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星射電源

類星射電源

一種是光學外貌類似恆星、輻射譜線有巨大紅移的強射電源,另一種是射電寧靜的類星星系。類星射電源的紫外輻射很強,呈藍色。自1963年發現類星體以來,到1979年已發現1000多個,其中300多個是射電很強的類星射電源。有些研究者認為,類星射電源是長壽命的類星星系在演化過程中的一個短暫階段。

統計特性


類星射電源
類星射電源
若按哈勃定律來計算類星射電源的距離,它們必然是很遙遠的天 體,因而相應的射電功率很大。一個位於宇宙學距離上的典型類星射電源輸出功率的量級為每秒1047爾格,亮度相當於最亮的特殊射電星系。如果這些能量是完全從核聚變產生的,則所需的產能質量是 1010個太陽質量。如果認為類星射電源位於銀河系外不遠處,則所要求輸出的功率的量級為每秒1043爾格。一個類星射電源的總能量可達 1062爾格。用解析度達萬分之幾角秒的甚長基線干涉儀直接觀測(或用月掩源方法觀測)類星射電源的結構,發現它們同射電星系相仿,具有一定間距的雙子源,這種結構是類星射電源的典型射電結構。兩個子源最大的間距可達幾十萬光年(如3C47的子源間距為68萬光年)。此外,還測得類星射電源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時間內發生的強度變化。射電具有冪律譜Sv∝v 形式,其中Sv為源的流量密度,v 為頻率,α為頻譜指數,α 的平均值為0.75。射電譜性質與其他性質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例如,有子源的類星射電源的射電譜大多為陡譜,而在射電結構不能分辨齣子源的類星射電源則往往是平譜。頻譜與類星射電源隨時間變化的關係為:沒有光變或射電變化的類星射電源的頻譜多數是陡譜,而變源的頻譜往往是平譜甚至是反轉譜。類星射電源的流量密度小於100央,並且幾乎是變化的,在高頻端更是如此。這種變化是不規則的,有時在幾星期內突然增強幾倍。由於射電源的輸出功率本來就很大,所以增強幾倍即表示釋放出極大的能量。並且因為變化是在幾星期內發生的,所以變化源必須小於電波在幾星期內通過的長度(約1016~1017厘米)。

譜線紅移


類星射電源距離遙遠,徑向退行速度v很大,應當用下式計算紅移z: ,式中c為光速,λ為實驗室測定的譜線波長,Δλ為觀測到的波長與實驗室測定的波長之差。所有類星射電源的頻譜都有很大的紅移,大部分大於1。類星射電源OQ172的紅移高達3.53,相當於退行速度為光速的91%,即每秒273,000公里。

模型


到目前為止,根據觀測資料已提出多種模型。類星射電源至少可分為四個部分:①主要中心源有連續輻射,線度不超過1016~1017厘米(假設類星射電源位於宇宙學距離);②包含纖維或電離氣體斑的氣殼,其直徑大於1019~1020厘米;③類星射電源的高頻部分通常是變化的,所佔直徑不大於1019~1020厘米;④類星射電源的低頻部分是比較穩定的,所佔直徑約為1021~1024厘米。上述尺度是指平均值而言,實際上各源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雙子源結構的類星射電源的統計和演化關係 統計結果表明,兩個子源間的距離是說明這種類星射電源演化的重要參量。隨著兩個子源間距離的增大,光學光度和射電光度均下降。在演化過程中,射電譜型即頻譜指數基本保持不變。射電輻射是非熱同步加速輻射,光學輻射主要也是非熱輻射,但隨著類星射電源的演化,熱輻射的成分漸漸增強(見熱輻射和非熱輻射)。類星射電源可能是星系的早期階段,但是沒有統計資料表明類星射電源是在同一時代產生的。
大紅移和迅速變化是類星射電源最重要的特性,能為天體物理和天體演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資料。至於為什麼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從那麼小的面積發出這麼多的輻射能量?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書目


G.L.Verschuur and K.I.Kellermann,Galactic andExtragalactic Radio Astronomy, Springer-Verlag,Berlin,1974.
F.Golden, Quasars, Pulsars and Black Holes, 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Jersey,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