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溪村

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下轄村

良溪村,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棠下鎮棠下墟西北部約2千米的山坳里,村域面積7.56平方千米。

良溪村開基久遠,北宋時已有龔、謝二姓居住;現存羅氏大宗祠、五部堂等古建築,蘊藏著數百年廣府建築的特色。良溪村是繼南雄珠璣巷之後,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個重要中轉站。良溪村非物質遺產豐富,保留著正月十五槍炮頭、農曆六月十三梁真君誕、十月一日舞火龍等民間習俗。

2014年11月17日,良溪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列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2020年,入選第六批廣東省家庭文明建設示範點。

歷史沿革


北宋以前,良溪村就有姓龔的土著人在虎山(崗寮頂)山腳居住耕種,村人稱該山腳為龔坑裡。
北宋初年,謝姓從棠下鎮沙富村遷入與龔姓同開一村,龔坑裡故又稱謝龔坑村。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羅貴率領36姓97戶,從南雄珠璣巷遷徙至謝龔坑村,在村對面的金花廟暫居,初稱新圖一甲;后搬至山腰居住,山腰遍生蓢草,於是把村名定為蓢底村;不久隨羅貴南遷的異姓除何、葉、朱、廖姓留下外,其餘都向外遷徙發展;后羅貴又邀龔、謝二姓同居蓢底村。
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蓢底村改名良溪村。
2011年,江門市蓬江區制定了《良溪古村旅遊文化總體規劃》《良溪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等,並在兩年時間裡,區、鎮兩級共投入600萬元對良溪古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羅貴廣場、村史館等一批建築。
2013年5月10日,良溪村保護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良溪村
良溪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良溪村位於棠下鎮棠下墟西北部約2千米的山坳里,東鄰沙富、弓田、虎嶺,南接中心等村委會,西面和北面與鶴山市雅瑤鎮接壤。村域面積7.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良溪村位於大雁山山脈,屬山地丘陵地區,為典型的珠三角衝擊沙田濕地地貌。

水文

良溪村地處廣東省西江流域,南臨天沙河,天沙河圍繞該村由東緩緩向西北流去。

社會


選址理念

良溪村背山而築,面水而居,構成弓狀,山水與古民居環境的組合,體現了舊時風水理論。

空間布局

良溪村的後山,有一條被荊棘和灌木叢遮掩,用黃土堆砌成的護村牆。護村牆形如一條蜿蜒起伏的龍,幾乎環抱著整個良溪村,東起五部堂、西止村北新村(韞石堂巷口的井邊),起止都連接護村河,與護村河合成包圍勢,護衛著良溪村。
良溪村東、北出入口的護村河河畔,各建有一座高約十米的碉樓,村東的叫“鎮東樓”,村北的稱“鎮北樓”。村裡仍完整保存著許多清代到建國初期的建築:有貞潔牌坊1座,祠堂2間,廟堂4間,韞石堂,雕鏤2座,護村牆、護村河,名人故居6間,商鋪4間,明清古民居若干座等。

建築特色

良溪村建築既傳承了中原山西、河南、安徽風格,也結合了嶺南潮濕防澇功能特點。
良溪村
良溪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05年1月,良溪村506戶,常住人口1642人。
截至2013年5月,良溪村居民385戶,常住人口1250人,另有海外及港澳台鄉親2000多人,約80%村民為羅姓,少數為謝姓和何姓。

