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同薇

康有為之女

康同薇,字文僴,號薇君,是康有為之女,生於1878年12月。1897年2月22日,維新派在澳門創辦《知新報》擔任日文翻譯,同時也是撰稿人之一。1899年,康同薇與父親的弟子麥仲華在香港結婚。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康同薇的女學報
康同薇的女學報
康同薇,是康有為的女兒,字文僴,號薇君,生於1878年12月。有一個勇於改革的父親和一個通情達理的母親,使康同薇從小免去了纏足之苦。她的榜樣作用還影響了妹妹們,康家的新一代女性都不再纏足,也不穿耳眼,而且她還成了不纏足運動的開路先鋒。父親和叔叔常拿她做例子,說明天足的好處,纏足的危害,推動不纏足運動向全國發展。家庭環境的影響和父親的有意培養,使康同薇自小就對新生事物感興趣,像自強之道,救國之法,變革之事,她都能說出一二,小小年紀就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和事業上的積極追隨者。家學淵源、自身天賦和後天努力,又使她打下了良好的文化知識基礎,歷史地理、文化典籍、西學知識皆有較深的造詣。父親說她“天資頗穎,勤學強記”。康有為從1886年就開始收集資料準備編撰《日本變政考》,但他不懂日文,很傷腦筋,於是就鼓勵小康同薇學習日文,以便將來大派用場。康同薇不負父望,幾年下來日語水平直線上漲。她十五歲時就開始替父親翻譯日文書籍。1898年同梁啟超夫人李蕙仙在上海創辦《女學報》,是我國第一份女報,也是我國最早的由婦女主持編務、以婦女為讀者對象的報刊。

教育

康有為認為“欲窺孔子之學者,必於《春秋》”。後世之所以進步,變亂之所以減少,是《春秋》思想發揚的結果。《春秋》微言大義,包涵了孔子改制的思想。在闡釋《春秋》經義的典籍中,有古文經學派的《左傳》和今文經學派的《公羊傳》、《榖梁傳》三家。康有為信服今文經學派,他說《左傳》但為魯史,不傳經義,要想把握孔子改制思想的奧義,還要從《公羊》、《榖梁》二傳入門。為了還《國語》之原貌,需要一番審視甄別,去偽存真的功夫。而這個很有意義的學術任務由康同薇承擔。這要有淵博的學識和極大的耐心,也是一項繁重的文字工作,對於一個年輕的女孩來說該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據說這項工作做了十多年,直到1911年才有眉目。此外康同薇還以二十四史為根據,編輯整理《各國風俗制度考》,作為她父親從事維新變法的參考,並以此驗證社會人群進化的道理.

成長

康有為非常關心女兒的成長,康同薇看什麼書,學哪些科目,都得到他的悉心指導。在康有為的理想中,康同薇最好做個報館主筆或編輯記者,成為一個知識女性;而康同薇確實是朝這一方向發展的。為了當報館主筆,她發奮閱讀,不斷練筆,寫出的文章很有氣勢。1897年2月22日《知新報》在澳門創辦,康同薇真的成了一名記者。由於她掌握了英、日兩門外語,因此又做了兼職翻譯。《知新報》極力宣傳康有為的維新主張,鼓吹變法理論,評議時政,報道中外近事,介紹西學,是維新派的重要宣傳陣地。康同薇在《知新報》第三十二、五十二冊上發表的《論中國之衰由於士氣不振》、《女學利弊說》等論文有相當見地,是她的維新變法思想的代表作。

工作

1897年2月22日,維新派在澳門創辦《知新報》作為華南宣傳陣地。《知新報》創刊后不久,康同薇就擔任該報的日文翻譯並參與撰稿。據《知新報》第32冊的《本館告白》(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1897年9月26日)向讀者告知近幾期《知新報》的日文翻譯由康同薇擔任,“近刊之日本報大半為南海先生之女公子康同薇(原名薇君)所譯,揭之於此以免掠美。”①由於告白沒有聲明康同薇是正式的日文翻譯,這可能同康同薇代替暫時離開的日文翻譯,到了第43冊(光緒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1898年2月11日)康同薇就開始完全接替《知新報》日文翻譯山本正義,“本館去年所聘之日文翻譯山本正義、英文翻譯陳君焯如皆已因故自行辭去。嗣後所譯日文擬請南海康文亻間女史任之,其英文翻譯則添聘香山容君廉臣與舊聘之新會周君靈生總其事。此布”②。據筆者統計,她的日文資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日文報紙:日本《內閣官報》、《東京日日新聞》、《長崎新報》、《大阪每日新聞》、《東京時事新聞報》、《東京時事西文報》、日本《時事新報》、日本《太陽報》、日本《新聞報》等。
知新報
知新報
除了在《知新報》擔任日文翻譯外,康同薇還是該報的撰稿人之一,她的《論中國之衰由於士氣不振》、《女學利弊說》分別發表於《知新報》第32、52期期首。她的文章用一氣呵成的排比句式、古今中外縱橫對比的寫作手法表達了她要求變法以“振士氣”、興女學以強國的強烈願望,觀點明確,有理有據,顯示了較深的文字功底與深厚的知識積累,與當時《知新報》的其他撰稿人的水平不分伯仲。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康同薇至少在1897年9月26日已經參與《知新報》的工作,到1898年2月11日開始成為該報的正式人員,這些新聞活動均早於裘毓芳在1898年5月11日開始《無錫白話報》的活動。因此,康同薇應該是中國第一個女性新聞工作者。

