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搞文化

惡搞文化

惡搞文化,指的是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建構出喜劇或諷刺效果的胡鬧娛樂文化。常見形式是將一些既成話題,節目等改編后再次發布,屬於二次創作的其中一手法。惡搞在當代流行文化中很常見。

摘要


有人認為,“惡搞”一詞來自日語的Kuso,是一種經典的網上次文化,由日本的遊戲界傳入台灣,成為了台灣BBS網路上一種特殊的文化。這種新文化然後再經由網路傳到香港、接著是中國大陸。惡搞主要是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建構出喜劇或諷刺效果的胡鬧娛樂文化。惡搞在當代流行文化中很常見。常見形式是將一些既成話題,節目等改編后再次發布,屬於二次創作的其中一手法。

來源


“惡搞”文化體現了顛覆經典、解構傳統、張揚個性、諷刺社會的反叛精神,具有強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惡搞”作品具有以下四大特點。一是富有個性,它以解構傳統、突出個性、追求自由的特點,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二是幽默風趣,它同肥皂劇一樣,具有較強的娛樂功能。三是譏諷反叛,它通過誇張、諷刺、搞笑的風格反映現實問題,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如《春運帝國》將春運困難、“黃牛黨”猖獗等社會現象解析得淋漓盡致,一部荒誕可笑的“惡搞”作品卻暗含了強烈的現實批判性。四是富有創意,它以標新立異、突破傳統的方式呈現出來,具有很強的“眼球”吸引力。
最初由日本遊戲界傳入台灣,再經由網路傳到香港、繼而全中國,成為一種經典的網路次文化。這種藉助於網路無可比擬的自由傳播性和民眾參與性,形成了一種以爆笑、搞怪、惡作劇為主要特徵的另類創作風格。
Kuso 這詞語常使人摸不清楚其意思,主要的爭議點在於最早使用這個口頭禪的年輕玩家們,本身不熟悉這個源自日本辭彙的詳細意義,且也無太大企圖心,因此對這詞的詳細用法並無去嚴格定義規範,純粹只是當做一種心情感嘆上的口頭禪,早期的意思與原本 kuso game 的用法比較相似,及指 "很爛,爛到讓人發笑" 的意思。但是不同在華人文化圈中的用法,日本人使用上貶低意味較濃,因此 kuso = 惡搞 的用法在日本並不適用。甚至誤用的話還可能造成誤會。另外一個解釋也就是空想。這個說法在文意上較說得通。
但是,惡搞的這種行為方式,早在“Kuso”出現之前在世界各國就已存在,惡搞和無厘頭就難以區分,可以認為,惡搞只是對古已有之的某種滑稽幽默的行為的另一種說法。下面例子中很多被認為是惡搞的行為,也並不能證明和日本的“Kuso”有什麼關係。
在英文中,與惡搞意思相近的詞語是parody.在西方流行文化中,惡搞同樣常見。只是parody這個詞本身就是正式用語,可被視為藝術手段的一種,並非像“惡搞”的說法,是民間流傳形成的非正式語言。
惡搞文化的流行顯示著現代社會中人們廣泛的娛樂需求。人們抱著娛樂、消遣的心態,選擇網路這個既方便快捷又能迅速傳播的平台來抒發情感,他們在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陶醉其中。

