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儺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漢字
- 漢族古老的原始祭禮
儺
漢族古老的原始祭禮
儺(nuó)又稱跳儺、儺舞、儺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流行於江西南豐、福建邵武、四川、甘肅、貴州、安徽貴池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區等地。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電影《千里走單騎》中有關於儺戲的情節。
儺,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遠古既有儺。度朔山大桃樹上的神荼、鬱壘二神人捉惡鬼喂虎,皇帝依此辦法立桃人於門。夏代帝相時,商族首領上甲微發明楊,楊用於葬禮,也用於儺。
《周禮·夏官》“方相士,狂夫四人。方相士。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儺),以索室驅疫;大喪,先樞,及墓,入擴,以戈擊四隅,驅方良(魑魅)。”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歲時風俗·驅儺》:“《禮緯》曰:高陽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二居江水中為瘧,一居人宮室區隅中,善驚小兒,於是以正歲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驅疫鬼。
驅儺在宋代有大儺儀、小儺儀之分。盛行於宮中的主要為大儺儀。據宋代人解釋,大儺,意在“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這天,“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綉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而罷。”
而對比其他史料記載,南宋時期的臨安驅儺儀式也大體如此。
在我國的湖南、江西、河北、重慶、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廣泛的儺文化分佈。儺發形成於唐宋,紮根於民間,極具晦澀、神秘之特徵。儺戲儀式繁多,器具眾多,儺面具則是界定儺戲藝術的重要特徵。《神儺秘界》試圖通過儺戲中使用的部分器具、面具和儀式,解開神秘儺戲之冰山一角。
漢代就開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稱。後來儺逐步向娛人悅眾方面演變,加強了其娛樂成分。
儺舞面具
儺是黃河流域惟一的古儺戲,被稱為“戲劇活化石”。它是上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祈求神靈逐鬼除疫,保佑百姓過上安寧生活。
儺文化是巫文化發展到後期而應運而生的,當時的人類已進入農耕時代,而此時鳥類是農耕的重要幫手,所以,儺也就是人們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而祭祀的對象就是鳥。
值花開旺季,秋口鎮長徑村村民在油菜花海中跳起儺舞祈盼豐收,呈現出天人合一的美麗景象。
江西婺源:花海舞儺祈豐收
儺舞
中國巫文化的起源與史前社會的圖騰制有關,在中國的古文獻中有很多關於儺文化的記載。當今中國一些地區,還保存著相當完整的儺戲,便是古老儺文化的載體。
儺戲是由儺祭、儺舞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與藝術相結合,娛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古樸、原始、獨特的戲曲樣式,一直在民間傳承,成為我國儺文化的“活化石”。
”驅鬼逐疫“是原始初民的精神寄託,歐亞地區普遍表現為神鬼信仰和驅趕巫術,體現於儀式。在中國,儺儀、儺禮、儺俗、儺戲在數千年的流傳過程中,融入了諸多文化藝術因素,包括詩、歌、樂、舞、戲等。於是,它給文化藝術的起源和發生帶來了諸多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