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清廉

邵清廉

邵清廉,女,(1914.10—2004.8),享年91歲。她的一生分兩大部分:一是 戰爭年代,延安抗戰女幹部、解放軍軍馬事業和軍馬場創始人之一,作出了愛國奉獻;二是 和平年代,不索取,廉潔一生,體現了真善美的一生。

邵清廉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籌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東北自治軍炮校、東北民主聯軍炮校、朱瑞炮校等五個炮校,1947年創建牡丹江軍馬場。(軍中史稱:軍馬女將)

個人簡介


家庭背景

邵清廉,祖籍系金遼滿人,祖爺是清代鑲黃旗御醫,因誤診在眾臣的勸護下未斬,被貶為藍旗,卸甲歸田。邵清廉1914年10月生於遼寧新民(1914年區劃遼法庫縣)藍旗堡,自幼敏學,念道德經,性格直爽,開明豁達,屬書香門第,大家閨秀,賦詩吟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父邵萬生,持祖傳秘方,救死扶傷,醫術精湛,馳名遐邇,設邵公館,母邵菅氏。

愛情品德

邵清廉在父親的包辦下,於1932年2月與鄭新潮在瀋陽結婚。邵清廉從丈夫那裡接受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思想,並於1936年與丈夫隨流亡儒生湧入北平在輔仁學院讀書,學習道德經。在邵清廉的身上:一方面,有著中國封建孔孟之道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也有西方基督教的道德約俗。中西雙重道德的約誠為邵清廉的優良品質奠定了基礎。她與丈夫的愛情與品德的交織構成了她人生的價值。
邵清廉1936年在北平
邵清廉1936年在北平

愛國志向


隨夫立志

1935年2月與鄭新潮珠聯璧合。受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918事變后,於1936年與丈夫隨流亡儒生湧入北平在輔仁學校讀書,納新文化、新思維。后因身孕和戰亂回歸家園。1937年盧溝橋事變,鄭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炮科,涌動抗日愛國的黃埔學潮,面見校長蔣介石,強諫未果。不甘平庸,畢業后奔赴延安,受到毛澤東和朱德接見與座談,倍愛炮兵軍事人才,令其籌建抗大延安炮兵學校,任八路軍首席炮兵教官。丈夫的遠大愛國志向,直接帶動了邵清廉的嚮往,點燃了她心中隨夫立志的願望。

千里尋夫

跨越一條條封鎖線
跨越一條條封鎖線
具有愛國志向的邵清廉攜幼子千里尋夫,從遼寧瀋陽新民縣徒步奔赴延安,穿越張作霖、閻錫山、日偽等匪夷關卡,掙脫重重封鎖線,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坎坷叢生,歷時三月有餘。於1941年11月26日抵達延安。

軍旅生涯


延安歲月

抗戰時期延安
抗戰時期延安
延安女子大學
延安女子大學
邵清廉從1941年至1959年戎馬軍旅生涯,1942年初她進入延安先在“中國女子大學”八路軍婦女學校學習。保安處首長讓邵協助李貞工作,並協理她的生活,李貞時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科長,後任晉綏軍區政治部秘書長。邵在延安寶塔下聆聽李貞、張琴秋等講黨課。長子鄭雲燕在延安寶塔小學,次子鄭澤延在延安保育院。丈夫鄭新潮在延安抗大籌建延安炮兵學校。
延安窯洞生活
延安窯洞生活
邵清廉一家人住在延安窯洞的鄰居是抗戰作曲家張寒暉--《松花江上》歌曲作者。在鄰居相處的幾年時光里,他們朝夕相處,相互照應,直至張寒暉去世,留下了許多值得懷念和難忘的故事。

