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區
安樂區
安樂區位於台灣基隆市西北方,為全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涵蓋清治時期的大武侖庄、蚵殼港庄、港口庄等地區。日治昭和16年(1941年),本區內改製為觀音町、寶町、西町、大武侖大字等。1942年各町及大字改置區會,而後合併為第四區。二戰後,於1946年改稱為安樂區。因地處清代漢人從淡水、八里進入基隆的陸路線上,開發頗早。境內除安一路附近為平地外,其他大都為丘陵地形,產物種類少,西北面為大竿林山及佛祖嶺,東南有石山,蚵殼港(現稱西定河)橫貫本區中心,昔日水道交通發達,現已泥沙淤積,無法行舟。
安樂區
今天的安樂區是基隆人口最多的一區,而且有高速公路基隆交流道經過,交通便捷。區內有兩處列級古迹大武侖炮台和獅球嶺鐵路隧道;還有中元祭負責開、關鬼門的老大公廟、主要水源地新山水庫及著名風景區情人湖、大武侖漁港等。
近日由於北二高基隆汐止段通車,讓大武侖情人湖、大武侖漁港及中山區的外木山海岸,形成一個觀光網路風景區,再加上德育護專附近,彙集許多的平價海鮮店,也讓這區域的觀光人潮,頓時增加許多。
基隆市政府將中山區的外木山漁港至大武侖漁港間的濱海區域,開發為外木山海濱觀光遊樂區,最近又研議從情人湖到外木山漁港,闢建一條自然環山道,連結兩個風景區,銜接外木山沿海自行車車道,此計畫一旦完成,屆時不論騎車或徒步,在碧海藍天中遠望白鷗翱翔,將是多麼的悠遊自得。
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
市立建德國中
市立武侖國中
情人湖
安樂區
情人湖約有二公頃之廣,湖面呈丫字形,四周綠林相環,並於步道上設有數座觀景台,可從不同角度遠眺景觀,在林間的情人步道踏青,頗有幾分浪漫意境,清靜幽雅,可享受天然的森林浴。情人湖之北,有步道可登臨面海的山嶺,從稜線的步道上觀海,不僅可見到岸邊的大武侖漁港,亦可遠眺基隆嶼及野柳海岬,很適合野宴、露營等活動。偶有鳥類於此棲息,畫面更添生趣,不僅是情人漫步、談心的好地點,也是三五好友出遊的好去處。
情人湖正東方的大武侖山,不僅為附近最高峰,也是值得憑弔的古迹。山頂的炮台建於滿清道光年間,是中法戰爭留下的古迹之一。山中古迹之涵蓋面積很廣,許多建築仍舊保存完好,老榕樹盤結糾纏其間,增添不少古意。在炮台山頂眺望,外木漁村、八斗子、萬里、基隆等景色盡入眼帘。
新山水庫
安樂區
新山水庫加高工程完成後,大壩標高九十公尺,壩長二九一公尺,蓄水容量一千萬噸,可供應基隆市、瑞芳鎮及萬里鄉等地區至2006年的安全用水。目前周邊道路仍不斷翻修,公園的景觀也已漸成形,相信不久又是個熱門景點。
十方大覺寺
1954年7月,行腳僧人惟定法師,發願在本區永康里崇德路十巷嶺巔建寺,並邀浙江名僧靈源法師來寺住持,而以惟定老和尚為監院。浙籍船員多居基隆,風波險惡,虔誠向佛,出航回港,不忘赴寺祝禱,香火大盛,捐獻遂多,寺宇乃得迅速大規模擴充。四十八年興工起建七級安樂寶塔,五十三年落成,全寺大雄寶殿居中、後為地藏殿、左為大悲殿、前有大覺佛堂及講經堂、天王殿上下層、規模大具。上山道路開闢,行車方便,周圍並為美化,隱現林木之間,蒞寺遊覽者日見增多,晨鐘暮鼓,振聾啟瞶,不特有助教化,更成風景之一。
慈雲寺
慈雲寺主祀觀世音佛祖,靈應顯赫,信徒遍眾,因之地名號「佛祖嶺」,里名「慈雲」,巷稱「觀音」。本寺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原建簡陋木屋,奉祀大陸攜來之觀音佛祖,香火靈異屢現,護佑移民,雞籠人士乃倡議遷建。建成時只有內殿規模,1922年1月2日二次重建完成,同時增建外殿拜廊,奠定今日之規模,本寺藻井、樑柱、斗拱、壁飾、檐飾皆請本省名匠,以精巧手藝、細工雕琢,保存民俗固有木刻、石雕藝術精華,琳琅滿目,置身其中,自然蕭穆猶如佛光所庇佑。
大武侖炮台
安樂區
大武侖是扼守基隆港囗西側的重要據點,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及光緒十年(1884年)的清法戰爭時,清廷均曾派兵駐防。現今所見的大武侖炮台,正確的創建年代不詳。但據其構造及設計特色來看,應為日據時期所改建之結果。
