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弓鄉

同弓鄉

同弓鄉位於常山縣城西郊,距縣城8公里,總面積37.5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總人口10876人,杭金衢高速公路貫穿境內,境內有佔地500畝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太公山鷺鳥自然保護區,建造於清康熙年間的雞公橋和關帝廟、同弓鄉古樹林等自然景觀,生態環境宜人。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同弓鄉位於常山縣城西郊,距縣城8公里,杭金衢高速公路貫穿境內。常紅公路和鉗何公路從鄉政府所在地交叉而過。東接天馬鎮,南鄰新都工業園區,西連球川鎮,北臨何家鄉。

概況


同弓鄉位於常山縣西南部。面積38.5平方千米。總人口10838人(2009年末),其中農村人口10116人。轄1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關庄橋村回頭山41號。G60杭金衢高速公路過境。

沿革


1950年建彤弓鄉,1961年改同弓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鄉政府駐關庄橋村回頭山,距縣城8.5千米。
2005年末,面積37.28平方千米,人口1.07萬人,轄關庄橋、湖石頭、長淤、下東山、竹蓬底、山邊、過坑、伏江、胡村、彤弓山、杜亭畈、新虹、赤陽岡、山明14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2003年被確認為省級生態示範鄉。2004年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同弓鄉是傳統的農業大鄉,全鄉柑桔胡柚小水果面積8500畝,年產量6500噸。
常紅公路和鉗何公路從鄉政府所在地交叉而過。東接天馬鎮,南鄰新都工業園區,西連球川鎮,北臨何家鄉。全鄉地域面積37.5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分別為同弓山村、山明村、赤陽江村、杜亭畈村、新虹村、關注村、伏江村、過坑村、山邊村、湖石頭村、下東山村、胡村村、竹蓬底村、長淤村,共有農戶3170戶,12600多人。2004年,同弓鄉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名稱由來


彤弓,即紅色的弓箭,古時天子賜封給有功諸侯的獎賞。彤弓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內有《彤弓》一詩,描述的是天子向諸侯授弓賜宴的盛況,詩曰: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賓,中心好之。鐘鼓既設,一朝酬之。
無獨有偶,同弓鄉就有個彤弓山村。村人以徐姓為主,宗譜記載是徐偃王後裔。據傳,西周時期,徐國國君徐誕在開掘運河時,挖出了一副“朱弓赤矢”,即“彤弓”,天下人都認為這是祥瑞之兆,東方諸侯各國遂推舉徐誕為偃王。宋代末年,徐姓的一支由龍游縣靈山遷居常山,其始遷祖徐國鎮任掌兵副千戶之職,為紀念先祖“天賜彤弓”的傳奇事迹,他專門建造了一座議事大廳,命名為“彤弓山舍”,彤弓山由此得名。

歷史沿革


據傳,當年徐國鎮遷入常山後,幾經勘察,最終移居此地。清代詹紹治有詩《贈彤弓徐氏舊居》贊曰:
百靈高聳天尺五,下有偃王之祠宇;迂迴岡阜效其靈,猶作彤弓歷終古。一條水玉急如弦,四望翠屏整若堵;山村白屋是誰家,偃王賢裔啟茲土。詩書禮樂貽孫謀,科甲人文繩祖武。宛然天上半月形,凹處藏來三萬戶;又若江南一小京,左蟠龍蛇右踞虎。
據《徐氏宗譜》(1838年版)記載,彤弓山徐氏共有官宦15人,秀才鄉紳以上51人,族人或仕官,或行善,或傳家,各有所長。其中最有名就是徐海、徐金陵。徐海是彤弓山的首位進士,他為政清嚴,不畏權貴,曾經面對魏國公徐俌(徐達五世孫)不卑不亢,依法將其強佔的民田退還於民,深受百姓愛戴,累官至四川布政司參議。徐金陵是徐海的堂弟,做事心思縝密,能力超群,在仕途中屢屢臨危受命,從容處置了多項“燙手山芋”般的繁雜政事,皇上對之獎賞有加,累官至湖廣布政司參政。

