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單反鏡頭的結果 展開

單反鏡頭

單反鏡頭

單反就是指單鏡頭反光取景,即SLR(Single Lens Reflex),這是當今最流行的取景系統,大多數35mm照相機都採用這種取景器。在這種系統中,反光鏡和稜鏡的獨到設計使得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因此,可以準確地看見膠片即將“看見”的相同影像。該系統的心臟是一塊活動的反光鏡(如圖淺藍色部分),它呈45°角安放在膠片平面的前面。進入鏡頭的光線(如圖紅色光路)由反光鏡向上反射到一塊毛玻璃上。

概念介紹


早期的SLR照相機必須以腰平的方式把握照相機並俯視毛玻璃取景。毛玻璃上的影像雖然是正立的,但左右是顛倒的。為了校正這個缺陷,眼平式SLR照相機在毛玻璃的上方安裝了一個五稜鏡。這種稜鏡將光線多次反射改變光路,將其影像送至目鏡,這時的影像就是上下正立且左右校正的了。取景時,進入照相機的大部分光線都被反光鏡向上反射到五稜鏡,幾乎所有SLR照相機的快門都直接位於膠片的前面(由於這種快門位於膠片平面,因而稱作焦平面快門),取景時,快門閉合,沒有光線到達膠片。當按下快門按鈕時,反光鏡迅速向上翻起讓開光路,同時快門打開,於是光線到達膠片,完成拍攝。然後,大多數照相機中的反光鏡會立即複位。

