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費

杜費

杜費(Guillanme Dufay,1397年8月5日— 1474年11月27日),是15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創作中形成典型的“文藝復興”早期的音樂語言。創立了法國的復調世俗歌曲——尚頌。

杜費


杜費的經文歌各聲部不再是各唱各的詞,而是上兩聲部統一的拉丁語詞,下聲部為樂器而不再用定旋律的等節奏經文歌,並創作了大量的彌撒曲。代表作有《玫瑰在近日開放》等。作為布艮第樂派的代表作家,杜費在康布雷大教堂的附屬學校就讀,並在教皇的合唱隊中任職達7年之久。之後,由於學識淵博,被任命擔任教會要職。但是,無論在世還是去世后,他都以偉大的音樂家及偉大的教師文明。

創作領域


杜費的音樂創作領域包括了宗教和世俗兩方面。他的世俗歌曲的歌詞採用發文和義大利文。歌曲大部分是三聲部的。在他的義大利文作品中,可以看到蘭迪尼的影響。他的法文歌曲則表現出清晰的織體與豐富的旋律。如世俗歌曲《溫柔高貴的心》(Franc nuer nentilx),可以感受到各聲部之間的模仿、三和弦似的和聲效果及每個聲部的獨立特色。
上個世紀的巴黎聖母院樂派所珍視的經文歌,沒有被15世紀的音樂家所忽視,以杜費為首的布艮第樂派把經文歌當作一種隆重的節慶音樂形式,用於國王加冕、教堂禮儀和婚禮盛典。如果說有一種音樂能逾越教堂音樂宮廷音樂這道鴻溝,那麼這種音樂就是經文歌,因為經文歌不屬於教堂音樂與宮廷音樂的任何一方,而是介於兩者之間。
杜費的經文歌多是以等節奏的技巧寫作的,聲部從三聲部到五聲部的都有。作品多半是以已有的旋律為作曲的基礎,持續聲部不在最低聲部,而改在次低聲部出現。他的著名經文歌《慈悲聖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是一首三拍子的三聲部的音樂作品,開始是一段華彩的獨唱樂句,運用格里高利聖詠,然後這段旋律在女高音(聲部)上出現,不再是一個神秘的聲音,而是變成了一段優美的旋律。音樂句子的終止都落在C大和弦上,使音樂在調式的轉換中具有類似大調的感覺。結尾部分富有戲劇性的和弦,也表現出作曲家對樂曲結構的高超處理技巧。再加上優雅的節奏,使作品的表現生動自然,富有吸引力。
如果說最能代表巴黎聖母院樂派的曲式是經文歌,那最能代表布艮第樂派的曲式應是彌撒曲。杜費在宗教音樂的創作上,最突出的便是彌撒曲的創作。他共寫了8部完整的彌撒曲。這是自1364年馬肖創作第一部完整的彌撒曲約70年以後,才有另外完整的彌撒曲出現。正是在這些彌撒曲的創作中,杜費奠定了合唱四聲部的方式。如他的經文歌創作一樣,在杜費的彌撒曲中,持續聲部不再是最低的聲部,而是次低聲部。他把最低聲部稱為“貝司”,也就是現在的“低音聲部”。

音樂風格


杜費非常注重樂曲的整體風格的形成,在曲式結構上保持一致性。為了這個目標,杜費採取了定旋律連用的方式,就是選用一段聖歌旋律,用在五個樂章的每個段落中,從而打破了在每個樂章中用不同的聖歌的方式。例如杜費的定旋律彌撒曲《假使我的面色蒼白》(Missa sela face ay pale),其中定旋律就是由法文歌曲《假使我的面色蒼白》演變而來。另外當時有一首很流行的歌曲《武裝了的人》(L'homme arme),深受15世紀作曲家的喜愛,很多人用它來創作樂曲。杜費也以此曲寫了一部彌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