北上部隊

隨延安炮校到宣化至東北途中
隨延安炮校到宣化至東北途中
1945年國民黨胡宗南部隊圍剿延安。1945年底,邵清廉全家隨延安炮兵學校在胡耀邦率領的北上大軍赴東北戰場,胡耀邦和他率領的東干隊,到了10月末才出發。走出延安,東渡黃河、沿著太行山脈燕山山脈,進入冀熱遼(張家口承德)。東干隊有年過五十的醫生、作家、藝術家、老幹部,也有十幾歲的青年學生。行軍的速度雖沒有野戰部隊快,卻不怕困難,情緒很高,團結友愛,互幫互讓,歌聲不斷。當跨越過長城,到了廣袤空闊的塞外,大家高興得忘掉了一切艱辛和痛苦,歡呼了起來。尤其是那些東北籍的幹部,一跨入光復了的東北大地,就手舞足蹈地高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高粱肥,大豆香……”。此後,行軍前進受到敵軍的阻擋,中央軍委根據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的電報請示,馬上任命胡耀邦為冀察遼軍區政治部代理主任,同時對東干隊的幹部就地分配。因邵清廉與鄭新潮(東干隊)是延安炮校的教員被分配到張家口接續籌建宣化炮兵學校。

創建事業


宣化炮校

軍旅生涯
軍旅生涯
經炮兵司令員兼延安炮校校長朱瑞的指示:令延安炮校北遷部隊在宣化休整待命,並開始創建宣化炮校。此時,林千、趙大曼、鄭新潮、沈毅、邵清廉等迅速投入了籌建宣化炮校(現炮兵指揮學院),他們在最艱苦的歲月。著手創建宣化炮校,庭院當課堂,石板做黑板,老木匠拿來門板,雕刻上:“宣化炮兵學校”木牌,掛在門前。此後,宣化炮校進行了幾期培訓班的教學課程。1946年由於東北戰場的緊迫需要,部分教員奔赴哈爾濱。1945年12月後,延安炮兵學校先後改名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炮兵學校”“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學校”“朱瑞炮兵學校”,後來發展的各炮校。當年留駐的宣化炮校依然存在,只是隨著戰爭歲月和人員、設備的流失逐漸淡化了,直至解放后宣化炮兵學校才得以復興。

牡丹江畔

1947年抵達牡丹江,東北戰場炮火正酣,炮兵前線告急缺馬!,此時,邵清廉接到軍委炮兵副司令賈濤指令:立即在牡丹江籌建軍馬場!邵清廉帶著幾名傷殘戰士,在荒野的土地上(只有幾間破舊土房)開始創建我軍第一個軍馬場--牡丹江軍馬場。此後,又建立了肇東軍馬場、扎蘭屯軍馬場等。此後,軍馬場提供的數萬匹軍馬無論在解放戰爭還是朝鮮戰爭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軍馬事業和軍馬場的創建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戰史。
1947年初牡丹江軍馬場邵清廉(女)
1947年初牡丹江軍馬場邵清廉(女)
邵清廉對軍馬情深
邵清廉對軍馬情深
1952年前後,邵清廉在軍委炮兵司令部、軍委馬政局工作,上級派她與馬政局顧問載濤一同去瀋陽,為新民縣捐贈運送優質品種良馬16匹。並參加了捐送交接儀式。瀋陽軍區接待了軍委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邵清廉、載濤等一行的捐贈活動。
軍中史稱邵清廉:軍馬女將
軍中史稱邵清廉:軍馬女將

錯改命運


錯按戰士復原

邵清廉
邵清廉
軍隊規定:幹部按轉業、戰士按復原安排到地方。北平解放后,1951年邵清廉調到北京,在軍委炮兵司令部馬政局工作。軍事機要管理員,任排級幹部,1954年10月馬政局歸屬軍委總後勤部,洪學智任主管副部長,1955年下半年,總後勤部裁撤了馬政局。裁員中,本應將邵清廉等到延安參加革命的女幹部按照幹部轉業,卻錯誤地將邵清廉等按照戰士復原到地方,當時發給她三個月的工資,作 為生活費和料理費,就把她打發走了,半年後,此時的邵清廉未能趕上1956年授軍銜的機遇,。1965年3-5月總後勤部改編增設軍馬局,再度召回許多被錯誤復原的女幹部,她們官復原職后,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後,她們都按照軍級待遇了。而邵清廉因當時通訊落後,失去聯絡,加上文革丈夫被衝擊和家境變遷,一直中斷了與軍隊的聯繫,未能恢復軍籍,在遺忘的角落,過著煎熬困苦的生活。
邵清廉和兩個女兒在北京
邵清廉和兩個女兒在北京
邵清廉的複員證
邵清廉的複員證