惡搞風靡原因

“惡搞”某種程度上契合了現代青年人的特徵,成為文化消費的新寵。第一,現代青年人更強調個性。他們比父輩更排斥順從、更強調個性。我國主流文化作品在內容和風格上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容易引起審美疲勞。“惡搞”顛覆經典、張揚個性,成為青年文化的一個亮點。第二,現代青年人承受更大的壓力。教育高收費、“畢業即失業”……使現代青年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惡搞”以較強的娛樂功能,較好地釋放人們生活中的緊張與疲憊。第三,現代青年人面對更多的無奈。在市場競爭和利益導向的作用下,人們的關係漸趨淡漠,人們既希望保持個性,又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另外,很多青年人很清楚改革所帶來的很多問題、但無力解決,抱負與現實存在很大的反差。當“惡搞”浪潮來臨時,他們好像找到了“用武之地”——以“天之驕子”的濟世熱情、智慧和技術表現出強大的俗文化建構能力,實現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次——“實現自我”的需要。
電腦與網路技術的普及為“惡搞”的流行提供了硬體環境。Photoshop 、Premiere 以及數碼相機自帶軟體等使圖像、音頻、視頻處理都變得非常簡單、廉價,很容易重新編輯並賦予新的表達主題,這為“惡搞”作品的創作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如果說《分家在十月》是出自電視台專業人員之手,《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則表現了“惡搞”的民間性和大眾性。網際網路作為第四媒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功能優勢,為“惡搞”作品的流行提供了條件。由於互動性,網民接到“惡搞”作品后很容易進行再“創造”,並以回帖的方式不斷添加自己的新作,使“惡搞”作品越來越搞笑、越來越誇張、越來越反叛。由於虛擬性,現實生活中不願意說的話或做的事都可以在網路上“瘋狂”地展現出來,也使“惡搞”越來越“惡”。
多元化的文化為“惡搞”的流行提供了軟體環境。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強調精英文化的絕對地位,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文化幾乎沒有生存空間。樣板戲曾經成為人們文化消費的主流,出現了“八億人民八部戲”的局面。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文化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人們對於非主流文化抱著一種寬容的態度,不贊成也不干預,為“惡搞”的流行提供了空間。

惡搞所帶來的

“惡搞”具有很強的娛樂功效,能很好地釋放人們的壓力、使體力和精力得到快速恢復,再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從這點來說,“惡搞”如同看電影、旅遊一樣,具有人力資本投資的性質。同時,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浩如煙海,稀缺的只是人的注意力。1996年英特爾前總裁葛魯夫指出:“整個世界將會展開爭奪眼球的戰役,誰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誰就能成為下個世紀的主宰。”“惡搞”具有吸引人們“眼球”的功能,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惡搞”的創作者也會伴隨著“惡搞”作品的流行而走紅,而名人效應本身包含有經濟收益。2006年9月芙蓉姐姐出席珠海圓明新園新聞發布會,獲得了10萬元的出場費。

實例


金草莓獎:一個模仿奧斯卡金像獎,為垃圾電影有出頭一天的獎項。
搞笑諾貝爾獎:模仿諾貝爾獎,頒獎給無法重做亦不應被重現的科學研究。
達爾文獎:表彰通過奇異手法將自己消滅或失去生殖能力的倒霉蛋。
后舍男生,以誇張搞怪的動作假唱流行歌曲的組合。
奧運吉祥物福娃被香港和日本的網民惡搞成為福娃戰隊。
央視春晚節目《千手觀音》被各類人士改編成各種版本。
著名導演陳凱歌的熱門電影《無極》被網友改編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胡戈《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引發官司爭議后,針對這部短片又出現了大量惡搞作品,不僅有帝國時代版《無極》、漫畫版《無極》,還出現了各種以“饅頭“為標籤的文字。
城市論台:模仿自城市論壇的情景,出現於以維園阿伯為題材維他檸檬茶電視廣告中。
維他奶的電視廣告《鄉情》中祖父橫過鐵路路軌為孫兒買維他奶的情節模仿自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情節。
韓劇總有艷陽天其中一集內容部分模仿自胃仙U廣告的情節:多勞多得。
中華王先行者:將中國製造的機器人變成如同新世紀福音戰士或機動戰士高達的作品。
台鐵一號:將台鐵員工製造的機器人形先行者化的產物。
一騎當千:將三國時代人物惡搞成萌化巨乳女高中生格鬥士的漫畫作品。
用來惡搞創作的軟體:Photoshop在網路語言中被簡稱為PS,高登討論區的全職賭捻二世、曹宏威見證了PS改圖之威力。
改編港鐵海報:自兩鐵合併后,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在各車站內登出一系列燈箱廣告,均用各站名的其中一字拼出其他字句,後來網民以這一個概念進行惡搞。

反響


2006年8月10日,光明日報社舉辦防止網上‘惡搞’成風專家座談會,呼籲“旗幟鮮明地反對網上‘惡搞’紅色經典,反對‘惡搞’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