基本知識


最簡單的攝影不需要鏡頭,針孔就可以,它的光圈一般是f/128或更小。
單鏡片鏡頭在早期的相機使用,成像可以比針孔銳利,光圈也更大,基本可以手持拍攝。工作光圈大概在f/12左右。由於當時使用大底片,效果可以接受。
從雙鏡片再到三鏡片,鏡頭的光圈更大,成像也相當銳利,Cooke Triplet是目前已知的最好設計。如果是四片鏡片,成像已經相當好,比如Zeiss Tessar(天塞),四片三組結構,其中兩片粘在一起形成一組。四片結構的天塞鏡頭唯一的問題是光圈不能做得太大,不然像質會下降。對於35毫米相機,天塞結構的頂限是f/2.8,即使使用當前最好的光學玻璃。要光圈更大,就要更多鏡片。
速度(即最大光圈)不是唯一的問題。視角越大,需要的鏡片越多。一支低速小視角鏡頭,例如Leitz 560mm f/6.8 Telyt,只用了兩片鏡片。50mm f/1.4一般需要6或7片,21mm f/4.5 Zeiss Biogon使用了8片。更多的鏡片使鏡頭更大更重也更貴。
到此為止,大家只是考慮了製造一個銳利、快速或廣角的鏡頭需要的鏡片數目,但還有另一個問題要擔心,就是鏡頭的實際尺寸。上面560mm Telyt鏡頭中的兩片鏡片當聚焦在無限遠時,必須距離膠片560mm,因此鏡頭有60厘米長!相反的,21mm Biogon全長為45毫米,當聚焦無限遠時,鏡頭的光心必須距離膠片21毫米,這21毫米基本被鏡片佔據,使最後一片鏡片離膠片只有5毫米。這就是為什麼Biogon不能用於單反相機,因為沒有給反光鏡的空間!
遠攝和倒置遠攝結構
(Telephoto and Reverse-Telephoto)
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辦法驚人的相似。為了縮短長焦鏡頭的長度,一組新的鏡片--稱為“遠攝組”--被放在主鏡組的後面。這就是一個遠攝鏡頭(telephoto)和一個長焦鏡頭(long-focus)的區別。
另一方面,為了使廣角鏡頭後面有足夠空間,一組新鏡片加在了主鏡組的前面,被稱為“倒置遠攝”組,因為產生的效果和遠攝鏡頭剛好相反。
新加入的鏡片組只是改變后組與膠片的距離,並不能提高鏡頭的銳度,甚至會產生負作用。一支普通長焦鏡頭可以比遠攝鏡頭更銳利,一支普通廣角鏡頭也可能比“倒置遠攝”結構的鏡頭更銳利。因此有些長焦和廣角鏡頭仍在生產,而廣角鏡頭用在單反機身上時必須鎖起反光鏡,對焦要靠另外的取景器。有些成像質量相當好,比如Zeiss和Nikon的21mm,以及Canon的19mm。不過遠攝鏡頭和“倒置遠攝”鏡頭的方便性是毋庸置疑的。
上面討論的都是定焦鏡頭。如果鏡頭使用的透鏡數目夠多,透鏡的相對位置又可以移動,就可以產生不同的焦距,也就是變焦鏡頭。到了這一步,透鏡總數通常都是 10多片,但並不是所有透鏡都為了提高鏡頭的銳度。細心的設計,使用高級光學玻璃,可以使變焦鏡頭的成像相當好,但他們仍比不上最好的定焦鏡頭。
為達到一定水平的銳度,變焦範圍越大,需要的透鏡越多。對變焦範圍的衡量,通常使用變焦比。一般焦距越長,變焦比可以越大;而廣角端焦距越短,就越難提供大變焦比。
大光圈需要更多,廣角需要更多透鏡,變焦需要更多透鏡,應此變焦鏡頭通常光圈較小並不奇怪。大部分變焦鏡頭在f/4左右,可能有些較大到f/3.5左右,有些較小隻有f/4.5左右,不過f/4是一個較好的平均值。大光圈變焦頭不成比例的巨大、沉重,且更昂貴:從f/4到f/2.8隻有一檔,但你可能要多花三倍的錢。問題不在廣角端,而在於長焦端。一支200mm f/2.8已經很大很貴,而一支70-210mm f/2.8將更大更貴。
另一條路是選擇變光圈變焦鏡頭。這種鏡頭的結構比恆定光圈變焦鏡頭簡單,但長焦端的光圈會比較小,而且中間焦段的實際光圈不容易確定,不過使用通鏡測光的話問題不大。
鏡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製作
計算機輔助設計使現代的鏡頭更優秀,即使便宜的變焦頭效果也可以接受。使用計算機,設計、測試和修改可以在幾小時或幾天內完成,而以前需要幾星期甚至幾個月。
然而,CAD並不總是為了製造可能的最銳利的鏡頭。比如較便宜的鏡頭,通常在銳度和成本之間進行折中。聰明的程序僅使用廉價的光學玻璃、小曲率的曲面和球面透鏡就可以設計出不錯的鏡頭。但為了得到最佳成像,必須使用特殊玻璃、大麴率和非球面等更昂貴的技術。