大武侖炮台依恃自然地形而築,佔地將近一公頃,為一設計簡明卻不失嚴謹的軍事設施。炮台四周設置石垣,內部可區分為入囗通道、營房區及炮盤區。形制上,屬於棱堡式的不規則狀炮台,三個類似棱堡的平台分據於東、南、北三個方向,以外垣相連,而將地勢較高的炮盤區與土丘掩蔽下的營房拱衛其中。炮台的配置形式,基本上採取步兵持洋槍環繞於外圍,以防護中央炮座及營舍的設計:炮座和營舍明顯區分,以通道連接。
炮台入囗通道窄小,有利於防禦;營房有房舍及山洞二種類型,以備平時和戰時之用。炮盤道以一條峽谷形的通道相連接,每個炮座以二尊大炮為一組,分置左右,中間鑿地下室,作為貯彈之用。炮台的主要射角包含基隆港囗之東北、北及西三個方向。另外,在炮台北端,有一觀測站,作為戰時觀察目標物之用。從這些進步的設備,可推證大武侖炮台應為較近代的軍事設施。
大武侖炮台因頗具規模,保存完整,現在雖已喪失軍事用途,卻仍保存著豐富的歷史價值,故被列為台閩地區的第二級古迹。
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隧道屬於台閩地區國家三級古迹,類別屬交通建築,位於基隆市安樂區鶯歌里八德路八十一號,創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清光緒十一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主理台政時,積極建設台灣,推行洋務運動,并力倡設置鐵路。光緒十三年(1887年)獲准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鐵路開工后,首築基隆經台北至新竹一段,其中位於基隆獅球嶺的隧道工程最為艱巨,從光緒十四年春動工至十六年的夏天,前後耗時達三十個月始鑿通。通車之時由劉銘傳題額「曠宇天開」四個字,左右之對聯曰:「十五年生面獨開,羽谷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三百丈岩腰新闊,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說明了當年以人力開鑿的壯舉。獅球嶺隧道全長約二百三十五公尺,當時開鑿時是由兩端同時動工,在中央點會合銜接,隧道中以磚或石塊砌成半圓栱,內部路線略呈弧形,但因土質複雜,北段為堅硬的岩石,南段為潮濕的軟土,開鑿極為困難。主要的工匠多系徵調兵工,另又聘請了數位英、德工程師為顧問。
隧道南囗外觀以紅磚砌成,地面較低,常有積水現象,北邊洞口之高度比南邊高出許多,全為堅硬之山岩組成。二十世紀初由於鐵路改道,獅球嶺隧道才漸遭荒廢。近年為了保存維護這處深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迹,被列為台閩地區的三級古迹。
外木山濱海步道
外木山濱海步道全長1.2公里、寬3公尺,是基隆市第一條的觀光自行車步道,位於風景優美的外木山濱海地區。
建立這條步道最感謝的是高枝田、高景、高旗及藍天賜先生鼎力協助,由於為顧及步道整體的完整性及便利性,所以步道部分使用到高先生等四人的私人土地,對於他們熱心公益,犧牲奉獻的精神,至感敬佩。
基隆市的海岸線雖不長,但是風景優美非常具有特色、且有看頭,外木山沿海觀光自行車車道臨山傍海,廣闊海天水色相伴,更可遠眺基隆嶼、船隻在海面作業的情形,坐在岸邊,聆聽濤聲,欣賞彩霞萬丈之景,假日來此騎單車、漫步、放鬆心情,對於紓解生活壓力、調整思緒。等各方面都有相當的助益。
1.基隆鄉土教育資源網http://www.syjh.kl.edu.tw/~klhometown/new_page_69.htm
2.旅行家天堂http://www.blogtt.com/cityxz/xz10761.html
3.經訊百科http://www.jingxun.net/100ke/se3.asp?/view/588910.htm
4.上海旅遊聯盟http://www.sinotour.cn/taiwanguide/p10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