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樅陽中學

安徽省樅陽中學

安徽省樅陽中學(Zongyang Middle School of Anhui)是安徽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

安徽省樅陽中學創立於1946年,初名為私立四毅初級中學。1951年,更名為“湖東縣樅陽初級中學”。1953年,改校名為“安徽省樅陽初級中學”。1953年,更名為“安徽省樅陽中學”。

據2016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新校區佔地面積396畝,建築總面積8萬平方米,開設54個教學班,共有正式教職工227人、在校學生3200餘人。

歷史沿革


建校初期

1946年,安徽省樅陽中學的前身——桐城縣私立四毅初級中學創辦。
安徽省樅陽中學
安徽省樅陽中學
1949年秋,根據桐廬縣人民政府決定,私立四毅初級中學與私立高甸初級中學合併,校名為桐廬縣私立樅陽初級中學。
1951年9月,湖東縣人民政府接辦私立樅陽初級中學,改私立為公立,更名為“湖東縣樅陽初級中學”。
1953年,改校名為“安徽省樅陽初級中學”。
1954-1955年,為擴大辦學規模,籌款約30萬元,選新址何家窪興建校舍,1955年遷入新校舍辦學。
1958年秋,學校增設高中部,改名為“安徽省樅陽中學”。至此,成為樅陽縣的一所完全中學。
1966年6月-1969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樅中許多師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校產、儀器、圖書、檔案損失殆盡,初中部1966-1968年連續三年停招,高中部1966-1969年連續四年停招。
1969年-1970年11月,初中部和高中部先後恢復招生。

開拓發展

1978年4月,中共樅陽縣委確定樅中為縣重點中學。
1983年,學校具有400米跑道的標準操場建成,並成功地承辦了安慶地區田徑傳統項目運動會。
樅陽中學校區
樅陽中學校區
1986年,安徽省體委確定樅陽中學——安徽省體育運動傳統項目學校。
1989年,學校實行高、初中分離,初中部全部併到樅陽二中,至此,樅中成為樅陽縣一所高級中學。
1990年10月,“首屆安慶市數學教學研討會”在樅陽中學舉行。
1996年,“安慶市首屆教壇新星”數學科評審會在學校舉行;同年,獲安徽省全民健身運動先進單位。
1998年,樅陽中學正式參加“皖中地區重點中學聯誼會”。
2000年12月,通過市專家組評估驗收被批准為安慶市示範高中。
2006年3月,通過“省級示範高中”評估驗收。
2009年7月,縣委縣政府決定對樅陽中學實施整體搬遷。
2011年9月,學校整體搬遷入新校區。
2014年2月,學校實施分層走班教學。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據2016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位於樅陽縣城銀塘東路北側的樅陽中學新校區佔地面積396畝,建築總面積8萬平方米,總投資達2億元,可容納120個教學班、6000名學生。學校開設5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200餘人。

教學設施

據2016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校區分為入口區、行政辦公區、教學區、生活區、中心觀湖區、運動區、教師居住區七個功能區。教學區由1幢藝術樓和6幢教學樓組成,教學樓每2幢樓連為一體,作為獨立單元;運動區建有一個400米標準跑道的田徑場;生活區由6幢宿舍樓和4間食堂組成;兩幢食堂建築總面積16000多平方米,內設學生餐廳3個,教師餐廳、師生浴室、開水房、超市各1個,可同時容納6000名學生用餐;一幢4層的藝術樓,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內有15間教室,可同時供800名學生學習;建有14000多平米的科教樓地上5層,內設各類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共70間,5樓為圖書館、圖書閱覽室,地下建有2000多平米的人防工程;行政樓一樓的報告廳可容納500人;投資一千多萬元的體育場包含有一個標準田徑場(鋪設塑膠跑道、草坪足球場、蓋有風雨看台)、12個籃球場、8個排球場、2個網球場。校園內各類建築均按抗震七度、防火二級標準設防,各類硬體配置均按照安徽省示範高中I類標準進行配套。

師資力量

據2016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共有正式教職工227人。其中全國優秀教師1名、省特級教師3人、省級教壇新星2人、省優秀教師1人、市級教壇新星5人、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安慶市名師2人,縣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師德標兵等22人。95%的教師具有中、高級職稱,7位教師具有碩士學歷,100%的教師具有本科學歷。
全國優秀教師:何念
省特級教師:丁文楚、吳昭和、董寶平
省級教壇新星:吳昭和、徐毅克
省優秀教師:徐國發
市級教壇新星:吳長青、吳華龍、陳浩、章玲、方海根