思想

在《論中國之衰由於士氣不振》中,她提出了什麼是“士”的標準和“士氣”與國家民族興衰的關係,強調“士”要愛國救國,擔當起其應該擔當的責任。接著她引證中外事例說明“士”盛則其國強,“士”寡則其國弱的道理,認為中國積弱積貧,數十年變法而不強的原因就是由士習的積弊造成士氣不振。所以她呼籲要像公車上書那樣,激勵士氣,合天下之士氣,專心國事,中國必可救,國家必能強。在《女學利弊說》中,她介紹了歐美國家的女子教育情況,闡明女子教育與國家強弱之間的關係,提出“遍立小學校於鄉,使舉國之女粗知禮義,略通書札,則節目舉矣;分立中學校於邑,講求有用之學,大去邪僻之習,則道德立矣……”可以說,康同薇對中國女子教育的重視和對女學的精闢論述,在近代教育史上有先導作用。1898年7月,康同薇在上海與梁啟超夫人李惠仙等共同創辦了《女學報》,這是中國最早由婦女主辦的以婦女為閱讀對象的報刊,其開創意義不可低估。
在庚子勤王的那些日子裡,康同薇是父親在香港的全權代表。從康有為寫給女兒康同薇的多封信中可看出,大到勤王大業的成敗,小到家中瑣事的安排,他都與康同薇商量,並交她去做。康有為聽說有人在香港報紙上撰文攻擊他,立即寫信叫康同薇去見港督夫人,為自己辯護。八國聯軍攻陷京城后,他想假列強之力迫慈禧下台,於是告訴康同薇:“吾黨欲再起,萬不可使其速和,汝暇可多作文,交香港《士必報》,言若那拉再臨朝,諸賊柄政,必再殺西人云云以聳之。”同薇發揮自己的文字特長,不斷撰文,配合父親作輿論宣傳。

個人生活


家族狀況

康有為
康有為
康有為一生共有十二個子女(此外還收養了康同荷),其中康同吉、康同琰等六人夭亡,真正長大成人的有二子四女。張夫人所生的兩個女兒康同薇和同璧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直接參與戊戌變法,後者在變法失敗后曾代表父親赴歐美演講。兩人都成為當時的女界名流.

情感狀況

康同薇與麥仲華
康同薇與麥仲華
1899年康同薇與麥仲華在香港成婚。麥仲華是康有為的弟子,字曼宣,廣東順德人。他的哥哥麥孟華也是康有為的得意弟子,少時與梁啟超齊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麥”之稱。他參加過公車上書,在上海參與創辦不纏足會,做過《時務報》的撰稿人,是戊戌變法時的核心人物之一。麥仲華曾編纂《經世文新編》一書,專采近人通達時務的言論,以轉移風氣,為新政提供參考。庚子勤王時他在日本負責聯絡策應之事,並一度在香港擔任電報局局長。據說袁世凱稱帝前曾兩次召他相見,並許以教育總長的位子,他都拂衣不見,並運動倒袁。袁世凱稱帝后,麥仲華怒不可遏,以至氣火攻心而死。麥仲華曾留學英日,學貫中西。康有為對這個女婿很滿意,他常寫信給康同薇,讓她照顧好麥家。但也有誤解的時候,麥仲華疾惡如仇,思想有些激進,戊戌維新失敗后,他和梁啟超、韓文舉、歐榘甲等人一起主張放棄保皇實行革命,這等於是背叛康有為。弟子中也有繼續保皇的,如羅普。羅普的妻子是麥孟華的妹妹。有一天康有為見到兒女親家麥柏君,半是生氣半開玩笑地說:“你有眼睛,選到一個好女婿(指羅普)。我無眼睛,選到一個不好的女婿(指麥仲華)。”
1908年4月,康有為在瑞典漫遊時,麥仲華偕康同薇萬里而來看望岳父。康同璧也專程由美國趕來,一家骨肉相聚於異鄉,這使康有為非常感動。
康同薇與麥仲華生了好幾個子女。康有為在有生之年沒能抱上孫子,外孫外孫女卻有一群。他對外孫們很是疼愛,一些外孫乾脆由他供養上學。大外孫麥健曾一周歲生日時,遠在南洋的外公欣然賦詩,表達自己的關愛和對第三代傳人的企盼。詩中寫道:“去港忽兩載,抱孫一周年。錦綳知慧甚,戈印孰持先。能解老人意,應傳太史篇。亂離何日見,催老撫華顛。”

人物評價


晚清才女
在百日維新的日子裡,康有為最為得意的事情莫過於晝夜奮筆疾書,向光緒帝進呈變法理論著作《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波蘭分滅記》等。其中《日本變政考》最為重要,變法內容、變法步驟及變法綱領都包含在這一著作中。皇上頻頻地催要,康有為快速地編寫,“一卷甫成,即進,上復催,又進一卷”。這本引起光緒皇帝極大興趣,忙得康有為不可開交的著作,與康有為長女康同薇的數年勞動分不開。正是她根據父親提供的大量日文資料,將其譯成中文,才使父親得以集多年之力完成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