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4條詞條名為梨園村的結果 展開
- 雲南省楚雄市牟定縣蟠貓鄉梨園村
-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溪河鎮梨園村
- 江西贛州市湖邊鎮下轄村
- 江蘇省邳州市新河鎮下轄村
-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曹家鎮梨園村
- 雲南省昭通永善縣大興鎮梨園村委會
- 北京市大興區北臧村鎮梨園村
- 美麗鄉村
-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梨園村
- 雲南會澤縣迤車鎮下轄村
- 河北省安國市鄭章鎮下轄村
- 廣東東源縣燈塔鎮下轄村
- 安徽省蒙城縣樂土鎮梨園村
- 貴州銅仁市印江縣板溪鎮聯合村
- 山西省高平市南城街街道下轄村
- 雲南省麒麟區三寶鎮下轄村
-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梨園村
- 雲南安寧市縣街鎮下轄村
- 雲南會澤縣樂業鎮下轄村
- 雲南巍山縣南詔鎮下轄村
- 雲南省楚雄祿豐縣恐龍山鎮梨園村
- 雲南省宣威市來賓鎮梨園村
- 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放牛坪村
- 雲南昭通市蘇甲鄉下轄村
- 雲南巍山縣馬鞍山鄉下轄村
- 安徽省長豐縣吳山鎮梨園村
- 雲南玉龍縣奉科鄉下轄村
- 雲南省尋甸縣功山鎮下轄村
- 雲南省宣威市東山鎮下轄村
- 雲南魯甸縣小寨鄉下轄村
-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萬興鄉梨園村
- 射洪縣青果一村莊
- 湖北恩施州來鳳縣三胡鄉梨園村
- 江蘇省睢寧縣梁集鎮下轄村
梨園村
雲南省昭通永善縣大興鎮梨園村委會
梨園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28.00公里,國土面積6.33平方公里,海拔1990.00米,年平均氣溫18.00℃,年降水量67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有耕地2889.00畝,其中人均耕地1.30畝;有林地2000.00畝。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88戶,有鄉村人口2969人,其中農業人口2411人,勞動力133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50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7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10.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450戶通自來水,有115戶飲用井水,有615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3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0戶。該進村道路為土路;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8.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8.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84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4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該村到2013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89.00畝(其中:田0.00畝,地2889.00畝),人均耕地1.30畝,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20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花椒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0.00畝。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70.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0.00萬元,畜牧業收入124.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30頭,肉牛0頭,肉羊186頭);林業收入152.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14.00萬元,工資性收入24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1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00人,在省內務工340人,到省外務工160人。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0.0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種、養殖業產業。
該村現有農戶612戶,共鄉村人口2488人,其中男性1385人,女性1103人。其中農業人口2411人,勞動力1338人。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6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7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8.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8.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04戶。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50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463.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60萬元,有固定資產42.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梨園小學、鍋巴小學,中學生就讀到大興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0.00公里,距離中學28.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357人,中學生73人。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地處高寒山區,出產單一,科技含量低,政府投入資金較少,交通極為不變,群眾整體素質低。2、基礎設施薄弱。。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極積向政府爭取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改良牲畜品種,科技化種植:核桃、花椒、烤煙、魔芋等經濟林果,用基礎設施、產業結構調整,種樹、養畜、治山、治水來提高群眾的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