了具有一般生物競爭的本性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如,通過競爭獲得在群體中的統治地位,通過競爭奪取領地等等。在競爭中的勝利者(強者)則處在耀武揚威的優越的統治地位,而競爭中的失敗者(弱者)則處在忍氣吞聲的被統治的地位。
一般的動物在競爭中的失敗者通常是選則遠離勝利者的方式。但是群居哺乳動物在競爭中的失敗者知道離開了群體就沒法生存,所以就只能表現出了對勝利者的順從性,但是這種順從性是以能夠生存為最底線,否則就會以暴力形式作拚死一搏。順從性表現出了群居哺乳動物具有一定的忍耐的特性。群居哺乳動物的群體的最高統治者也明白他的同類具有順從性的特性,所以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會通過能夠使用的各種方式強化被統治者的順從性,最常用的方式是通過炫耀健壯的體魄、攻擊獵物和保護群體的能力等形式使被統治者產生對自己的崇拜心理,也就是說,任何群居哺乳動物群體中的統治者都有要求被統治者崇拜的慾望。
人的競爭性和順從性在童年時代就體現出來,童年時代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出動物性的本能,那就是體力的競爭。在一個群體中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在打架鬥毆中取勝,那麼他就可以當之無愧地當上“孩子王”,處在耀武揚威的優越的“統治地位”,而在打架鬥毆中的失敗者(弱者)則只好處在忍氣吞聲的“被統治的地位”。
成年人之間的競爭則是隨處可見,可以說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存在著競爭。競爭的目的多種多樣,有權力的競爭、學術的競爭、榮譽的競爭、體能的競爭等等。成年人之間的競爭則是智慧、謀略、手段等形式的較量。在權力競爭中的勝利者則處於優越的領導地位,失敗者則只能處於被動服從地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個古語是對權力競爭的最好的概括。
人的攀比心理就是競爭性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因為競爭性是一種原始本能,故攀比心理不僅成年人有,孩子從小也具有這種心理。

第八特性

通常是在群體中的體質最健壯、智力最高者成為統治者,而被統治者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表面上表現出了對統治者的順從,但內心充滿了羨慕和妒嫉。統治者的體力和智力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故被統治者在羨慕和妒嫉的心理驅使下,時刻準備著向統治者發出新的攻擊。南朝?梁?蕭統《運命論》中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就形象地揭示了作為高級群居哺乳動物的人的妒嫉心理。妒嫉心理是人的一種天性,人人都有妒嫉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妒嫉處處存在。姊妹之間存在著妒嫉,同學之間存在著妒嫉,同事之間存在著妒嫉,同僚之間存在著妒嫉,上下級之間存在著妒嫉……
大家都知道《聖經》中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夏娃由於經受不住蛇的誘惑,偷吃了禁果,和亞當生下了兄弟倆,哥哥叫該隱,弟弟叫亞伯。兄弟倆長大以後,該隱種地,亞伯牧羊。該隱拿地里產的東西供奉上帝,亞伯拿羊群中頭生的羊羔和羊油供奉上帝。上帝接待了亞伯和他的貢物,卻不理睬該隱和他的貢物。該隱大怒,低頭不語。於是上帝對該隱說:“你為什麼惱怒?為什麼要低下頭呢?如果你做得對,就抬起頭來。如果你幹了壞事,罪孽就會附在你的門口,他一定會對你緊追不放,你必須懲治它。”該隱對亞伯說:“走,跟我到田野里去。”一到田野,該隱就向亞伯撲去,把亞伯殺死了。於是該隱被上帝處以重罪,把他放逐到伊甸園以東一個叫諾德的地方。於是這個因妒嫉弟弟而殺死弟弟的該隱就是人類的祖先。既然人類的祖先就是一個妒嫉心嚴重的殺人犯,所以人類都有妒嫉心。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斯坦貝格根據研究,妒嫉心理最早出現在學步前的嬰兒期。因為他發現,有的不足周歲的嬰兒當看到母親在給其他嬰兒哺乳時,也會出現心率加快、面色潮紅等不安反應,甚至哭鬧起來。而長大到學齡前的五六歲時,嫉妒會更頻繁地升上心頭。至於上學以後,由於和小朋友進行多種“比較”的機會驟然增多,他們可能會遭到更多的嫉妒的折磨,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學會掩飾自己的妒嫉心理。斯坦貝格的研究成果事實上也證明了妒嫉心理是人的一種天性。

第九特性

親情是所有哺乳動物的一種天性,正所謂“虎毒不食子”。作為群居哺乳動物自然也具有親情。親情的表現形式多樣,如:父母寧可自己忍飢挨餓也首先把食物給孩子吃,為了保護孩子免遭天敵的危害,父母有時“英勇獻身”。動物有友情嗎?回答是肯定的。老虎、猩猩、猴子、海豚等動物能和馴獸員建立友情,而乖乖地按照馴獸員的要求做很多可愛、有趣的動作。普通動物都能與人類建立友情,那麼群居哺乳動物肯定會與群體中的某些與其朝夕相處的同類建立友情。作為大腦特別發達的人類,親情和友情的表現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父子、母子之間的親情表現為無私的、神聖的父愛和母愛。夫妻之間的親情表現為愛情。正常的人都渴望友情,即使道德敗壞的人也有臭味相投的朋友。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狐朋狗友”、“秦檜也有三個好朋友”。

