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禮讓的結果 展開

禮讓

漢語辭彙

禮讓為漢語辭彙,拼音為lǐ ràng。解釋:守禮儀,懂得謙讓。出處:《論語·里仁篇》 《抱朴子·詰鮑》《祭馬僕射文》。

詞語解釋


禮讓:禮指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讓指不爭不搶,對他人讓步,讓位。謙讓。基本解釋:謙恭禮讓,守禮謙讓。

出處


《論語·里仁篇》:“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邢昺疏:“禮節民心,讓則不爭。”
晉 葛洪 《抱朴子·詰鮑》:“衣食既足,禮讓以興。”
韓愈 《祭馬僕射文》:“束其弓矢,禮讓優優。”
《藝文類聚》卷二十一人部五:魏武令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典故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看完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說,從千里之外來的家書只是為了一堵牆,你再讓對方三尺又有多大損失呢?你看,雄偉的萬里長城今天依然蜿蜒曲折,但是當年建造它的秦始皇早已經不在人世了。其實,這首詩就是勸告他的家人,不要為小事而斤斤計較,再有價值的東西也是身外之物,又何必爭來搶去呢?張家人看罷來信,深深領會到張英和睦禮讓、豁達明理的胸襟,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看張家禮讓三尺,也隨即退後三尺。兩家不僅化解了糾紛,還為過路的行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寬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