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五颱風景名勝區
世界地質公園
南五台位於西安南長安區境內約30公里30千米的秦嶺北麓,海拔1688米,為秦嶺終南山中段的一個支脈,因山上有清涼、文殊、捨身、靈應、觀音五個台,也就是山上的五個小峰(即五個山峰),故名五台山;且與西安北部耀縣的五台山(藥王山)以南而得名。
南五台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要景區,也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南五台盛產藥材,山形峭拔,風景秀美,從竹谷進山至大台有12.5公里。
南五台
據傳,大雁塔曾仿此塔而建,為西安現存最早的佛塔。長安縣南五颱風景名勝區,位於陝西西安長安區五台街道,距西安約30公里,這裡盛產藥材,山形拔峭,風景極其秀美。
南五台古稱太乙山,為“終南神秀之區”,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南五颱風景名勝區
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1993年5月正式開放,總投資規模為6000萬元,年限按5~8年,分期實施,逐步開發。到2000年,年接待遊客為80萬人次。“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五樓閣”,全國設計景點景物208個,主要景點58個。從觀音台經捨身台到翠華山天池,將設計建設一個長5000米的架空索道,將南五台景區和翠華山景區連通。
南五台古稱太乙山,為“終南神秀之區”,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山上有清涼、文珠、現身、靈應、觀音五峰。從山下看,5座山峰如筆架排列,一覽無餘,似乎近在咫尺;從山上向下看,青山連綿,氣勢恢弘,茫茫秦川,空曠遼闊。
從台溝進山至大台竟有12.5公里之遙,山重水複,峰迴路轉,險峰秀岩,目不暇接。涓流如帛的流水石瀑布,孤峰獨秀的送燈台,屈腿靜卧的犀牛石,峻拔凌霄的觀音台,勢若天柱的靈應台,如虎長嘯的老虎岩等等,景色如畫,美不勝收,真可謂“構造地貌博物館”。
2021年6月9日至8月31日,應屆中、高考生持本人准考證或錄取通知書可免門票暢遊南五台景區。同行人員(限2人)可享受景區門票八折優惠。
南五台
景點植物
南五颱風景名勝區圖片
流水石
民國傅增湘《秦游日錄》曰:“出村南,上里許,人谷口。過土地祠,流水石、興寶泉、滴水堂,至竹林寺”。這兒說的“出村南”,為留村。入谷口,為竹谷口。俗稱台溝口。流水石在何處,就清楚不過了。
南五台
議古人於石上飧刻的“中流砥柱”四個蒼勁挺峭的大字,話書聖,說懷素,在閑話中磋商書法,於無意中探研歷史。此處樹木婆娑,鳥語花香。
身置此境,疲乏頓消,展望旅途,遊興倍增。
連理枝
南五台
連理枝下,如今已成為戀人,情侶必去的地方。他(她)們站立樹下,或攝景留念,珍藏人生最美好最甜蜜的一瞬,讓南五台連理枝作證,藉以表示愛情的純潔和堅貞。或對天盟誓,以連理枝比喻其情,白頭偕老,共享人生。
一張張倩影飛向有情人,遙寄南五台誠摯的祝福:“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犀牛石
南五颱風景名勝區
有人用清代場州八怪之一金農嘆賞,長安大畫家韓淙所畫《五牛圖》的漢詞贊犀牛石:“愈見愈妙,真神物也!”
