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草鷸
鴴形目鷸科動物
白腰草鷸(學名:Tringa ochropus)為小型涉禽,體長20-24厘米,是一種黑白兩色的內陸水邊鳥類。夏季上體黑褐色具白色斑點。腰和尾白色,尾具黑色橫斑。下體白色,胸具黑褐色縱紋。白色眉紋僅限於眼先,與白色眼周相連,在暗色的頭上極為醒目。冬季顏色較灰,胸部縱紋不明顯,為淡褐色。飛翔時翅上翅下均為黑色,腰和腹白色,容易辨認。主要棲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澤和水塘附近,海拔高度可達3000米左右。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活動在水邊淺水處、礫石河岸、泥地、沙灘、水田和沼澤地上。以蠕蟲、蝦、蜘蛛、小蚌、田螺、昆蟲、昆蟲幼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小魚和稻穀。分佈於歐洲、中亞、阿爾泰、外貝加爾湖、中國、蒙古、俄羅斯、地中海、非洲、波斯灣、伊朗、日本和菲律賓。
白腰草鷸
大小量度:體重♂60-104g,♀60-107g;體長♂200-255mm,♀217-264mm;嘴峰♂32-37mm,♀31-38mm;翅♂131-147mm,♀133-151mm;尾♂50-63mm,♀54-67mm;跗蹠♂30-38mm,♀30-42mm。(註:♂雄性;♀雌性)
繁殖季節主要棲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澤和水塘附近,海拔高度可達3000m左右。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沿海、河口、湖泊、河流、水塘、農田與沼澤地帶。
在中國東北為夏候鳥,其他地區為旅鳥和冬候鳥。春季於4月初遷到東北繁殖地,秋季於9月中旬至9月末遷離繁殖地往南遷徙。
白腰草鷸
主要以蠕蟲、蝦、蜘蛛、小蚌、田螺、昆蟲、昆蟲幼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小魚和稻穀。
白腰草鷸分布圖
旅鳥:澳大利亞、波札那、赤道幾內亞、法羅群島、直布羅陀、冰島、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北馬里亞納群島、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 - 達庫尼亞群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席爾、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美國(夏威夷)、西撒哈拉。
產地不確定:帛琉。
中國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和新疆西部,越冬於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和長江流域以南的廣大地區以及海南島、香港和台灣,遷經河北、寧夏、青海、甘肅等省。
繁殖期5-7月。剛到繁殖地時多活動在林外開闊的湖邊、河岸和沼澤濕地上,以後逐漸進入森林繁殖。通常營巢於森林中的河流、湖泊岸邊或林間沼澤地帶,也在林緣河邊沼澤地及河邊小島上的草叢中或疏林中營巢。巢多置於草叢中地上或樹下樹根間,也有報告營巢於樹上。一般不築巢,而是利用鶇、鴿等鳥類廢棄的舊巢。每窩產卵3-4枚,卵為梨形,桂紅色、污白色、灰色或灰綠色,其上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4-42mm×25-30mm。雌雄輪流孵卵,孵卵期間親鳥甚為護巢,若有入侵巢區者,親鳥則在空中來回飛翔或站於附近樹上鳴叫不已,直至入侵者離去。孵化期20-23天。
單一物種,無亞種。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