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山
陶公山
陶公山原名陶山,位於今沿江西路,瀕臨湘江,扼滔滔湘水因山勢若壺形,而得名,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晉時著名將領陶侃曾屯兵於此,故後人改稱為陶公山。在陶公山上及附近現有陶侃衣冠墓、何騰蛟衣冠墓、唐興寺、望衡亭、唐興橋等眾多的文物古迹或遺存。
因統兵御外和對內討平蘇峻等人之亂有功,官至侍中,太尉、都督荊江等八州諸軍事,領荊州、江州刺史、封長沙郡公加征西大將軍,晉咸和九年(公元334)死後,遺命葬於長沙,晉成帝追贈其為大司馬,並賜謚曰:“桓”。邑人為紀念他,在他駐軍府所在地建有衣冠墓。墓碑正中書:“晉都督陶桓公墓”,兩邊書聯曰:“百璧勤勞博茅土,八州都督剩松楸。”並在其垂釣處建有釣魚、望岳二亭。他的軍府所在地也被建為石頭寺(今唐興寺)。
字雲從,貴州黎平人,明末督師,武英殿大學士。清順治六年,在湘潭抗清兵敗,為清兵所擒,被殺害於縣城東南流水橋。南明永明王聞此,深為哀悼,賜祭者九,贈“中湘王”,“謚文烈”。後人為紀念他,在陶侃衣冠墓側亦建其衣冠墓。清人在祭祀時有詩云:“幸葬中湘文烈王,陶公山氣鬱蒼蒼,踏青修禊遊人伙,爭奠苣蘭圍墓香。”
晉時名石頭寺,唐時因有名僧智儼居此,寺旁有智儼石塔,故又名石塔寺。唐代大文學家、詩人劉禹錫曾作智儼大師石塔銘,其中說:“……長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頭寺,門前一帶湘江水,吁嗟律師之名兮與湘流而不己。”寺周有圍牆,山門在寺東金雞橋,入內有鐘鼓樓,正門外有鐵頂六角石塔,前殿供奉彌勒佛,后列四大天王和十八羅漢,匾題“皆大歡喜”。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地藏王菩薩,後殿供奉千手觀音佛。殿後有一院落,原有水閣涼亭,蒼松翠柏、桐花海棠,十分可觀。舊傳褚遂良題有詩句:“遠山山酋 山卒 翠凝煙,爛漫桐花二月天;踏遍九衢燈火夜,歸來月掛海棠前。”清人亦題詩曰:“古剎千年石徑中,釣台長旁梵王宮,蒲團僧證三繙靜,塔影禪參半偈空。事業晉唐鐘磬寂,淵源衣缽水雲氵蒙。還余老衲傳經罷,更與段勤說褚公。”
據史書記載:唐永徽六年(公元655),朝廷顧命大臣、大書法家褚遂良,因諫高宗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後,被貶為潭州都督。褚公懷憤,至於湘潭,游石塔寺,奮筆書成:“大唐興寺”,寺遂改今名。原石額為全國著名牌匾,現藏於市博物館。唐杜甫游此,見褚公之書,詩讚曰:“賈傅才何有,褚公書絕倫。”
歷代詩人到此留下許多佳句。如:唐代詩人杜荀鶴《霽后登唐興寺水閣》詩:“一雨三秋色,蕭條古剎間。無端登水閣,有處似家山。白日生新事,何人得暫閑。將知老僧意,未必戀松關”。五代孟賓於《湘江亭》詩:“獨宿大中年裡寺,樊籠得出事無心。寒山夢覺一聲馨,霜葉滿林秋正深。”(湘江亭位於唐興寺側)。宋代張木式 題《唐興寺湘江亭》詩:“寺廢蒼岩聳,江回遠岸明,風雷摧翰墨,歲月老絲緡。兀坐知茶味,閑行忘去程。長哦伊水句,回首若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