由最昂貴的光學玻璃製成的透鏡,象純金一樣,是按照重量計價的。設計師尋找的通常是高折射率低色散玻璃。色散使不同顏色(頻率)的光線聚於不同的焦平面,這顯然影響了銳度。將所有顏色的光線聚在同一焦平面,就是鏡頭光學設計設計中的“色差校正”。能做到這樣的鏡頭被稱為“achromats”或“achromatics”,意為“無色”。
實際上,“無色”鏡頭只是把紅光和藍光聚於同一平面,還有很大的校正空間。而“apochromat”(“away from colour”)可以把紅、綠、藍光聚於同一焦點,是成像銳度顯著提高,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鏡頭廣告在宣傳“Apo”。由於對於攝影鏡頭的消色差還沒有嚴格的定義,因此很難不懷疑有些鏡頭的消色差比其他更好。類似的,尼康的“ED”(極低色散)顯然是指ED鏡頭中使用的特殊玻璃。但玻璃怎樣才變得特殊呢?
很少鏡頭使用玻璃以外的材料。實際上,螢石由於獨特的光學性質被使用。然而,螢石鏡片非常貴,也非常脆弱,一些極短的衝擊就能令它破碎,並且如果不與空氣隔絕的話,它會逐漸分解。如今,螢石已被特殊玻璃取代(除了在不計費用的軍用鏡頭中)。
樹脂不適於製造高級鏡頭,通常用於廉價鏡頭。但是Tamron曾推出的將樹脂覆蓋在玻璃上的“混和非球面”鏡頭卻很特別。
3.2、大麴率
鏡片的曲率越大,製造成本越高。大麴率的優勢在於,與高折射率低色散玻璃配合時,可以代替兩或三片普通透鏡。對於一些超廣角鏡頭和變焦頭,曲率非常大的曲面是最好的設計。
3.3、非球面
絕大多數鏡頭使用的只是“普通”球面的透鏡。雖然研磨非球面也是可能的,如拋物面或雙曲面,但更昂貴。非球面的使用也可以減少透鏡的總數:一個非球面透鏡可以達到兩個球面透鏡的效果,或多個非球面鏡可以達到球面鏡不能達到的效果。
任何時候,非球面鏡頭都是屈指可數的,他們通常是同樣的球面鏡頭價格的兩到三倍。通常只有大光圈鏡頭使用非球面鏡,並且通常只有一個鏡片使用非球面。
隨著鏡頭設計和玻璃製造的提高,非球面變的越來越不必要。然而,Tamron的“混和非球面”鏡頭提供了很好的校正,又避免了樹脂的缺點,也許是非球面在為了存在的唯一方式。
3.4、反差和透鏡數量
你現在可能認為,使用足夠的透鏡,正確的種類和正確的形狀,就可以製造幾乎任何鏡頭。大體上來說,就是這樣。但一個不能逃避的事實是,更多的透鏡,意味著更低的反差。雖然多層鍍膜可以大幅度減小鏡片表面的反光,但還無法完全消除,這些反射的雜光降低了反差。
早期無鍍膜鏡頭在每個鏡片表面可以反射百分之五到十的光線,這就是為什麼要盡量減少鏡片空氣接觸面的數量。比如,Zeiss 50mm f/1.5 Sonnar只有六個鏡片空氣接觸面,而Leitz 50mm f/1.5 Summarit有十個。Summarit解析度更高;但Sonnar的反差更大,以至看起來更銳利。
如今鏡片表面的反光率只有大概百分之1.5到0.01。廉價鏡頭的鍍膜效果也較差,而昂貴鏡頭雖然有較多鏡片,但鍍膜質量也更高,使得反差更高。
鍍膜使用了光的“干涉”原理,鍍膜的厚度必須是光波長的四分之一。顯然,一層鍍膜只能減弱一種波長(顏色)光線的反射。多層鍍膜可以減弱多種波長光線的反射。不管其他廠商怎麼說,Leitz看起來應該是最早使用多層鍍膜的廠家,在五十年代晚期。
鍍膜和多層鍍膜似乎使遮光罩失去了以往的重要性,但有些情況下好的遮光罩仍然可以產生驚人的效果。理想的遮光罩應該適於底片的長寬比,並且可調長度。這在大中幅設備中很普遍,但在35毫米系統中幾乎沒有。有些人把中幅機的遮光罩用在35毫米鏡頭上。
3.5、製造工藝
無論你的鏡頭設計的多麼好,理論上能到達多麼高的水平,如果製造不當,一起都前功盡棄。精確的鏡頭到膠片距離是最明顯,也是最容易做到的。還有,鏡頭的組裝必須達到不可想象的精確;所有鏡片的軸心都必須完全吻合;每一個鏡片都必須精確的固定在鏡桶上。固定必須非常牢固,不然鏡頭掉落或受到碰撞時就會改變結構。一支昂貴的鏡頭將得到非常精密的組裝,以及在每一步的測試和試驗。一支廉價鏡頭可能軸線沒有完全對齊;或者雖然對齊了,但在日常使用中的碰撞就可能倒置鏡片位移。
對焦機構必須精確和順暢,並且耐用。光圈和葉片,以及相連接的機構也必須順滑。所有螺絲和壓環必須擰緊,並且保持不變。廉價鏡頭比昂貴的鏡頭更容易鬆動,雖然很大程度取決於你怎樣保養鏡頭。比如說,騎摩托長途旅行,肯定對鏡頭不利。
3.6、材料
