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

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劉義,男,山西臨汾人,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個人簡介


劉義,山西臨汾人,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宗教研究,2008),上海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基督教史、宗教社會學、宗教與國際關係等,現主攻宗教與全球化相關問題的研究。曾赴美國馬里蘭大學及國會圖書館出席“中國與現代化:一個世紀的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英文論文。2010-2011年作為博士後人員到喬治城大學伯克利宗教、和平與世界事務中心做訪問研究。曾主持或協助召開“中韓基督教的本色化”、“義和團運動與義和團戰爭”、“上海宗教學會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等學術會議。

主要成果


《全球化、公共宗教及世俗主義: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比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與政治》(2011)
From Christian Aliens to Chinese Citizens: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hinese Christia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 Vol. 16, No. 2 (August, 2010).
宗教與全球治理:一個跨宗教的比較視角,《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
全球宗教復興與宗教政治——一個宗教社會學的理論概述,《文史哲》2010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2月2日摘要)
從身份危機到政治暴力——當代宗教恐怖主義的發生機制研究,《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宗教》2009年第4期轉載。)
“伊斯蘭主義”:全球處境、社會運動及意識形態,《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1期。
從基要主義到恐怖主義——全球化時代的宗教政治,《社會》2007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2期轉載。)(與陶飛亞合著,第一作者)
從抵抗運動到公民社會——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治理,收入徐以驊主編:《宗教與美國社會》第四輯(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中國大陸宗教社會學研究的現狀與反思,《輔仁宗教研究》第13期(2006年夏)。(與吳梓明合著,第二作者)
清末民初思想與政治實踐中的信教自由——以基督教會的活動為中心(1900-1917),收入吳梓明、吳小新主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6年。
基督徒與民初憲法上的信教自由——以定孔教為國教之爭為中心(1912-1917),《東嶽論叢》2005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宗教》2005年第3期轉載。)
編著:《宗教?教育?社會——吳梓明教授榮休紀念文集》,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與陶飛亞合編,第二編者)
翻譯:包爾丹(Daniel Pals):《宗教的七種理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與陶飛亞、鈕聖妮合譯)

科研項目


2009年,上海市教委及教育發展基金會“晨光學者”計劃:“全球宗教政治與中國國家安全”(09CG42)。
2008年,上海選拔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信仰與暴力——‘第四波’恐怖主義浪潮的發生機制研究”。
2005年,國家社科重大攻關項目:“宗教對當代國際關係的影響”(05&ZD013),負責“宗教與全球化”部分。
2004年,國家社科項目:“當代美國宗教社會學理論思潮”(04BZJ018),負責羅伯遜(Roland Robertson)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