經濟


良溪村有稻田523畝,魚塘1012畝,主種水稻,兼種花生、紅煙等。良溪村不少村民都是以養魚為生,水產是良溪村的重要經濟來源。

旅遊


景點

碉樓
良溪村兩座碉樓分別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和民國十六年(1927年),碉樓中段設有進出的小門(靠梯子上下),樓身開有槍眼,頂層有環晾望口。
羅氏大宗祠
羅氏大宗祠位於良溪村的村口,宗祠堂磚木結構,面寬三間,進深三進,建築結構為硬山式、抬梁式木結構,前後三進皆為13架梁,灰白的石柱、山牆擱檁,屋面船脊布瓦,綠琉璃剪邊,大門及兩側均用青麻石砌成,正門牆體與屋檐結合處有磚雕古代人物故事組畫,兩側各有一小門,上寫有“入孝”、“出弟”,祠內有青磚花窗和壁畫,嶺南文物風格明顯。大宗祠面寬三間,三進三廳,空間高大,疏朗開闊,氣宇軒昂。宗祠的形制與中原建築一脈相承,宗祠入口有“羅氏大宗祠”大匾額,高大立柱兩旁懸掛的對聯共有16副。
良溪村
良溪村
羅氏大宗祠
五部堂
五部堂與羅氏大宗祠在地理位置上呈對角之勢,守護著良溪村的另一個村口。廟口立著兩根華表式的漢白玉的柱子,是清朝嘉慶年間的遺跡。
五部堂內供奉著6尊神仙,門口東廳對聯則是典型的儒家風格“行仁講讓,敬老尊賢”,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特徵在這裡得到了體現。
五部堂也是良溪村傳統的“法庭”所在,過去如果有人違反族規,就會在五部堂接受族人的審問。
韞石堂
韞石堂在良溪村北,是良溪村保存最完好的清末建築,在良溪古建築民居群內被譽為建村的典範。佔地面積約750平方米,長30米,寬25米,整座建築以民居型建造,廂房多個,有30多個房門,幾乎每個房有2個門,房房相通。韞石堂建築以青磚瓦頂木為結構,屋內設計建築安排合理。中央大廳的屏風及左右房門都鑲著五彩透光的滿洲玻璃,屏風、窗欞及屋內天花都採用木雕;有花、果、鳥、蟲等飾件和構件,都用金鉑片鑲著。
節孝流芳坊
節孝流芳牌坊位於良中村,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牌坊建在良中一條通往良東村的小巷旁,高約4米多,寬3米多。牌坊中間有小拱門,寬1米,高2米,牌坊由紅砂石及青磚砌成,正、背面中央最高處有紅砂石浮刻“聖旨”“恩榮”兩字,還有兩塊石均浮刻有“節孝流芳”四字,左右兩邊刻有“乾隆元年丙辰冬吉日立”“旌表節婦羅門吳氏”上下款。另外,牌坊“恩榮”左右兩邊陰刻著“端”“南”。牌坊的頂部是用硯殼灰浮塑的整齊邊花,古牌坊前有一堵青磚圍牆和一扇門,據說是其後人子孫為保護牌坊所築,約為清同治、光緒年間所築,牌坊前巷中原有門閘,文革時已拆除。

文化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明朝初年,蓢底村因蓢草被滅,而遺有溪流,又因溪水養育一方人,逐改稱“良溪”,懷舊的村民也稱“良溪”為“蓢溪”,但仍多以良溪稱謂。

傳統民俗

良溪火龍,又名香火匯龍,以草藤和榕樹枝葉紮成數十米長的龍身,再用芭蕉樹皮包裹龍身,龍身上插滿燃燒的香火,舞動時,香火閃爍璀璨,明滅閃動,氣勢恢宏。
搶花炮習俗在良溪村同樣歷史悠久,主要是群眾以拍賣競價的方式贏取花炮,並在拍賣儀式結束后現場燃放,寓意新的一年大家吉祥如意、財丁興旺。

文物古迹

羅貴墓
羅貴墓在良溪村東鳳凰山的半山腰上。這塊佔地100平方米的古墓周邊遍植松柏,寄託著後人的敬仰之情。羅貴墓初看上去樸實無華,雖然在1992年重新修葺過,但卻整舊如舊,不失奢華。

特產美食

良溪村物產美食有白水角、蘿蔔糕芋頭糕、花生糕、雞屎藤糕、炒寒提、炒提必、柑普茶等。
炒寒提
炒寒提是用大米為主料做的一道點心。寒提烹調方法簡單、容易飽肚,是當時羅貴等人遷徙時的主要食物之一。
雞屎藤餅用材料是糯來粉和一種野生草康葉汁和糖。具有清熱、祛濕解毒的功效。
柑普茶
柑普茶為良溪村特產,柑普茶為雲南普洱茶和新會柑製作而成,由良溪村道光進士羅天池始創。
良溪村
良溪村

代表人物


歷史人物

良溪村中歷代英才輩出,如南宋簽領頭人羅貴、清代道光年進士“粵東四家”之一的羅天池、道光十五年(1835年)恩科解元羅芳、新加波開埠“七家頭“之一的羅奇生、武舉人羅始麟、近代畫家羅艮齋、清末國內第一位運用“安布羅”攝影技術拍照人像的攝影師羅以禮、原廣東省府辦公廳主任羅共鳴等,明清時期村中共有100多人考取功名。

獲得榮譽


2006年,良溪村被廣東省歷史學家譽為“后珠璣巷”。
2008年9月,良溪村被廣東省文聯評為首批廣東省古村落。
2009年,良溪村被廣東省建設廳定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
2014年11月17日,良溪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聯合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20年7月22日,被廣東省婦女聯合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第六批廣東省家庭文明建設示範點”。
2021年3月,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良溪村
良溪村

交通


在江門市可坐22路公交到達棠下鎮府,下車後步行至棠下客運站,可坐公交到達良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