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寶藏
海底寶藏
海底寶藏,有價值、古老的海盜船、藏寶船沉沒海底,或外交貿易船沉沒海底。那些寶藏統一稱做“海底寶藏”。
盜印(今)奪量財寶埋藏。
亞洲
載寶俄羅艦韓擊沉。
這裡藏著我國(中國)古代珍品。
位於大洋洲
海盜們把從貨船上搶來的寶藏在島上和周圍海洋之中。
位於歐洲
據說一個富翁把自己所有的財產都沉入到海底,估計有100萬英磅以上。
位於大洋洲
位於北美洲
法國國王的寶貝沉沒於此。
剛找到的“南海Ⅰ號”
根據“南海一號”上打撈出的錢幣中年代最晚的南宋錢幣,可以判斷這是一條南宋沉船。船艙內保存了6--8萬件文物,初步判定其性質為遠洋貿易商船。這條商船從發現到打撈出水,帶給中國乃至世界巨大的震撼。首先是“南海一號”沉沒於海底800多年,船體卻保存得相當完好,整艘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的木質相對比較堅硬,這樣的例子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關於造船的原料,有學者認為是馬尾松。根據廣東民間說法:水泡千年松,風吹萬年杉。這種樹木多見於南中國地區,如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是中國製造船隻的重要木料。這樣完整的宋代船隻標本是首次在中國海域發現,為全面了解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海底寶藏圖片集萃
其次,船上運載的船貨和生活艙出現的各類文物,對於研究中國宋代海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線索。這類滿載中國陶瓷的沉船在世界其它海域也曾有發現,例如著名的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彭加山島附近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以及韓國出水的新安海底沉船,都曾經出過數以萬計的中國瓷器。這次打撈的“南海一號”,從年代上看,排在黑石號和新安沉船之間,從出水海域看,接近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此很好地彌補了研究資料上的缺環。
除了船貨之外,“南海一號”的生活艙還出水了精美的金器、鐵器以及船上生活所用的陶罐等,有人就此推測“南海一號”的主人是富有的商人。大小不等的陶罐應為船上的生活用具,用來盛放水和酒的,宋代文獻中就曾記載,遠洋途中船員們飲酒消遣,可以驅寒和緩解疲勞。這些文物的出現,為復原當時遠洋航行中的生活情景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南海一號”的打撈不但為中國經濟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更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海底古沉船的打撈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在西方世界,卻是冒險家和航海者非常熱衷的活動。這些人執著地徘徊於歷史重要航線上,不斷探尋淹沒於海底的寶藏。由於相關法律界定得比較模糊,因此海上探寶造就了不少一夜暴富的傳奇。如1985年,英國人哈徹在南中國海打撈了大批明末清初瓷器,在荷蘭拍得兩千萬美元的高價;1999年,他食髓知味,又在南中國海打撈出清代晚期“泰興號”沉船,打撈出數萬件白瓷以及紫砂壺等精美陶瓷製品。這些瓷器重見天日固然是件好事,但以商業利益為前提的打撈活動,對於這些寶貴的歷史遺跡遺物無疑是一種無可挽回的破壞,令人扼腕。
另外,從船貨的種類來看,船上的商品主要是中國瓷器,產地有江西景德鎮、浙江以及福建等多個瓷器窯口。這些瓷器應該是從中國某港口(可能是泉州或明州(今寧波)港),銷往海外進行遠洋貿易的。據史書記載,在中國瓷器沒有傳入東南亞的時候,流眉國(今馬來半島)“飲食以葵葉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中國瓷器的輸入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這樣大規模的瓷器船貨出水,充分印證了史書上關於中國陶瓷外銷規模的記載。
中國考古界很早就開始關注中國海域的沉船遺跡,但中國的海岸線漫長,據不完全統計,沉船超過2000艘,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探索起步很晚。以“南海一號”為例,早在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的時候,就已發現這艘巨大的宋代商船,打撈起200多件瓷器文物標本。但在之後的十多年中,由於人力物力資源的限制,一直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考察和打撈工作,直至200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才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專業考察隊伍,經過多次實地勘查,充分借鑒了國外的經驗,最後確定了整體打撈、興建博物館“水晶宮”的全套方案,為沉船的後續研究、保護以及對外展覽工作提供了空間,無論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是推動學術研究方面都可以一一兼顧。這一工程是中國考古史上的創舉,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隊伍的發展,標誌中國專業古沉船打撈團隊的成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海底寶藏可以重見天日,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可以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百慕大三角
歷史:
1925年,載著寶物的“來福丸”號在百慕大三角失蹤。但那裡沒有絲毫殘髁,不能證明“來福丸”在此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