故事傳說


厚重的歷史賦予了彤弓山諸多動人的傳說。傳說彤弓山後生徐金陵到後園詹家探親,對娘舅家的一支毛筆愛不釋手。後來徐金陵憑著這支筆,一舉連過鄉試、會試、殿試三關,金榜題名。有人說,這支筆原本是嚴嵩為報詹家太公之恩,送給詹氏兒孫的,筆桿內含有“試題”機密;也有人說,該筆的確是嚴嵩所贈,但它的妙處不在於含有“試題”,而是它原本就是一支神筆,因而徐金陵才會在考場中妙筆生花。這支筆留下了“蔭外甥不蔭娘舅”、“娘舅送支筆,外甥進三甲”的民間俗言。
還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彤弓山徐釣,年過四十未有子嗣,訪遍名醫、拜遍靈廟,妻子的肚子卻一直沒有動靜。無奈之下,徐釣認為“神道難信,陰隲有徵”,等於是認命了,乾脆把錢財用來做善事,以積陰德。當時彤弓山有條河叫烏泥坑,涉水過河者經常患疾病,人們過往極不方便,於是徐釣獨自出資,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橋,惠澤族人。橋修成后,徐釣連得兩子,當地人十分驚奇,便稱此橋為“夢熊橋”(古人以夢中見熊為生男的徵兆)。遠近凡有不育者,皆前往橋頭虔誠祭拜,以求懷孕生子,據說頗為靈驗。彤弓山傳說眾多,但無論是神筆的傳說,還是夢熊橋、黑面將軍的傳說等,無一例外都借古諷今,寓意其中,寄託著人們對成功和幸福的嚮往。

自然景色


同弓鄉
同弓鄉
走進彤弓山,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鬱鬱蔥蔥的古樹林了。有樟樹、楓樹、苦櫧樹椿樹、槐樹、松樹……達數十種之多,古則五六百年,數人難以合抱;小則細如拇指,村民新近栽種。這無疑得益於彤弓山人“惜樹如命,護樹有責”的淳樸民風。對於他們來說,這大片大片的古樹林,既是美景,更是風水,是彤弓山家族興旺發達的綠色之源。村中《徐氏宗譜·卷首·族規》專門記載:
喬木,或蔭護龍脈,或妝點景色,甚為關要。凡住後山周圍巨木,乃祖宗蓄籙。數百餘年曆代保守至今,嗣後不論合山己山,一概不許砍伐私拚,違者即以敗族論,族長鳴鼓攻之,削其名於譜,且鳴官究治,賢子孫宜慎之。
宗譜記載:凡有私自砍伐古樹的,一是以“敗族罪”論處,由族長親自敲鑼打鼓,公告將其踢出族譜序列;二是扭送官府治罪。彤弓《徐氏宗譜》始修於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可見這條族規施行已然有480年了。正是徐氏祖宗的遠見卓識,才使得彤弓山古樹林雖歷經時代變遷,仍然古木參天、綠蔭遍村,成為全縣為數不多的幾個古樹林之一。

發展狀況


同弓鄉
同弓鄉
近年來,該鄉依託本地資源,始終注重生態建設,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生態農業發展初具規模,建有規模生態養殖場4個,總面積3300畝,已培育了六大基地,即:有機胡柚、精品西瓜、綠化草坪、水產養殖、蔬菜、花卉基地,重點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綠色農產品,示範面積2560畝。其中太公山生態養殖場被評為省級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旅遊呈現良好勢頭,太公山休閑度假村和大霧山休閑度假山莊分別在洽談和建設中,同弓鄉的基礎設施完善,建成現代標準農田9000畝,村村通水泥路和有線電視,交通便利,320和205國道在集鎮相交構成“十”字形交通樞鈕,杭金衢高速公路貫穿全境,集鎮建設勢頭良好,已形成“一縱二橫”的格局,集市貿易十分活躍,每逢四、九墟日,交易人數達6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