學生成績


• 高考成績
2012年高考,學校共有986名學生(含99名二次擴招生)參加考試,本科一次達線710人。其中一本213人(含少年班2人);二本308人;三本189人。600分以上33人。
校園運動會
校園運動會
2013年高考,學校共有1016人參加高考,本科一次性達線890人,本科達線率為88%。其中二本以上721人,一本以上331人,600分以上9人。理科第一名633分,文科第一名619分。理科787人參加考試,本科達線678人,達線率為86%,其中604班56人參加考試,本科達線53人,達線率95%;文科229人參加考試,本科達線210人,達線率91%。618班58人參加考試,本科達線56人,達線率97%,一本以上33人,600分以上2人。
2014年高考,該校本科一次性達線847人,其中一本248人,二本以上622人,600分以上10人。
2015年高考,該校本科一次性達線741人,其中理科597人,文科144人。理科最高分682分,文科一位同學以656分的成績獲全縣文科應屆第1名。
2016年高考,學校應屆畢業生參考人數1061人,600分以上18人;本科一次性達線793人,其中理科646人、文科147人;達一本線321人,達線率30.3%;達二本線623人,達線率58.7%;達三本線793人,達線率74.7%;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人。
• 學科競賽
1988年,在全國數學聯賽中,1名學生獲二等獎。1993年,在全國數學聯賽中,1名學生獲二等獎。1999年,各有1名學生獲全國中學化學競賽一等獎、全國數學聯賽二等獎。
截至2008年10月,學校學生在生物化學競賽中,有20餘名學生分獲省級學科一、二、三等獎。截至2015年11月,學校學生在董寶平老師的指導下,有100多人次獲得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省獎和市獎。
在2015年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安徽賽區)中,學校學生獲得三等獎2人。在2016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安徽賽區)中,學校學生獲得安徽賽區二等獎、三等獎各1人,獲得省三等獎1人,獲得市一等獎8人、市二等獎10人、市三等獎17人。
• 其他競技
1979年,在安徽省四運會上,學校學生代表安慶地區隊破4×400米接力賽省記錄。1982年,在安徽省傳統項目運動會上,學校1名學生獲男子成年組800米、1500米第一名;1名學生獲女子成年組鉛球鐵餅第一名。1991年12月,1名學生獲全國少年寫作競賽二等獎。1998年,1名學生獲省青少年愛國讀書競賽特等獎,1名學生獲全國中學生讀書演講競賽特等獎。
2011年,學校學生在安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二等獎3項、三等獎6項。 2013年、2016年,學校學生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各獲得三等獎1項。 2015年10月,學校學生在樅陽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第四次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
截至2015年11月,學校學生在董寶平老師指導下,有5人發表了自己的小論文,有38個科技創新項目100多人次獲得省市科技創新競賽獎,有1人獲得國家專利。

教師成績

1995年,學校徐毅克老師獲安徽省首屆數學課堂教學評比大賽二等獎。
據學校官網的不完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10月,學校語文組教師獲得市一等獎2項、市二等獎3項、市三等獎1項;生化教研組共7人獲得市級優質課評比一、二等獎,完成省市級課題3個,在各類報刊發表文章200餘篇;數學教研組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
截至2012年7月,學校共有6人分別受到國家級、省級表彰。2007年至2012年7月,樅陽中學教師共發表、獲獎各類論文76篇。截至2012年8月,學校老師董寶平老師在《化學教育》、《化學教學》等期刊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98篇,並有30多篇論文獲獎,出版教育科研專著《高中化學思維盲點點擊》等3部,完成教育科研課題3項,其中1項獲首屆中國教育學會獎三等獎,1項獲安慶市教育局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獎,1項被IUPAC第17屆國際化學教育大會收錄。
2013年,學校教師在樅陽縣第二屆中學數學青年教師解題競賽中,3人獲得高中組一等獎、2人獲得高中組二等獎、1人獲得高中組三等獎。2014年,學校教師在安慶市中學數學青年教師解題競賽中,2人獲得高中組三等獎。2015年9月,學校教師在安慶市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中獲得三等獎1項。

