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射斗
朱射斗
朱射斗(1724年—1800年),清朝將領。幼讀書。入伍,從征緬甸、金川,功多,累擢至都司。果毅善戰,為將軍阿桂所激賞,洊升貴州平遠協副將。乾隆五十年,擢湖南鎮筸鎮總兵,調雲南普洱鎮,民、苗雜處,綏撫得宜,邊氓翕服。從征廓爾喀,歷福建福寧鎮、四川川北鎮。苗疆事起,率本鎮兵赴剿,迭克險隘。平隴之戰,潛師襲後山貫魚坡,賊乃潰。偕額勒登保攻石隆寨,伏溝下驀入,斷其要路,賊來爭,奮擊盡殲,遂斬賊魁石柳鄧,賜號干勇巴圖魯。
乾隆三十二年(1767),緬甸首領懵駁兵犯我國雲南,逼脅內地土司,此正值清王朝全盛之時,豈可任小丑跳梁,不示懲戒,清政府對懵駁的侵略行徑予以堅決地反擊。而雲貴總督劉藻、楊應琚處置不力,致使懵駁勢力坐大,自身也因此獲罪。乾隆皇帝弘曆調滿洲兵三千和雲貴川三省大軍二萬餘,組成征討大軍。先後任命明瑞、阿桂、傅恆為兵部尚書兼雲貴總督統率反擊。朱射斗隨軍參加征討緬甸。懵駁吞噬我境內土司領地之心由來已久,並作長期準備,其聚眾二萬,安營紮寨十六柵,環寨挖深溝,列象陣以待清軍。清軍兵分兩路,一路渡怒江經騰衝入緬,另一路順怒江深入薩爾溫江(怒江流入緬甸后的名稱)流域,對懵駁的主力形成合圍。緬軍營寨以巨木為柵,聚兵其中,清軍炮火僅及其柵,而緬軍則可從柵木間隙射擊清軍,營寨易守難攻。兩軍對峙數月難分勝負。清軍將士群情激憤,尋機攻擊,接戰後,有名喚王連的黔籍士兵率眾先躍入敵柵,朱射斗等人相繼跟進,將敵陣撕開口子,隨著大批清軍湧入,縱橫掃賊遂破一柵,首戰告捷。清軍乘勝追擊一鼓作氣乘勢攻下十二柵,敵象陣自亂,群像皆反奔自踐其軍。自交戰以來緬軍未經此大創,已難與清軍抗衡。
乾隆三十四年(1769)歷時兩年對懵駁的主要戰役結束,零星靖邊戰鬥仍持數年。戰後,朱射斗以功拔外委(下級武職、九品)。
朱射斗英勇善戰,遇事冷靜果斷,被敵視為“虎”,素有“朱虎”之稱。遠征緬甸即為阿桂賞識,以後在從征大小金川的戰鬥中,屢立戰功,再擢千總、賞藍翎,其軍職也逐級升遷,從貴州荔波營守備升任湖北施南協都統、襄陽游擊,廣西賓州參將、貴州平遠協副將(從二品),賞花翎。
大小金川位於川西大渡河上游的兩條支流,歷代是藏族的聚居區。大小金川土司官莎羅奔和他的孫子索諾木分別在乾隆年間,兩次公開叛亂。朝廷屢屢派兵鎮壓,其間數易戰將,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為此先後處死“損兵折將、未得寸進”的四川總督張廣泗(曾任過雲貴總督),賜死“督師不力”的大學士納親。乾隆十四年(1749),朝廷派大學士傅恆為經略,重新啟用被革職的岳鍾琪(岳飛的二十一世孫,曾任川陝總督)為提督。傅恆和岳鍾琪的大軍齊集,攻下大小金川,莎羅奔歸還被其侵佔的幾個土司土地,“頂佛經立誓”,“悉聽約速”,清政府赦其死(見:《清史簡編》)。
朱射斗人物評價石碑
乾隆五十年(1785),朱射斗被授為鎮筸鎮(今湖南鳳凰縣)總兵高級軍職(二品官)。鎮簞鎮是湖廣總督下屬的四個軍事重鎮之一,其職責主要是維護湘西“熟苗”地區的治安和防備逶沿酉陽、秀山、松桃、鳳凰、銅仁等處“南長城”以西“生苗”。后調雲南普洱鎮。普洱鎮為多民族雜居的邊疆重鎮,私販偷運最為邊害。朱射斗在任期,加強邊卡守備力量,對民撫綏得宜,邊民無越軌行為,邊疆平靜。
