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稿
腹稿
腹稿,指內心醞釀成熟以供表達的詩文構想。腹稿”的典故,源出自王勃寫作的故事。《新唐書·王勃傳》載:“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宋史·徐積傳》中也有關於“腹稿”的記載:“自少及老,日作一詩,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後來,人們就把預先想好而沒有寫出來的文稿稱為“腹”。
ㄈㄨˋ ㄍㄠˇ
[draft worked out in one's mind]
內心醞釀成熟以供表達的詩文構想
亦作“腹藳”。先在心中孕育的文稿。
1、《新唐書·王勃傳》載:“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2、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王勃每為碑頌,先墨磨數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藳。”事亦見《新唐書·文苑傳上·王勃》。藳,作“稿”。
3、《宋史·徐積傳》中也有關於“腹稿”的記載:“自少及老,日作一詩,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
4、宋 周煇《清波別志》卷下:“一夕,獨草制二十二道,益敏而工,其有腹藳邪?”
5、元 曾瑞 《青杏子·騁懷》套曲:“韻律聲律,情動魂消,腹稿冥搜,宿恩當受。”
6、清 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上》:“腹藳雖多,未經嘗試,不敢以待驗之方悞人也。”
7、繆鴻若《和石鄰閨情》之四:“卻悔嫁郎多識字,幾回腹稿負良宵。”
8、許傑 《我的寫作生活》:“我的文藝作品,特別是我的小說每一篇的腹稿,總是在腦子裡孕育了若干時候的。”
這種腹稿形式的特點是:打腹稿時的思維過程與寫作時的文字表述過程相比,前者要短,即字數要少。有時要短很多,如一篇二三千字的文章也許只要打一二百字、或許幾十個字的腹稿就足夠了。腹稿的任務主要是給文章定出一個大致框架或主要觀點。這類腹稿形式通常適用於引用了大量資料、數據、表格或他人之文的文章。在此類文中,作者自己的語言通常所佔比重相對較小,文中往往依靠所引用的材料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這種腹稿形式涉及了幾乎所有形式的記敘文與大部分的議論文。這種形式是人們最常用的腹稿形式。它的特點是:腹稿的思維過程與文字的表達過程基本相近,這包括順序基本相近與字數基本相近。這種形式即人們常說的把自己的“說”寫下來。
我們所說的複雜或雙重腹稿形式實際上就是指馬克思所說的“具體——抽象——具體”的思維方式。這種腹稿形式的特點是:腹稿的思維過程遠長於文字表達的過程,甚至是文字表達過程的很多倍。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王勃每為碑頌,先墨磨數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藳。”
《新唐書·王勃傳》載:“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
明李贄《初譚集》:“王勃所至,請託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舌耕。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掩面而卧。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釋譯:王勃所到之處,都有人請他寫文章,作為潤筆的錢物綢緞積累了很多。別人說他是用心來編織,用舌來耕種。每當他寫碑文或讚頌辭時,就先磨好數升墨,拿被子蓋住臉躺著,一旦靈感來了,他突然起來,一揮而就,從不更改。當時人們說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據說,他從小聰明過人,七歲就能寫文章,十幾歲就成名了。他去世的時候,才二十六歲(有的說是二十九歲)。他的一生雖然很短,他的作品卻為後世所傳誦。有名的《滕王閣序》便是他的一篇代表作。人們把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參看“高朋滿座”)
王勃寫文章的時候,往往不起草稿,也沒有窮思苦想,而是先磨好墨,備好紙筆,有時還喝一點酒,然後蒙頭大睡。等到一醒來,馬上跳下床,拿起筆,一口氣就寫成了,可以不用改動一字。當時人們說,王勃蒙頭而睡時,其實並沒有真睡,而是在構思,在肚子里起草稿。
在肚子里起草稿,就叫“腹稿”,也叫“默稿”。宋朝蘇軾有詩道:“袖手獨不言,默稿已在腹。”后謂預先想好而沒有寫出的文稿為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