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喜劇

錯誤的喜劇

《錯誤的喜劇》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是一部喜劇,首次出版於1623年。

《錯誤的喜劇》通過敘拉古商人伊勤一家離散多年終於團圓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16世紀的英國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並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和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美好理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作品簡介


敘拉古商人伊勒年輕時在外經商,和妻子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並與領養來的一對窮人家的孩子一起撫養。一次海上遇險,妻子和兩家的小兒子一起,隨浪飄走,被一艘漁船救起。伊勒打聽不到她們的下落,只得獨自帶著另外兩個孩子生活。很多年以後,孩子們長大了。伊勒撫養的兩家的大兒子告別父親,執意去尋找母親和弟弟,可是一去也沒了影蹤。剩下孤身一人的伊勒由於做生意時違反了以弗所和敘拉古的規定,又交不起贖金,眼看要被處死。以弗所公爵得知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只要他湊足贖金即可免他不死。外出尋找母親和弟弟的大安提福勒斯和大德勒米奧,無意間來到弟弟生活的地方——以弗所,由於和自己的弟弟長相酷似,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四人間上演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陰差陽錯的鬧劇,惹出了一連串麻煩和故事。最後,當兄弟四人同時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時候,誤會消除,全家人終於高興地團聚了。

創作背景


《錯誤的喜劇》最初見於1623年第一對開本,創作年份約在1589—1594年間,通常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最早的作品之一。舞台表演最早見於1594年宮廷中的聖誕狂歡節
這個劇目的故事情節主要取材於古羅馬喜劇家普勞圖斯的《孿生兄弟》。1595年,一位叫威廉·華納(WiI|iam Wa rner)的英國人將《孿生兄弟》譯成了英語,莎土比亞可能了解這部尚未印行的譯稿;也有可能莎土比亞直接從普勞圖斯的拉丁文原著中得到啟發。據17世紀的約翰·奧伯萊(John Aubery)考證,
莎士比亞進入演藝界以前,做過教授拉丁文的鄉村教師。如果奧伯萊所言屬實,莎土比亞的拉丁文應該具備閱讀的水平,而不是像本·瓊生所說的“只懂得一點”。
劇中關於敘拉古商人伊勒背井離鄉的情節借鑒了高厄的《愛情的懺悔》,但關於他觸犯當地法律,將被處死的懸念,是莎土比亞添加的。