第十特性

欺騙性是所有動物為了生存而必須具有的自然本性,每一類動物都有不同的欺騙天敵的本領和手段,正所謂“狡兔三窟”。
群居哺乳動物不僅欺騙天敵,有時也欺騙同類,但有時又表現出特別誠實的特性。群居哺乳動物在覓食和休息的時候,都有忠誠的哨兵,為了群體的利益它們絕對忠於職守,一旦發現險情,就會誠實地向群體報警。欺騙性和誠實性是群居哺乳動物的一種雙重本性。
欺騙性在人身上的體現形式就是撒謊。思維能力發達的高級動物人在欺騙手段方面要比普通的群居哺乳動物高明的多,瞞天過海、聲東擊西、暗渡陳倉、偷梁換柱、假痴不癲等計策就體現了人的欺騙手段的高明。我國古代的著名軍事家孫子一語道破用兵的天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意思是說,.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要攻擊卻裝出不想打仗的樣子……這是偽裝用兵意圖的謀略。人的欺騙性從動機上分,可以分為兩類,即主動性欺騙和被動性欺騙。主動性欺騙是人為了滿足自己或團體一定的利益而進行的欺騙;被動性欺騙是為了自我保護而顯示出來的一種本能。比如說,皇帝明知自己不能活一萬歲,但他還是讓臣民高呼他萬歲,目的是為了顯示他的皇威,這就是主動性欺騙;如果臣民不高呼萬歲就有殺頭之罪,所以明知皇帝不能活一萬歲,但為了活命,就必須說假話,就必須高呼萬歲,這就屬於被動性欺騙。從欺騙的性質上分,可分為善意性欺騙和惡意性欺騙。一個人患了重病,為了安慰病人配合治療,醫生和親屬通常對病人隱瞞病情,這就是一種善意的欺騙;有的醫生為了騙取病人的錢財,故意把小病說成是大病,這就是一種惡意的欺騙。可以說沒有任何人會教孩子撒謊,但是當孩子從會說話那天起,就自己會撒謊了,所以孩子都會撒謊而且都撒過謊。撒謊是人的一種動物性的原始本能,這正像孩子一出生就會吮吸乳頭一樣。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對成人做過一個試驗,請參加實驗者攜帶一個微型錄音機,記錄一天的談話。他分析的結果是,每10分鐘的談話,就會出現三個謊言。他舉例說,有一位女士接到男朋友的電話,對方說自己生病了,這位女士立即表示關切和同情。但事後這位女士告訴費爾德曼,自己的真實想法是:真是一個孩子,還不會照顧自己。因此說謊是人的一種動物性本能,是人的一個生存的法則。

第十一特性

每一種動物都渴望有一個適宜自己生存的好的環境。群居哺乳動物都渴望清新的空氣和清澈的水源,都熱愛美麗的大自然。作為具有精神性的高級群居哺乳動物的人還渴望在滿足精神需求的社會環境中生存。

第十二特性

私性是所有動物的共同本性,生存是所有動物的第一需要,故動物都想方設法首先滿足維持自己生命的需求,這就表現出所有的動物皆有自私性。
群居哺乳動物是靠群體優勢而生存的動物,群居哺乳動物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明白,離開了群體就沒法生存,所以只有維護群體的利益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所以群居哺乳動物又表現出合作性。
當群居哺乳動物的群體處在安全狀態時,表現出的是自私。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想多得到點食物,做父母的更想多得到點食物給自己的孩子;雄性之間還要費盡心思爭得交配權;還有很多雄性在時刻覬覦著統治地位,時刻準備向統治者發起挑戰。當群體處在危險狀態時,則表現出合作精神。當群體受到另一個同類群體的攻擊時,則所有的成員會自覺地在統治者的帶領下向另一個群體反擊。若有兇猛的天敵到來,兩個正在激戰的群體就會自動聯合起來共同反擊天敵。擊敗天敵以後,兩個群體再戰。戰爭結束、危險消除以後,群體內部又出現自私的各種競爭……滿足自己的食慾、性慾、權威欲是群居哺乳動物自私的最顯著的的表現。人作為能思維的高級動物,有時候自私之心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表現得更強烈。如,一般的群居哺乳動物只要競爭者服輸,勝利者一般不奪取失敗者的性命。人就不同了,為了獲取和維護統治權,可以不擇手段地大開殺戒,不管是親是故,而且還要斬盡殺絕,不留後患。

第十三特性

老、殘、幼者是群體中的弱者,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能力為群體做出貢獻,求生的本能使他們渴望得到群體的照顧。
多數群居哺乳動物都是照顧老、殘、幼弱者的。因為老、殘者曾經為群體做出過貢獻,因為幼者是未來的群體的強者。東非的斑馬和北美的麝牛,兩個種群相隔遙遠,它們抵抗獅子和狼群的方法卻不約而同。強壯的雄斑馬和麝牛在抵禦天敵時,都把母獸、老獸和幼畜包圍在群體的中央,一齊奔逃。如果奔逃不及,就堅決抵抗,如麝牛有時乾脆以靜制動,少壯的雄麝牛站在最外面,低著頭,兩眼直觀,隨時準備抵抗來犯者,餓狼雖然兇狠,看到這副咄咄逼人的架勢,也不敢輕舉妄動。
不僅在同一種屬的動物之間會互相幫助,不同種屬的動物之間也會互相照顧。在西南非洲,一位律師在路途中看到一件有趣的事:一隻小羚羊和一頭野牛結伴而行,羚羊在前,野牛在後,每走幾步,野牛便哀叫一聲,小羚羊也回過頭來應一聲。假如小羚羊走得太快了,野牛就會發出急促的叫聲,小羚羊馬上原地立定,待野牛跟上再走。好奇心驅使律師走上前去,原來野牛患了眼疾,兩眼紅腫,單獨行動已十分困難了。
作為高級哺乳動物的人類也具有這種天性,有些需要高度機動性和活動性能力的群居哺乳動物,它們不照顧老弱病殘者,如羚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