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蘑菇栽培
雙孢蘑菇栽培
雙孢蘑菇通稱洋菇,或簡稱蘑菇。它屬於傘菌目,傘菌科,蘑菇屬。世界上種植蘑菇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中國、法國、荷蘭和英國雙孢蘑菇色質白嫩,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喜愛的菌類之一。其栽培原料豐富,技術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栽培雙孢蘑菇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蘑菇是典型的傘狀菌,其子實體傘形,由肉質的菌蓋、菌褶、菌環、菌柄及根狀菌索組成。整個子實體的表面呈潔白、光滑,菌褶著生在菌蓋的反面,呈片狀,初期呈淡粉紅色,成熟時呈深咖啡色,在每片菌褶的兩個側著生許多擔子及擔孢子。
雙孢蘑菇
雙孢蘑菇的生活史是無鎖狀聯合的次級同宗結合菌類的代表。子實層內原擔孢子細胞兩核合併-----核配------合子------合子分裂------形成4個核-------初生菌絲------質配------次生菌絲-------組織化-------三生菌絲-------子實體。
(1)子實體的分化與發育
菌絲從初生菌絲、次生菌絲及三生菌絲到菌絲生理成熟后,形成子實體。子實體是由雙核菌絲所形成的。
4、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營養
蘑菇是一種腐生菌,對氮源而言,硝態氮不能利用,。菌絲生長最適的C/N=17:1,子實體發育最適C/N=14:1。根據這一要求,原材料的C/N以33:1為宜。蘑菇需要的主要礦質元素有鈣、磷、鉀、硫等,N:P:K的比例以4:1.2:3較理想。
(2)溫度
溫度是蘑菇生長發育的重要因子,
A、孢子散發的溫度:18-20 ℃,溫度超過27℃,即使子實體相當成熟,也不能散發孢子。
B、孢子芽發溫度:24℃左右,過高過低都會延遲孢子萌芽時間。
C、菌絲生長的溫度:溫度範圍為5-33℃,最適菌絲生長溫度為24-25℃。
子實體生育的溫度:在4-20℃下可生長,但以14-16℃最適宜。高於19℃子實體生長迅速,易開傘,品質差;低於12℃生長慢,菇大,品質好,但產量低;溫度長期超過22℃,則菌蕾與幼菇會死亡。
(3)水分
培養料的含水量保持65%左右,空氣的相對濕度70%左右,當菌絲進入生殖生長階段,空氣的相對濕度要增加到85-90%。一些品種水分不足會導致子實體鱗片增多或出現菇柄空心現象。
(4)空氣
蘑菇是好氣性菌,最適蘑菇菌絲生長的CO2濃度在0.1-0.5%之間
(5)酸鹼度
蘑菇菌絲在pH6.0-8.0之間都可生長,最適pH為6.8-7.5
(6)光線
蘑菇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過程,均不需要光線,黑暗的環境下形成子實體潔白,品質高
最好是坐北朝南
菇房和菇床要垂直排列,即東西走向的菇房,床架南北排列。
菇色澤白,菇形圓整胖頂,柄短而粗,不易開傘,而且抗性要強。
(1)培養料的種類
① 秸稈② 畜禽糞肥
(2)培養料在發酵前含氮量的計算方法
總氮量=原料含氮量×總乾重
一般認為,前發酵后培養料含氮量最低要達到1.6%,最高含氮量不超過1.85%
(3)培養料的配方
① 豬、牛、羊糞(乾重)57%,麥秸或稻草40%,石膏粉、石灰、過磷酸鈣各1%。
③ 豬、牛、羊糞(乾重)3000kg,麥秸或稻草2000kg,石膏粉、石灰、過磷酸鈣各75kg,餅肥250kg。