所獲榮譽

1996年,獲安徽省全民健身運動先進單位。
1999年,獲安徽省青少年愛國讀書活動特等獎。
2001年1月,獲安徽省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1年5月,獲安慶市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和先進教工之家稱號。
2001年11月,獲安慶市“三五”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
2002年3月,獲安慶市“花園式單位”。
2002年5月,榮獲安慶市校務公開先進集體。
2003年4月,獲樅陽縣2002年度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學校共獲得教育部表彰1次,被授予“教育科研示範校”稱號;獲得省級以上表彰5次;市級表彰6次,其中被安慶市總工會授予“先進單位”、被安慶市教育局授予“高中教學特色貢獻獎”等;縣級表彰11次,其中有中小學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全縣高中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培養優秀人才獎”等。
2016年6月,學校黨總支獲銅陵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校徽
安徽省樅陽中學
安徽省樅陽中學
學校校徽為圓形,上下為英文和漢字全稱。校徽上半部分以綠色為主色調,下半部分以藍色為主色調。數字1946代表樅陽中學創辦時間。
校徽中間白色的部分代表長江,寓意學校位於沿江地區。上將上一輪朝日,長江中一片求學的帆船逆水行舟,寓意求學路上不進則退,要勇於拼搏。
• 校歌
《美麗樅中,人才搖籃》
蓮湖畔長江濱我們成長,校園裡綠蔭中書聲浪浪。
肩負起父輩殷切期望,求真知求創新蔚成風尚。
愛祖國愛家鄉奮發圖強,聽懂了時代熱切呼喊,我們奉獻青春年華。
美麗樅中,人才搖籃,我們將成為祖國棟樑。