南五台
聖壽寺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南五台西北半山坡上,距五台鄉台溝口村西南一公里,因坐落於塔寺溝內,又叫塔爾寺。
從南五台下往上走,可以看到許多名勝佳處:送燈台、應身大士圓寂塔、朝天門、一天門、勝寶泉寺。勝寶泉水甘味美,是天然優質礦泉水。依次而上還有二天門、千佛寺、紫竹林、三天門、四天門等,一直到大台(南五台最高峰)。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名勝,如彌陀寺、白衣堂、靈應台、西林寺、五佛殿、五觀寺等。
獨松閣
山腰有一座仿古建築的避暑山莊,名“獨松閣”,供遊人休息用餐。山中古建築分佈各處,著名的遊覽景點有聖壽寺、勝寶泉、紫竹寺、觀音台、五佛殿等。
彌陀寺
南五颱風景名勝區
寺內有一摟多粗,樹齡最古,植株最大的兩株古紅白玉蘭,堪稱一景。另外還有梧桐、棱欏、垂柳及各種鮮花,環境異常優美。當天氣晴和,你站立寺門外遠眺,河邊村姑浣衣,田野農夫耕耘,一派田園風光,另是一番情趣。
據傳,該寺創建於隋,寺內原有一方記事石碑,因碑失其創建的具體時間無法考證,以後曾有南湯房之稱。此寺地處山口,交通方便,解放前屢為國民黨軍隊佔用。1943年蔣介石在皇甫召開軍事會議時,曾到過此寺。1944年春,國民黨派張治中、邵力子與中共代表林伯渠、吳玉章等,在此寺舉行秘密會談,商計抗日事宜。為“雙十協定”作了籌備。
1984年,長安縣政協委員釋德成發心重修彌陀寺大殿,海內外宗教界人士及善男信女儘力贊助,1985年五間大雄寶殿翻修落成,立“南五台彌陀寺重修大殿贊助碑記”,1992年農曆七月又修建成僧舍禪房樓二層14間,並建成彌陀寺山門。
多少樓台煙雨中——雨中游南五台
白衣堂
過流水石,沿石棧道上,經依傍竹林,架屋山澗的過江樓--興寶泉,就看見綠樹叢中有一秀麗小巧的寺院,朱棟畫廊,花格屏風,雕門刻窗,青磚粉牆,明朗雅靜,此即古白衣堂。
南五台
大殿內供奉的白衣菩薩,膚色潤潔,鳳目微張,垂鬟髻后,長發垂肩,斜披天衣,戴項飾、瓔珞、臂釧、腰束貼體羅裙,手持風雨瓶和柳枝,顯得端莊、肅穆、秀雅、脫塵超凡。大殿粉牆上,有西遊記唐僧取經壁畫,其畫工精湛,堪稱藝術品。1959年修盤山公路炸石古白衣堂殿。
1992年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成立,決定恢復重建各旅遊點。1993年由西安北關龍首村動工重建,仿其舊例,於同年九月,三間大殿落成。
聖壽寺塔
聖壽寺塔
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岱頂六現圓光,敕額為"五台山圓光之寺",自此聖壽寺又改為觀音台圓光寺下院。這樣一座1400多年的古老佛剎,歷盡滄桑,但經多次重修,至今仍有一定規模,被列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的聖壽寺,佔地約9000多平方米,寺院坐西向東,走勢狹長,為清代修葺的建築。有山門三間,前殿三間,形成一個完整的院落。大雄寶殿一座,磚木結構,彩檐斗拱。殿內供有彌勒佛、韋陀護法、伽藍菩薩等。另外還有法堂、僧房、客房等建築。
寺內大雄寶殿北側矗立著隋代建造的聖壽寺塔,又稱應身大士舍利塔,為中國年代較為久遠的寺塔之一。
南五颱風景名勝區
影堂石塔
在聖壽寺塔北約50米處,矗立著近代高僧印光法師的影堂石塔。
印光法師
光緒七年(1881),在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寺落髮,拜道純和尚為師。後來在修行過程中因偶然在湖北蓮花寺讀到了《龍舒凈土文》,領悟到佛教凈土宗的念佛法門的深奧方便與圓融,從此身系凈土一宗,專修念佛法門。此後在興安雙溪寺受具足戒。
光緒十二年(1886),印光法師到北京懷柔紅螺山資福寺專修凈土,同年8月人堂念佛,取號為繼廬行者,以繼承東晉廬山東林寺慧遠法師創導的凈土遺風而發願。之後,印光法師又分別移居北京的龍泉寺、圓廣寺等名剎居住。
應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化聞法師的邀請,在光緒十九年(1893)來到法雨寺安居,並在寺內閱讀《大藏經》,學業大長。從此,印光法師往來於江蘇、浙江、上海等地講經說法,弘揚凈土法門。