④ 稻草6400kg,木屑2000kg,牛糞4800kg,尿素120kg,碳酸氫銨120kg,過磷酸鈣120kg,石膏粉200kg、碳酸鈣120kg,石灰360kg。(可供400m2)
⑤ 稻草4750kg,干牛糞540kg,碳酸氫銨189kg,過磷酸鈣142kg,石膏粉135kg、石灰135kg。(可供400m2)
(4)培養料的堆制方法
① 培養料的常規發酵技術
A、堆料期:在種植前25~30天進行。南方地區可在9月中旬前後進行。
C、覆蓋材料:稻草或薄膜等。
D、翻堆: 7天左右進行第一次翻堆,加入石膏、石灰、餅肥等,人糞尿也按比例加入一半。第二次翻堆時加入另一半人糞尿,同時加入複合肥。
翻堆時水分的調節,採用“一濕二潤三看”的原則,料濕度的控制在65%左右為宜,pH7.5-8.0。② 培養料的后發酵技術
將前期發酵的培養料移入菇房進行一次短時間的高溫發酵。其發酵方法:將料堆在床架上層成堆狀,關閉門窗和所有通風口,通過蒸汽和爐火使溫度快速上升到60℃以上保持5~6小時,溫度降到25℃左右,維持4天後,將培養料翻格(即打開門窗進行大通風一次),把培養料中有毒的氣體排除,然後攤開培養料即可播種。
優質培養料的標準:料呈紅棕色,有韌性,無糞臭味。
(5)培養料的厚度與用量
培養料的厚度與產量關係密切。料厚營養充足,產量高,質量好;料薄,雖然早采菇,但蘑菇產量低,質量差,易出小菇,皮薄,易開傘,不適於制罐頭。
(1)播種前檢查
要選用菌齡在60天左右,無病蟲害污染且生活力強的菌種。培養料濕度要求在65%左右,料的pH值在7.5-8.0.。此外很重要的一點,要求料中無氨氣。
(2)播種時期
各地必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掌握在氣溫25℃左右,料溫28℃以下時,選擇適當的播種期。華南地區可有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
(3)播種方法與播種量
① 穴播法② 條播法③ 撒播法④ 混播法⑤ 播種量
(1)關門發菌法
播種后3天菌種塊的菌絲已搭上料層,到第7天菇床的菌絲基本封面時,菇房的通風可以逐漸加大,以排除菇房內的不良氣體和增加新鮮空氣,中午關閉門窗,加強保濕。
(2)開門發菌法
播種后開窗,讓室外濕潤的新鮮空氣進入菇房,以增加菇房內料面的濕度及空氣中的氧含量,有利於發菌,同時也有利於菌絲向床底伸展。
(3)及時消滅病蟲害
在料層發酵期間,常發生黴菌、鬼傘等雜菌及蟎類、菌蛆及彈尾蟲等害蟲,及時檢查,力爭在覆土前消滅病蟲害。
(1)覆土的作用
1覆土能改變培養料中CO2的濃度,使蘑菇的菌絲從營養生長轉入到生殖生長期,形成子實體,並保持培養料的水分不散失,有利於子實體的發育肥大;其次,覆土層中含有許多有益的微生物能促進子實體的形成;第三,覆土層對子實體有支撐作用,能調節培養料的溫、濕度的急劇變化,保護料層中菌絲的生長發育,並有機械刺激作用,能促進子實體形成。
(2)覆土的選擇
覆土的性質影響到出菇的遲早與產量的高低。要選毛細孔多,有機質含量高,團粒結構好,持水量大,且含有一定營養成分的土壤作覆土材料,以利於於蘑菇菌絲穿透泥層生長。覆土pH為7.5~8.0。
(3)覆土的厚度
用泥碳土作覆土,以6cm厚產量高,而3cm厚產量低
(4)覆土時期和方法
一般是播種后20天左右
(5)覆土層的噴水
覆土后應進行覆土層的噴水,
(1)溫度的管理
從覆土至出菇約20天左右,溫度應控制在30℃以內,菌絲生長最適合溫度22-24℃,子實體發育階段,溫度應下降到24℃,最適合溫度為14-16℃。
(2)水分管理
一般料中含水量保持60~65%。空氣濕度,菌絲體生長階段控制在70~80%,子實體形成階段為90~95%左右。
