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

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

朱瑞(1905-1948),學名朱敦仲,字劍俠,江蘇宿遷縣人,中共黨員,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解放軍炮兵奠基人。

1905年出生於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朱大興居委會。歷任中央特派員、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參謀長兼秘書長,紅軍總司令部科長、紅軍學校教員、紅三軍政治委員等職。1946年10月起任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校校長。1948年10月1日,朱瑞在遼瀋戰役攻克義縣戰鬥中犧牲,時年43歲,是解放戰爭中紅軍犧牲的最高將領。為紀念他,中央軍委決定將東北炮兵學校命名為“朱瑞炮兵學校”。

2009年9月10日,朱瑞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大事件

1905

出生

1905年生於江蘇宿遷縣。

1928

加入蘇聯共產黨轉為中共黨員

192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加入蘇聯共產黨轉為中共黨員
1932-01

率部參加了南雄水口等戰役等

1932年1月到中央蘇區,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科長、紅軍學校教員、軍政治委員、軍團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了南雄水口等戰役和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

1946-10

任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等

1946年10月起任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校校長。

任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等
1948-10-01

犧牲

1948年10月1日,朱瑞在遼瀋戰役攻克義縣戰鬥中犧牲,時年43歲,是解放戰爭中紅軍犧牲的最高將領。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朱瑞舊照
朱瑞舊照
1905年出生於江蘇宿豫縣龍河鄉朱大興庄一個三代延續的“書香”家庭。
8歲時父親去世,家中連遭土匪搶劫,房屋被燒,母親帶著子女先後遷居戚圩、埠子等地,他便隨之到埠子等地小學讀書。
中學時代,他在徐州培心中學參加青年進步組織罷課鬧學潮被校方開除;在南京鐘某中學,他自擬作文題《擬孫文討賊檄》,大罵軍閥。
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考入廣東大學。
1925年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克拉辛炮兵學校學習。
192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0年春回國,先後任中共中央特派員、長江局軍委參謀長兼秘書長。
1931年在上海中共中央軍委兵運科負責兵運學習班。
1932年1月到中央蘇區,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科長、紅軍學校教員、軍政治委員、軍團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了南雄水口等戰役和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
1934年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同年夏任紅1軍團政治部主任。10月參加長征。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后,任第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到陝北后,參加了東征、西征等戰役。
1936年12月任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

抗日戰爭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后,朱瑞任中共中央北方局軍委書記。后調任八路軍駐第一戰區聯絡處處長,從事對國民黨軍將領的統戰工作。同時指導恢復整頓中共直南、豫北特委,在晉豫邊區、太行南區等地創建抗日游擊隊,為建立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同時創辦華北軍政幹部學校,培養了一批抗日軍政幹部。
1938年11月任北方局組織部部長。
1939年5月任八路軍第1縱隊政治委員,與司令員徐向前赴山東,統一指揮在山東和蘇北地區的八路軍部隊。后兼任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領導抗日軍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1943年12月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后,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調兵遣將,大舉向東北進攻。同時日本關東軍投降后的火炮裝備,已全部被蘇聯紅軍運回國內。朱瑞提出了“分散幹部,搜集武器,發展部隊,建立家業”的十六字方針。
1946年5月共收集各種火炮700餘門,炮彈50多萬發,坦克12輛,汽車23輛,以及大量的零配件和各種器材,為建立東北炮兵奠定了物質基礎。
朱瑞[民國時期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
朱瑞[民國時期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
1945年夏主動向中共中央提出從事建設炮兵的工作,被任命為延安炮兵學校代理校長。
1946年夏季后東北軍區將延安炮校改名為東北軍區炮校,朱瑞任東北軍政大學副校長兼東北炮校校長。東北軍區炮校在遼瀋戰役前,共培養了兩千多名炮兵幹部。10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員。12月起對現有炮兵部隊進行調整。
1948年1月任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員。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開始,東北野戰軍主力迅速向北寧線奔襲。朱瑞指揮炮兵縱隊參加攻克錦州以北國民黨軍堅固據點義縣縣城的戰鬥。10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朱瑞下令,各種口徑的火炮開火,不到六個小時,摧毀了國民黨政府經營多年的工事,將國民黨政府軍全殲,活捉師長王世高,勝利拉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