1919年以後,印光法師致力於在上海、南京等地推行念佛法門,與各地的居士一道,成立蓮社,推廣佛教慈善事業,興辦印經活動,在《佛學叢報》上刊發數篇文章闡述佛學理論,使凈土一宗播揚江蘇、浙江、上海一帶,皈依弟子很多,因印光法師不收出家剃度弟子,所以有海內外在家弟子十萬餘人,其中包括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師。
在1926年間,直系軍閥劉鎮華圍攻西安時,長安城經戰火摧殘,民生艱苦,印光法師以印其文鈔之款賑災濟民,在社會上享有盛譽。
1930年,印光法師居蘇州報國寺。九一八事變后,法師護國心殷,利生願切,以70高齡至滬說法,開示眾生,號召全國佛教徒為抗日救國作出貢獻。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避居蘇州靈岩山寺,專事念佛,不再參與任何應酬活動。
印光法師舍利塔
印光法師影堂石塔,方形石砌三層結構,通高8.41米,底邊周長3.55米,中間有兩層腰檐,塔身收分較急,頂端為石雕寶瓶式。塔的底層東面辟有方形的石門,修築有方形的塔室,裡面嵌有兩方石碣。其門額為國民堂元老、愛國志士、近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題寫的"印光大師影堂"石銘。另外,聖壽寺內還存有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觀音大士伏龍賦並序碑及民國三十四年(1945)的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遺像碑各一通。
聖壽寺門前有兩棵唐代古槐,全國屈指可數,巍然挺拔,與聖壽寺塔合稱隋塔唐槐。還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所贈的象徵中日友好的落葉松,如今已根深葉茂,高聳入雲。
出了聖壽寺門,沿山徑盤旋而上,南五台各台上均有近代所建廟宇,景緻清幽,所到之處,嘉木蔚然,氣候涼爽,頗為宜人,實在是避暑與遊覽的勝地。
公交
南五台
自駕車
西安(曲江高速入口)——太乙宮出口下——五台鎮------南五颱風景區
西安-----長安南路---長安大道-----環山路(省道107)------南五颱風景區
南五颱風景名勝區
1.
西安(曲江高速入口)——太乙宮出口下——五台鎮------南五颱風景區
2.
西安-----長安南路---長安大道-----環山路(省道107)------南五颱風景區
旺季:50元/人
淡季:30元/人
上山公園有專車接20元/人/趟,也可選擇步行,路上風景宜人,山中有大小停車場、觀音台有農家樂可供食宿。
關中民俗博物院。
西安南五颱風景名勝區餐飲
秦鎮米皮
秦鎮米皮用產於戶縣灃河西岸的稻穀製作,皮子質量上乘。調食時,配以綠的菜、油潑辣子、芝麻醬、芥末、蒜泥、醬油、香醋、味精等調料,吃起來酸、辣、筋、爽、涼,別有一番風味。
灌湯包子
灌湯包子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它以精粉燙麵制皮坯,選用肋條肉為餡心,用鮮骨髓湯打餡,配以十多種上等調料佐味。包子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瓏剔透、湯汁醇正濃郁、入口油而不膩。食客手記:灌湯包子以“賈三”名氣最大,常有許多上流社會的名士名媛在此就餐,並留下題詞和照片。特點: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瓏剔透、湯汁醇正濃郁、入口油而不膩。
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制而成。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后再飲一小碗高湯,更覺余香滿口,回味悠長。特點: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冬季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