角色介紹


(大)安提福勒斯
敘拉古商人伊勒所生的雙胞胎中的長子,原可以過上富裕舒適的生活,可惜命運多舛,渡海遇難,母子分離,從小與父親相依為命,性格中不免有憂鬱、悲傷的一面。但他渴望得到家庭的幸福歡樂,珍視母子之愛、手足之情,因而自告奮勇,不顧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歷時數年去尋找離散的母弟,這充分顯示了他性格中真誠善良、意志堅強的主導面。
(小)安提福勒斯
敘拉古商人伊勒所生的孿生雙胞胎中的次子,他的命運在一家人中算是得天獨厚的。雖然在航海途中遇險,與親人失散而飄落異鄉,但尚能隨遇而安。后因救駕有功,幸得以弗所皇室賞識,公爵賜婚,遂與當地鳳凰商店老闆阿德里安娜結婚,成為當地受人敬重的富翁,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阿德里安娜
小安提福勒斯的妻子,心地善良,品行端正,聰慧賢淑。她對丈夫一片痴情,希望夫妻恩愛,家庭生活美滿幸福。可是丈夫貪戀女色、神不守舍,這使她煩惱傷心、朱顏憔悴。不幸的遭遇,促使她發出忿忿不平的呼聲:“人不是驢子,誰甘心聽人家使喚?’’朦朧之中萌生了要求當家作主、夫妻平等的新思想。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劇作充分肯定了追求生活歡樂和家庭幸福的人生權利,以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為之奮鬥的勇氣。莎士比亞認為,人應當享受現實生活的樂趣和幸福,任何人都不應該阻止它。劇中敘拉古商人伊勒之妻愛米利婭因思念丈夫,不顧有孕在身,不怕路遠迢迢、人地生疏,摒棄行裝,獨自前往埃必丹農,與在那兒經商的丈夫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確實感情真摯、膽大勇敢、意志堅強。在歸鄉途中慘遭意外,妻離子散、人各一方的情況下,任何困難也無法阻擋他們全家團圓的強烈願望。伊勒走遍天涯海角,寧可胃殺頭之罪,他的兒子大安提福勒斯也跋山涉水,歷盡艱辛,年復一年,歷時數載,尋找失散的親人,也表現了執著的情感和不屈不撓的毅力。《錯誤的喜劇》以悲劇開端轉而以幸福團圓告終,充滿了歡快、明朗的氣氛。這樣的結局,雖然承襲了從古希臘以來西方喜劇大團圓的模式,但啟示人們,只要堅持不懈努力追求,善良美好的願望定能戰勝邪惡勢力,有情人終成眷屬。莎士比亞創作《錯誤的喜劇》時,正是伊麗莎自王朝興盛時期,他對人生、社會和未來都充滿了樂觀的信心。
莎士比亞喜劇的主題大多為愛情。但《錯誤的喜劇》與眾不同,它著墨較多的小安提福勒斯與阿德里安娜的愛情,不是莎士比亞所熱情歌頌的忠誠、純潔的愛情,而是劇作家鞭撻的背叛愛情的行為,女主人公的反抗不是在婚前為爭取戀愛自由,婚姻自主而與封建禮教、傳統習俗的大膽抗爭,譬如像《仲夏夜之夢》中的赫米婭,《威尼斯商人》中的鮑西婭和傑西卡,《無事生非》中的貝特麗絲等,阿德里安娜的不滿和反抗是在婚後,為爭取婦女在家庭生活中應有的地位和權利以及愛情幸福而鬥爭。劇中小安提福勒斯與阿德里安娜的婚姻,並非自由戀愛,而是由公爵作主許配的。新婚燕爾尚能相愛多情,然而隨歲月流逝朱顏衰退後,小安提福勒斯便對妻子冷若冰霜,自己在外尋花問柳,卻要妻子恪守婦道……因為,在當時社會的家庭婚姻中“女人必須服從男人是天經地義”, “只見雌的低頭,哪裡有雄的伏小?”妻子的職責就是“應該溫恭謙順侍候他的旨意”,這種婚姻關係實質上是封建傳統觀念中男尊女卑、夫權主義的表現。阿德里安娜不甘忍受這種“服從”,高聲疾呼“人不是驢子,誰甘心聽人家使喚”?難道丈夫“變了心把別人眷愛”, “狠心的丈夫把你虐待”,“人家篡奪了你的權利’’,做妻子的還要“安心忍耐”?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中,由阿德里安娜第一個發出了要求家庭婚姻幸福,爭取與丈夫平等地位和權利的呼聲,雖然這種思想願望是朦朧的,卻是執拗的。《錯誤的喜劇》所反映的夫妻之間的矛盾,實質是維護夫權主義與爭取婦女自由、平等權利這兩種思想的對立鬥爭,表現了人文主義新的道德原則和家庭婚姻觀念,充滿了生活氣息和現實性,因而具有社會意義。