客居他鄉

邵清廉文革中從北京首都遷至冀順德府。現邢台市南大郭鄉,村北,築南郭草堂,丈夫詠文天祥,自己吟昭君出塞。久久仰望天空的大雁,牽動懷念故鄉的思緒。
邵清廉在南大郭過著清貧日子
邵清廉在南大郭過著清貧日子

晚年生活


老年大學

文革後期丈夫找胡耀邦申訴,平反后恢復軍籍,留任地方,但仍清廉清貧。好景不長,丈夫於1985年秋去世,邵斷了依靠丈夫的工資經濟來源,依靠子女贍養費生存下來,1997年至2003年秋客居石家莊兒子家,90歲的邵清廉報名上了石家莊市老年大學,中國老年日報報道了她《九旬老太上大學》的文章。

著書立說

邵清廉從80歲開始寫作,先後在《石家莊燕趙晚報》《中國老年生活報》《中國老年日報》發表文章,並獲三等獎。此間,邵清廉畫了許多畫,著書立說《軍馬女將》《軍旅生涯》《夢想成真》等回憶錄。
邵清廉80歲開始寫書,90歲寫成書
邵清廉80歲開始寫書,90歲寫成書

辭行謝世


2003年秋,邵清廉到邢台市兒子家居住,病患連連,於2004年8月醫治無效病逝,享年91歲,立碑合葬於遼寧省新民縣“東蛇山”青松翠柏之下。部分骨灰寄於冀“雙鳳山”殿堂之上。國旗覆蓋在邵的身上,黨旗覆蓋在丈夫鄭新潮身上。邵逝前無職無權、無名無利,無聲無息。骨灰前沒有鮮花,也沒有綠草,天蒼蒼,野茫茫,人去也。
邵清廉遺體告別儀式(2)
邵清廉遺體告別儀式(2)
晚輩祭掃英靈墓
晚輩祭掃英靈墓

客觀評價


1. 邵清廉是合格的女軍人,也是成功的母親。她作為一名成功的女軍人,抗戰初期徒步奔赴延安參加革命。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做出了突出的愛國貢獻。
軍旅生涯
軍旅生涯
2. 她是傑出的母親,她勇於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祖國建設和 文革中,她是在煎熬中和極度艱苦之下成功養育子女的典範,在她軍旅生涯和日月坎途中育五男二女,這在當時封建社會算作風塵吉利。她在抗日戰爭中生兩子,解放戰爭中生兩女,解放後生三子。由於她教子有方,文革后,恢復高考後,她培養的五個孩子一起考上大學,五子登科。當時報刊《搏擊逆浪的五兄妹》。91歲的邵清廉,她是跨越四個時代勇於獻身民族愛國精神的傑出而又普通的女性。
3. 邵清廉有著優秀的道德品質,她的一生跨越各個歷史時期,從抗日戰爭到丈夫去世,她從一而終,堅貞不渝,不論多麼艱難困苦,坎坷人生,她總是說:玉雖碎,不改其白,竹雖焚,不失其節。邵清廉的這種女性品質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和當今的同齡人中是罕見的。邵清廉與眾不同的是在炮火紛飛的從軍歲月里凝聚了永不拆散的夫妻愛情。是跨域國共兩政權的高度政治審查中凝結的夫妻愛情。並為我軍軍馬事業做出了貢獻。
清凈、清潔、清淡的牡丹江軍馬場一角
清凈、清潔、清淡的牡丹江軍馬場一角
4. 邵清廉正象她的名字,一生清廉,清白,清醒!不貪圖享受,不貪污腐化,廉潔奉公,廉潔從事,堅守清廉,光明磊落。文革后,當她得知可以恢復軍籍的時候,她在河北師範大學傳統教育會上說:國家的物資是有限的,我佔了,別人就占不上了,我夠吃夠喝,能吃飽不餓肚子就行了,我不要國家待遇,不想多佔,多拿。邵清廉致死也沒有去要求恢復軍籍。更沒向國家申要名利。

家庭育子


丈夫:鄭新潮
長子:鄭雲燕(文革迫害早逝)
次子:鄭澤延(大學教授)
長女:鄭曉丹(文革迫害致死)
次女:鄭虹丹(美籍教授)
三子:鄭燕然(美籍教授)
小子:鄭億燕(美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