(3)菇房的通氣
菌絲、子實體及培養料在蘑菇生長過程中產生CO2及有毒氣體,應及時通風排氣,引進新鮮空氣。當CO2超過0.5%,子實體形成受阻。
(4)挑根補土
及時挑除遺留在床面上的老根和老菇,並重新補平。
(5)追肥
在第二批菇采完之後,等小菇蕾長到黃豆大小時進行追肥
(1)常見病害及防治
雙孢蘑菇常見病害有褐斑病、褐腐病、軟腐病、菇腳粗糙病、猝倒病等,其防治方法是料要進行二次發酵,覆土要嚴格消毒,加強通風,發現病菇應立即拔除埋掉。
(2)常見蟲害及防治
(3)常見雜菌及防治
常見的雜菌有胡桃肉狀雜菌、綠霉、白色石膏霉、鬼傘等,應予剔除、銷毀,撒上石灰粉,補上新菌種或新料,加強通風,以利於出菇及生長發育。
(4)常見生理性病害及防治
常見生理病害有地雷菇、薄皮菇、死菇、畸形菇等,覆土應適中,加強菇房通風,降低溫度,控制用水,追施肥料,出菇期間嚴禁用藥。
當蘑菇子實體的菇蓋直徑長到1.8-4cm尚未開傘時即可採收。採收前三批菇採用旋轉法,即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菌蓋,輕輕旋轉採下,對於叢生菇應用小刀小心割下,以避免影響周圍菇的生長。採收后,及時用鋒利的小刀削根,刀口與菇根垂直、平整。三批菇后的採收可採用拔菇法,同時帶出一部分老根,採收后削根.
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小拱棚栽培法
,現介紹如下:
大面積栽培雙孢蘑菇時,建棚應選在交通便利,背風向陽,地勢高燥(利於冬季保溫),排灌方便,場地開闊,通風良好的地方,且要遠離雞棚禽舍和垃圾場所,避免引發病蟲害。
小拱棚寬2.5m,長40~60m,中間高1.5m。棚內縱向做成2個畦床,床面寬1m,中間留50cm作走道,下挖40cm深,挖出的土放在床上。兩小拱棚中間留50cm作為走道或排水溝,用直徑2~3cm的竹子或竹片作拱形骨架,間隔1m,中間和兩側分別縱向連接以加固棚架,惡劣天氣嚴重的地區,中間可在走道兩邊各設高1.2m的立柱。拱架上覆厚薄膜,覆膜時應注意採用三塊膜法,兩側底部各先覆1m寬的膜,下部埋入土中20cm,上面30cm和中間3.5m寬的膜呈覆瓦狀壓緊。通風時,可打開底部通風口通風和打開兩塊膜間縫隙通腰風。棚兩端分別用三塊薄膜封口,可分別打開上部、中部、下部薄膜進行通風。棚外兩側站立玉米秸或高粱秸,中間蓋麥秸遮蔭。
小拱棚內氣象因子變化比較快,很容易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所以選擇好栽培季節既能省工、省時,還能高產、穩產。根據周口市氣候狀況:堆料應在7月底~8月底,播種應在8月中旬~9月底,收菇在10~12月。此期氣候比較適合雙孢蘑菇生長發育的要求。同時,為了保證雙孢蘑菇生長後期對溫度的需求,栽培時應選擇低溫品種。
培養料是雙孢蘑菇生長好壞的前提,選擇好的配方,進行科學堆制,提高其轉化率,是雙孢蘑菇高產、穩產的基礎。培養料的配方最好選擇天然的糞草培養料配方:麥草或稻草1000kg,糞(雞糞和豬糞)1000kg,過磷酸鈣20~25kg,石膏粉15~20kg,生石灰20kg,尿素10kg,草木灰20kg。
(1)第1次發酵(前發酵)先將麥秸淋濕或浸泡,使含水量達70%左右,糞肥要曬乾,提前打碎、堆悶2~3天,並噴葯殺蟲。一般將料堆成長方形,寬1.8~2.0m,高1.5~1.8m,頂部為龜背形。先堆一層麥秸,厚20cm,再撒一層糞肥及輔料,以後一層麥秸一層糞肥及輔料,建堆至所需高度。從第3層起,視水分情況,邊堆邊加足水分,一般下層少加,上層多加。最上層用干麥秸或草簾蓋好,遇雨天要蓋上塑料薄膜,雨後揭掉,以利通風。建堆第6天,進行第1次翻堆,再過5天進行第2次翻堆,以後每3~4天翻堆1次,共4~5次。翻堆時一定要把上層、外層和底層的料翻到中間,把堆中間的翻到上層、外層和底層,每次翻堆時還要視料情況補足水分,以保證發酵的質量。