藝術特色

《錯誤的喜劇》充滿了戲謔、滑稽的成份,洋溢著風趣、誇張的歡笑。喜劇性的巧合在戲中占重要因素,如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在同家客店生下兩對面貌相象的孿生兄弟,敘拉古商人伊勒、大安主僕尋找親人不約而同來到以弗所,而小安因救駕有功公爵賜婚,已成為當地受人尊敬的富豪,伊勒之妻幾經轉輾,出家當了以弗所的住持尼姑,一家人不期而遇……這些巧合因素為喜劇一系列誤會提供了必要條件,喜劇性的誤會場面接二連三地出現。如人物之間的錯認,事件的誤會等等。錯認包括主僕互相錯認,阿德里安娜及女僕露絲錯認丈夫,露西安娜錯認姐夫,商人、妓女、市民錯認安提福勒斯老爺,並由此造成張冠李戴,一連串事件的誤會。誤會的雙方都按照各自的思維邏輯來對待對方,這樣更使誤會加深,笑話百出,從而推動劇情發展。其次,以誇張手法、滑稽玩笑的形式,表現嚴肅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錯誤的喜劇》對封建禮教、腐朽道德和傳統習俗的諷刺、揭露不是惡意的嘲笑,而是靠善意的幽默、溫和的嘲笑來完成的,例如,通過小安夫婦的家庭矛盾反映封建包辦婚姻的弊端,製造機會讓小安暴露喜新厭舊的行為,結果落得被押坐牢的下場,以譴責他道德的墮落;以惡作劇的方式,讓巫師反被小安捉弄,以諷刺挖苦封建迷信的荒唐可笑……凡此種種,都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
在讀到莎劇的人物塑造時,評論家約翰·帕爾默指出,莎士比亞喜劇力量的全部秘密在於他熟練地運用想象力,創造出各種類型,各種狀態的男男女女。劇中人物性格往往被戲劇情節所淹沒,但仔細捕捉,也不難發現莎士比亞塑造人物的奧秘。其一,採用分類塑造。一類是所謂風雅人物,在劇中多為主角,如安提福勒斯兄弟,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舉止大度豁達,語言文雅豐富,另一類是所謂滑稽人物,多為配角,如德洛米奧兄弟,雖為侍從跟班,但人情練達,不失聰明才智,心地善良,忠於主人。評論家們常常把這對孿生僕人稱之為“莎士比亞式的小丑",在劇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由於他們吹牛,撒謊、慫恿、挑唆、插科打諢,從旁作證,不僅增添了喜劇氣氛,還為推動劇情的發展製造了契機,同時與主人公相映成趣。其二,採用對比手法。人物之間互相對照、比較,使性格鮮明突出。例如,用小安的尋花問柳突出伊勒對妻子的一往情深,以露西安娜的溫良恭儉讓突出阿德里安娜爭自由,求平等的反抗精神。
《錯誤的喜劇》的語言以嚴肅與詼諧的融合,人生哲理與滑稽幽默的統一為特色,語言十分生動,富於變化;有時悲哀低沉,有時輕鬆愉快,有時尖酸刻薄,有時俏皮滑稽,有時典雅華麗,有時粗俗平淡,往往因場合不同,對象不同,心境不同而起變化。

作品評價


近代文學家梁實秋:此劇詞藻比較生硬,劇詞也欠生動。有許多押韻的十四音節的詩行,所謂rhymed“forteener”,是十六世紀早期所謂“學院體喜劇”(“academic comedy”)流行的體裁。古典戲劇中所常用的“單行對口”(“stychomythia”),在此劇中也常見。又如隔行押韻的抒情十音節詩行,亦數數見。幾此皆足以說明莎氏尚未脫離模擬的作風以及早年的絢爛的意味。

作者簡介


錯誤的喜劇
錯誤的喜劇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b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念過書,學習拉丁文、文學和修辭學。後來家道中落,曾幫助父親經商,1578年左右隻身到倫敦謀生,據說從事過馬夫或僕役一類當時被看作“最下等的職業”。後來當了演員和編劇,隨著劇團到各地巡迴演出,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在劇團里扮演過像《哈姆萊特》中的鬼魂之類的配角,也擔任過導演,但主要是編寫劇本,開始時不過是給舊劇本加工,逐漸由加工而改寫或自己創作。他後來成了劇團的股東,1613年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