十八世紀末,英國殖民者佔領印度后窺視我國西藏,唆使廓爾喀(尼泊爾)多次入侵,並答應派兵和提供武器。廓爾喀士兵以剽悍、戰鬥力強著稱,歷史上廓爾喀士兵充當雇傭軍的事例屢見不鮮。乾隆五十六年(1791)十一月,廓爾喀再度入侵后藏,大掠扎什倫布寺,焚殺搶掠,殘殺藏族人民。西藏僧俗人民強烈要求抗擊侵略者,達賴喇嘛和“所屬堪布及大喇嘛,亦共大意,堅心保守”(見:《清高宗實錄》卷一)。清政府派大將軍福康安(傅恆的第三子)率滿、漢、蒙、藏大軍,又調集遠在吉林的索倫族騎兵,配備了京師火器營,攜有可以藥量測定射程的紅衣大炮和可連發彈丸的連珠銃這些當時先進武器,各軍兵種萬餘人進藏反擊英國殖民者支持下的廓爾喀的進犯。在各兄弟民族組成的反侵略戰爭的軍旅中,有一支部隊是由朱射斗從雲南普洱鎮帶去的勁旅。進藏大軍衝風冒寒,每日行軍八十里以上,所過之處,藏族同胞簞食壺漿夾道歡迎。弘曆下令所需一切軍需補給全由中央政府負責,毫不擾累藏區。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中國軍隊抵后藏,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對廓爾喀進行反擊。中國軍民團結一致浴血奮戰,終於使廓而喀遭受慘重失敗,被全部逐出中國國境,維護了國家主權。廓爾喀主動求和,交回所掠財物和所俘虜的人員,表示永遠不再侵犯中國。此後,中國和廓爾喀再無戰事,形成長期的和平局面。戰後清政府為進一部鞏固西藏邊防和限制禍亂根源大農奴主對西藏政局的控制,頒布“金奔巴掣籤制”,解決大農奴主操縱達賴、班禪的轉世問題。對西藏的政治、宗教、司法制度和對外交涉全面改革,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在反擊廓爾喀的戰爭中朱射斗再立戰功,調福建福寧鎮總兵,固守東南海防。乾隆五十八年(1793)調川北鎮總兵(四川儀隴一帶)。
乾隆六十年(1795),朱射斗率部回師貴州參與雲貴總督福康安部鎮壓黔湘苗民起義。嘉慶元年(1796),因擊殺義軍首領石柳鄧(貴州松桃人),嘉慶皇帝顒琰賞其干勇巴圖魯號(軍功賞賜封號,即勇士之意)。嘉慶四年(1799)已年逾七十五高齡的朱射斗,因患病就醫夔州(今重慶奉節市)仍以老病之軀授命為提督(從一品),奉命參與四川總督魁倫會剿川、楚、陝流民大起義。嘉慶五年(1800)初,義軍在冉天元率領下由定遠渡嘉陵江擬進入川西堅持長期鬥爭,朱射斗率部眾三千追擊至蓬溪高院場,陷入義軍八千之眾的重圍,激戰中遇坎墜馬,仍手刃十餘人戰死,時年七十六歲。聞訊朱射斗戰死嘉慶皇帝十分痛惜,下詔照提督議恤,賜二等輕車都尉世襲。嘉慶八年(1803),入祀昭忠祠,賜謚“勇烈”。其子朱樹襲蔭戶部主事(相當現在的司局級,後來其最高官階到二品,河南巡撫、漕運總督)。嘉慶皇帝將當初與朱射斗約定率后隊繼進增援,至是反擁兵不援,返回屯城龜縮“縱匪川西”的魁倫賜死以泄憤懣。
朱射斗治軍,恩威並濟,其部隊紀律嚴明,軍容整潔,在川北作戰,前後救助軫恤難民萬餘人。其戰死之日,兵民皆流淚。義軍撤退後,其部下在屍骸枕籍的戰場收集朱射斗的肢體殘骸,倉卒中遺失了左足,次日,被當地民眾拾到,將其左足葬在潼川府鳳凰山仙人掌。朱樹聞訊趕去,欲奉足歸葬,當地老百姓苦苦哀留,建祠祀之,最終沒有歸還。
朱射斗石碑
縱觀朱射斗生平,因鎮壓過農民起義而被詬病,後來幾乎不被人提及,而拭去其身上的歷史塵埃,後人也要正視其參加過反抗外來侵略戰爭,平定過製造分裂的土司叛亂,其功過應該是分明的。
徠今貴陽中華中路與富水路間有街名“勇烈路”(王家巷),是因為曾經建有朱射斗的祠堂而得名。
《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九·列傳一百三十六》
兒子:周樹,襲封二等輕車都尉世職,官至漕運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