(2)二次發酵(后發酵)為防止棚內存在病菌、蟲卵,引發大量病蟲害,進料前應先對棚內消毒1~2次。首先對棚內噴灑800倍的辛硫磷乳油殺死地下蟲卵,然後按每20m2用0.5kg甲醛溶液薰蒸殺菌。方法是在棚內放煤火,每1kg甲醛加1kg水加熱薰蒸,結束后打開通風口通風,無甲醛氣味即可進料。第1次發酵后,將原料迅速移入棚內一個畦床上(應在一天內完成),利用這個季節的高溫,再加上塑料棚的升溫,使棚內溫度迅速上升到50~55℃,保持此溫度並維持3~5天,進行二次發酵。結束后,進行大通風換氣降溫,待溫度降至28℃以下時,調節pH值及含水量至適宜,即可把原料在畦床上鋪開,料厚20~25cm,待播。
播種,採用麥粒菌種。撒播方法為:每m2用2瓶菌種,把1/3菌種撒在培養料表面,然後用乾淨糞叉輕輕抖動,讓菌種落入培養料中層,再把2/3的菌種撒在表面,把料面整平,適當壓實,接著床面覆蓋報紙或塑料膜。播種后要加強溫濕度管理,促使快速發菌。可通過增加覆蓋物、洒水、通風等措施,把料溫控制在20~26℃,空氣相對濕度60%~80%,pH值控制在7左右(可噴稀石灰水進行調節)。當菌絲吃料1/2時,應將料撬動一下以便通氣,促進菌絲生長。20天後菌絲可基本長滿培養料。
覆土材料按下述配方進行:肥土4m3,加入0.5~1m3煤渣,過磷酸鈣17kg,石膏17kg,發酵麥糠50kg,石灰15kg,加水適量。在覆土前3天把各種材料拌勻,用800倍敵敵畏邊噴灑邊堆放,用塑料薄膜覆蓋24h,然後用石灰預濕,調節pH值為7.5~8。當菌絲長滿料的2/3時及時選晴天覆土,用簸箕盛粗土在2%石灰水中浸泡一下,待土粒表面晾乾后,以3cm厚度鋪蓋於料上。3~4天內用輕噴勤噴的辦法調濕,5~7天後菌絲爬上粗土時覆細土厚1.5cm,2~3天用輕噴勤噴方法調濕,噴水后要及時大通風。保持溫度22~25℃,空氣相對濕度80%~85%。
覆土后15~20天,應控制菌絲生長,促進原基形成。溫度控制在14~18℃,空氣相對濕度保持90%左右,此時應重噴結菇水,每天2~3次,每次每m2噴0.8kg水為宜。夜間連噴2次,噴水后大通風。溫度應控制在15~20℃,3~5天後子實體形成。待子實體長到黃豆大小時,再噴1次保質水。噴保質水採用輕噴勤噴的方法,保持覆土粒能捏扁、不粉碎、不粘手為準。子實體長到2~4cm時即可採收。采后停水1~2天進行清床補土,然後調濕,噴轉潮水。為使子實體生長健壯、高產穩產、增強抗病性,在子實體生長期間要適當追肥,以蘑菇健壯素1號、2號為好。
採用小拱棚栽培雙孢蘑菇,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生產的靈活性,使蘑菇提前上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菇農的經濟效益。據調查:在我市用日光溫室栽培雙孢蘑菇,每m2成本大約為25~30元,產量為15~20kg,效益45~60元;用塑料大棚栽培雙孢蘑菇,每m2成本大約為10~15元,產量為10~15kg,效益為30~45元;用小拱棚栽培雙孢蘑菇,每m2成本大約為6~8元,產量為8~10kg,效益為24~30元。三種比較來看,以小拱棚栽培方法效益轉化率最高。同時小拱棚的氣象因子易於調節、技術簡單、操作方便、省工省時,使雙孢蘑菇生產更具實效性、普遍性。是一項適合於農戶分散生產雙孢蘑菇的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