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感測器與自動檢測技術的結果 展開
感測器與自動檢測技術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教材
《感測器與自動檢測技術》共八章,其主要內容包括檢測系統的特徵與性能指標、檢測系統的誤差合成,常用感測器的工作原理,常用非電參數的檢測方法,微弱信號檢測原理,檢測系統抗干擾技術,計算機檢測技術,網路監控系統等。
第1章 檢測系統的特徵與性能指標
1.1 檢測系統的組成
1.2 檢測系統的靜態特性與性能指標
1.3 檢測系統的動態特性與性能指標
第2章 檢測系統的誤差合
2.1 測量誤差的基本概念
2.2 隨機誤差及其處理
2.3 系統誤差的處理
2.4 測量粗大誤差的存在判定準則
2.5 測量系統的誤差計算方法
2.6 測量系統最佳測量方案的確定
第3章 常用感測器的工作原
3.1 感測器的基本概念
3.2 電阻式感測器
3.3 電容式感測器
3.4 電感式感測器
3.5 電渦流式感測器
3.6 壓電式感測器
3.7 磁電式感測器
3.8 熱電式感測器
3.9 光電式感測器
3.10 霍爾式感測器
3.11 光纖感測器
3.12 超聲波感測
3.13 微波感測器
3.14 智能式感測器
第4章 常見非電參數的檢測方法
4.1 力、壓力和轉矩的測量
4.2 位移、物位和厚度的測量
4.3 速度、加速度與振動的測量
4.4 轉速的測量
4.5 雜訊測量
4.6 溫度的測量
4.7 流量的測量
4.8 成分量的測量
第5章 微弱信號檢測原理
5.1 微弱信號檢測的基本概念
5.2 頻域的窄帶化檢測原理
5.3 時頻的取樣平均檢測原理——取樣積分器
5.4 微弱信號檢測儀器——低雜訊放大器
第6章 檢測系統抗干擾技術
6.1 干擾的分類
6.2 干擾的引入
6.3 干擾的抑制方法
第7章 計算機檢測技術
7.1 計算機檢測系統概述
7.2 輸入通道與計算機介面技術
7.3 數字/模擬轉換及計算機介面技術
7.4 計算機檢測系統的設計
7.5 計算機檢測技術應用實例
7.6 虛擬儀器
第8章 網路監控系統
8.1 系統總體分析和規劃
8.2 網路監控系統關鍵技術實現
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需要,滿足我國高校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重大轉移階段中社會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各類要求,探索和建立我國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教研中心”)在承擔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全國100餘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進行其子項目課題——“21世紀中國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的研究與探索,在高等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標誌性成果,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和配合下,推出了一批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的立體化教材,冠以“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研究成果”。
2002年11月,教研中心在南京工程學院組織召開了“21世紀中國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課題立項研討會。會議確定由教研中心組織國家級課題立項,為參加立項研究的高等院校搭建高起點的研究平台,整體設計立項研究計劃,明確目標。課題立項採用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立項的方式,分期分批啟動立項研究計劃。為了確保課題立項目標的實現,組建了“21世紀中國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課題領導小組(亦為高校應用型人才立體化教材建設領導小組)。會後,教研中心組織了首批課題立項申報,有63所高校申報了近450項課題。2003年1月,在黑龍江工程學院進行了項目評審,經過課題領導小組嚴格的把關,確定了首批9項子課題的牽頭學校、主持學校和參加學校。2003年3月至4月,各子課題相繼召開了工作會議,交流了各校教學改革的情況和面臨的具體問題,確定了項目分工,並全面開始研究工作。計劃先集中力量,用兩年時間形成一批有關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等理論研究成果報告和在研究報告基礎上同步組織建設的反映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立體化系列教材。
與過去立項研究不同的是,“2l世紀中國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課題研究在審視、選擇、消化與吸收多年來已有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成果基礎上,緊密結合經濟全球化時代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的實際需要,努力實踐,大膽創新,採取邊研究、邊探索、邊實踐的方式,推進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突出重點目標,並不斷取得標誌性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