文化精神

• 校訓
樅陽中學
樅陽中學
學校以“弘毅”為校訓。
弘毅即樹立遠大的志向,並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去堅守。語出《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大也,謂之抱負遠大;毅,韌也,謂之意志堅強。想要有所作為,二者缺一不可,即朱熹所謂“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
學校以“弘毅”為訓,意在激勵師生立鴻鵠之志,以百折不撓的堅韌毅力,踏實每一步,超越每一天,豐厚知識,完善品格。
• 校風
博採成趣、日新成習
博採即廣泛涉獵,博採眾長。語出自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欲求士之賢愚,在於精覽博採而已。”日新,即日日更新,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收穫。語出《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
• 教風
存養省察、教學相長
存養省察為朱熹的教育觀點,朱熹認為人都有氣質之偏和物慾之弊,需要以存養來發揚人的善性,所謂“聖賢千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存養要求教師去除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省察要求教師有高度的自覺性。
教學相長語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學校倡導教師在育人的同時也獲得自身的提高。
• 學風
詩書潤智、藝采揚長
校園一角
校園一角
學校堅持以生為本,秉承“對學生一生幸福負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承傳統文化之神韻、崇文重教之民風,構建文化校園,培養學生的學習樂趣,讓學生浸書香,潤智慧。
學校重視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能力發展、健康成長和個性化發展,學校開展了多樣的藝體活動,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個性,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樂,學有所長,為未來的成功奠基。
• 學校精神
尚和樂、競一流
“和樂”即和睦快樂,語出《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和”是中國哲學中的最高境界,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應該思維上互補,智慧上交融,工作上的合作,讓師生在工作和學習感受到生命的快樂和幸福。
學校倡導團結拼搏的精神,激勵師生力爭上遊,不斷超越。《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奮進文化
“奮進文化”,首先是它的核心價值指向,即奮鬥為了誰,向哪奮進。
“礪”是樅中校園文化的核心,礪者,磨刀石也。后引申為鑽研、磨練之意,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礪”是對吾鄉樅陽堅忍不拔、弘毅自強民俗民風的彰顯,樅陽素有“詩人之窟,文章之府,氣節之鄉”之美譽,鄉人倡學振教之風歷來盛行,士民皆以礪志向學為追求。“礪”是對吾校樅中如劍磨礪、若梅苦寒的辦學歷程的概括,學校從初期的私立四毅初級中學,到省級示範高中,其間雖歷經磨礪,然育人之志一直未變。
對於教師而言,“礪”是一個勤勉力行,做到最好的臻善過程,是一種見賢思齊,摒棄躁動浮華的道德指引。“礪”丈量著教師生命的韌性,展示著堅持的力量。對於學子而言,“礪”是一條成人成材的有效途徑,是一種點滴之間成就優良品性的成長期待。“礪”成就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指引著成功的道路。
這種“奮進文化”與學生的終身發展、一生幸福關聯在一起,就有了方向感、願景感。這樣的價值定位把“奮進文化”推到了文化價值的高度,成為凝聚全校教職工的旗幟,成為了不斷向前的動力源泉。
• 《樅陽中學賦》
孔璋敬撰
樅陽古邑,建自皇漢。人文淵藪,史志典藏。漢武巡江,雄磯彎弓射蛟;陶令宰守,築亭惜陰運甓。以智博物,哲思地老天荒;休那精史,詩題枯藤樹倒。望溪義法,經緯道統程朱;田間詩易,論著合詁屈宋。海峰雄才,文章直承八家;惜抱訓纂,修集功成四庫。勉成國器,汝綸扶桑考察;收藏珍籍,蕭穆域外遐求。澹然狂生,安大講授通史;芝英俠女,鞠隱捐資創建。徵聘名師,李德膏創安徽公學;結交東渡,史益吾組西巢鴨派。
抗日勝利,邑學丕興。椎輪大輅,踵事增華。殘棟頹垣,張燕卿創四毅於陶公祠宇;高樓矮舍,何養性選樅中於蓮湖涯岸。堯天舜日,教育揭開新頁,春華秋實,文化新煥風光。六十餘載,荏苒時間。莘莘學子;汲汲智泉。理數奧賽,演題獨領風騷;柔道競賽,越洋強奪冠軍。國防科技,研發彈藥智能;文章鍛冶,綻放苑囿桃李。才人比肩,俊士踵立。濟濟多士,更僕難數。
盛世和諧,需才孔急。校區逼窄,教學擁擠。依託歷史文化背景,仰承國家經濟雄資。領導決策,高瞻遠矚。厥惟建設新區,度宏規而大起。
於是芒鞋筇杖,專家考察;壺漿簞食,士庶嚮導。登幕旗之絕頂,攬揚子之洪流。指點九華聖境,眺望宜城古塔。東指青山石屋,西鄰白鶴飛巒。蓮花湖面,荷花綻艷;羹膾賽上,游魚唼喋。天光雲影,方塘鏡開;落霞孤鶩,碧宇齊飛。
爾乃夏家嶺頭,重重疊疊翠竹;通衢道畔,逶逶迤迤平原。天造地設,千畝校園。橫空出世,紫牆乃襁褓天驕;藝術佳構,瓊樓凝美妙樂章。山與湖其相繞,林與校其相連。極審美以怡性,探新知於芸編。入高聳之院門,步經緯之林蔭。環校觀覽,巡禮新境。長廊廣廡,溢彩流光。晴嵐凝紫,香霧迷津。點水蜻蜒款款,穿花蛺蝶深深。清溪瀉玉,石磴接雲。彩徹區明,落英灑徑;凈雅住舍,綠蔭映窗。柳堤虹橋,花林濕重。有地皆綠,無時不春。
洗墨池澄泉噴瀉,實驗樓紫幕靜恬。圖書館樓,典籍之府。繞舍萬樹泫綠,捲簾千山飛雨。教學大樓,層台疊榭。傳道授業,教學相長。厚德載物,下學上達。匯通古今學術,融貫中外文明。精研物質玄序,搜求微機信息。長晝書聲琅琅,喬木鳥鳴嚶嚶。夜幕降臨,讀書之燈萬點;天宇澄碧,繁星閃耀爭輝。
佳節盛會,師生咸集。青歌遏雲,娥聲繞樑。高潮迭起,滿座沉醉。陶冶身心,弛張有紀。書畫長廊,抒發美感。顏肥柳瘦,韓牛戴馬,馳騁想像,妙合自然。
邃密群科,攀世界之高峰;發奮讀書,為中華之崛起。教學理念,增強素質。全面發展,德智體其並重;考核學業,文理美其並優。國器搖籃,杏壇振鐸。群策群力,建設一流名校;樹木樹人,培育曠代英才。著賦敲句,聊作史跡素描;新校落成,更創美好未來。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校長周雪松
副校長鮑官華
徐毅克
舒曉春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姓名任期
第一任張燕卿1946年秋至1949年9月
第二任吳慶麟1949年10月至1950年10月
第三任章建中1950年10月至1952年2月
第四任劉一民1952年3月至1956年6月
第五任李振恆1956年6月至1957年6月
第六任周樂韶1957年7月至1960年7月
第七任王之一1960年8月至1965年1月
第八任趙志敏1965年2月至1972年7月
第九任張裕民1972年8月至1981年7月
第十任胡雄德1981年8月至1984年9月
第十一任孟繼光1984年9月至1997年7月
第十二任張啟中1997年8月至2002年8月
第十三任韓澤平2002年8月至2006年8月
第十四任周雪松2006年8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