觸雷犧牲

1948年10月在攻取義縣的戰鬥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使用繳獲美國的榴彈炮。為了了解這種火炮的性能,戰鬥還沒結束,朱端就從指揮所出來,途中不幸觸雷,壯烈犧牲,時年43歲。

為政舉措


軍事

戰術發揚
1947年1月至4月通過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的指揮,總結炮兵戰術,在解放戰爭和後來的抗美援朝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並編入《炮兵條例》中。
建立根據地
從1940年6月至1941年5月,朱瑞在山東建立了多個抗日民主根據地和民主政權。並在此基礎上,當地建立了臨時政府和救國聯合會,從而實現了全省民主抗日政權和群眾組織的統一領導。

人物軼事


器重軍馬

朱瑞炮校大門中間(右二)鄭新潮場長
朱瑞炮校大門中間(右二)鄭新潮場長
1946年8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炮校(由延安炮校轉變而來)校長,在哈爾濱接見鄭新潮時說:馬與炮不可分割,縱覽中外炮兵發展史,軍馬是炮兵不可缺的組成部分。由於日軍投降后在牡丹江沿線丟棄了大量的重型火炮武器,我軍接收后缺乏馬匹無法運出來等諸多因素。
1947年2月經朱瑞批准、炮兵黨委決定,由原延安炮兵學校教員鄭新潮等創建牡丹江軍馬場,該軍馬場隸屬於東北軍區炮校,任命鄭新潮為場長,副場長暫時缺位。此後,東北炮校的教員鄭新潮、邵清廉等在牡丹江謝家溝日本兵營的廢墟上開始建立全軍第一個軍馬場。

主動參戰

1948年7月朱瑞參加遼瀋戰役的準備工作。軍區領導決定留他在後方主持工作,但朱瑞堅持要去前線。

後世紀念


紀念建築

朱瑞紀念館
朱瑞紀念館
朱瑞將軍紀念館位於宿城新區古 黃河風光帶,北臨濱河路,東靠環城西路,南依古黃河河道,北眺古黃河風光帶主體景區。圍繞紀念館建設的朱瑞紀念園規劃用地7.2萬平方米,其中紀念館建築面積約8300平方米。整體風格造型採用抽象的四面“八一”圖案,館名由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紀念館的整個展廳以朱瑞將軍生平事迹為主,分為“救國尋路、紅軍將領、抗日烽火、戰地炮魂、民族長城”五大板塊,並展出人民軍隊炮兵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使用的多型大炮。2013年08月01日,開館當日,朱瑞女兒朱淮北捐贈了朱瑞使用過的遺物。
朱瑞故居總面積1000平方米,通過遺物、圖片等展示朱瑞的成長曆程、革命生涯、歷史功勛以及將軍少年時代的生活背景,展示朱瑞的家庭出身以及讀書、起居等相關情況。
朱瑞烈士陵園位於遼寧錦州市義縣。1993年經遼寧省政府批准,被列為遼寧省重點革命歷史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義縣政府決定將朱瑞烈士陵園與義縣烈士陵園合併。1998年5月重新修建朱瑞烈士紀念碑,並在義縣解放和朱瑞犧牲50周年時竣工。
朱瑞[民國時期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
朱瑞[民國時期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
朱瑞將軍雕像建於1991年11月2日,坐落在遼瀋戰役紀念塔西側60米處,佔地面積95平方米。由魯迅美術學院賀中令教授設計。通體由花崗岩建造,長8.4米、高3.6米、寬2.1米。炮車式的紀念碑正面鑲嵌著2.4米高的朱瑞將軍高浮雕頭像。頭像下方鐫刻著伍修權同志題寫的“朱瑞將軍”四個金字。碑體背面銘刻著朱瑞生平簡介。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2008年10月1日,為了紀念朱瑞逝世60周年,由宿城區政協編輯,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朱瑞將軍》一書。全書分開篇、文獻、文稿、緬懷四部分。

影視形象

上映時間劇名導演扮演者
2012年《炮兵司令朱瑞》肖莫庸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