與使用方式比起來,鏡頭卡口使用的材質並不太重要。即使塑料也沒什麼不可以,因為那畢竟不是軸承表面,並且如果它的強度足夠應付日常的積壓和拉伸。輕金屬合金可以替代黃銅,如果它們做得當的表面處理(通常是電鍍),但鋼(除了不鏽鋼)應該謹慎使用,如果有腐蝕的可能。對於接觸面,特別是卡口,較硬的材質如不鏽鋼或厚鍍層的黃銅,顯然要比裸露的黃銅或輕金屬合金更合適。
一個常識是,耐用意味著重量,雖然有很多中方法可以不使用黃銅製造耐用的鏡頭。一個真正優質的鏡頭如果正常使用,可以用上幾十年,即使是專業人士的粗暴使用。一個廉價鏡頭,雖然剛開始還不錯,但無法保持那麼久。
3.7、解析度
解析度,即一個鏡頭可以表現的細節的多少,顯然非常重要,並且基於平均的視力和圖片尺寸,很容易設定銳度的標準。正常視力的人可以分辨約一分的弧度,或大約相當於在3米的距離看到白背景上的黑頭髮。使用傳統攝影術語來講,約等於在25厘米的距離觀看照片上的8線對/毫米。因此,從擴印照片時的放大率就可以大致計算出底片上需要多大的解析度,也就是用放大率乘以8 lp/mm(線對/毫米)。比如4x6英寸照片是4倍放大率,所以在底片上需要4x8=32 lp/mm的解析度;6倍放大率(即8x10英寸或20x25厘米照片)就需要48 lp/mm。
在實際中,大家需要底片上的解析度比上面的計算結果要稍微高一點,因為放大過程中要損失一些銳度;並且放大率越大,需要的“多餘”的解析度就越多。因此,如果理論計算需要32 lp/mm,那麼實際上有35-40 lp/mm就應該可以;但如果理論上需要底片上有64 lp/mm,實際上可能需要80 lp/mm。很大程度取決於放大鏡頭,以及放大時對焦的精確;而對於掃描底片,掃描儀類似於一個完美的放大機,因此在過程中損失的解析度較少。膠片本身也很重要,慢速、細顆粒的膠片比高速、粗顆粒膠片的分辨能力更強。
然而,解析度在理論上還受到絕對的制約。撇開深奧的理論不說,一個明顯的定律就是,衍射對解析度的限制,以lp/mm為單位,在百分之五十的反差,解析度的頂限是1000/n,這裡n是光圈值。因此,在f/2衍射限制的解析度是500 lp/mm;在f/4為250 lp/mm;而f/8就限制在125 lp/mm。實際上,100 lp/mm或稍微高一點,是普通用途膠片可以記錄的最高解析度,即使是用來獲得最高的銳度。1000/n定律也解釋了為什麼35毫米相機的鏡頭很少用小於 f/16的光圈,因為在f/16解析度已經限制在62.5 lp/mm。在f/22時,降低到45 lp/mm;而f/32時只有31 lp/mm。
另一方面,大家可能太注重這些數據了。其實45 lp/mm已經給予6x9英寸照片可以接受的效果,雖然再小的解析度就可以看出差別。並且1000/n從理論上來講可能被認為太苛刻,即使1500/n在某些情況下被認為是剛剛合適的標準。
為了製作一張16x20英寸(40x50厘米)的照片,一張35毫米底片需要放大約16倍,但128 lp/mm在底片上卻是不可能的。然而,通常大家不會在25厘米的距離觀看這麼大的一張照片,很可能是在至少兩倍的距離上觀看。這使得解析度的標準隨著觀看距離而改變,因此兩倍的觀看距離將使需要的解析度減少一半,即64 lp/mm。這裡很容易看出,為什麼35毫米相機可以如此流行,因為它在各種情景下都剛好適應了這個“真實世界”的需求。
仍然使用上面16x20英寸的例子,如果底片是6x7厘米,只需放大約7倍。即使大家仍堅持照片上8 lp/mm的標準,底片上也只需要56 lp/mm而已;而且如果大家可以接受照片上的4 lp/mm,那麼底片上只需要28 lp/mm的解析度。如果大家使用4x5英寸的底片,放大率只有4倍,那麼底片上只需32 lp/mm(嚴格標準)或16 lp/mm。這不只演示的大幅底片的顯著優勢,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大幅機的鏡頭可以收縮到比35毫米鏡頭更小的光圈。如果4x5底片上需要16 lp/mm的解析度,那麼用f/64才使衍射的限制剛剛達到。這也解釋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一些鏡頭是怎樣同時適用於35毫米和中幅相機的:當裝在35毫米相機上時,使用的只是鏡頭像場的中央部分,也就是解析度最高的部分;而當裝在中幅相機上時,像場邊緣的解析度雖不高,但已經夠用。
有了這些數據,你可以對解析度圖表加深理解,但解析度不應被單獨考慮。
3.8、反差
想象兩支鏡頭同樣拍攝64 lp/mm的標板,但反差不同。反差高的鏡頭成像是白和黑,而反差低的鏡頭成像是淡灰色和深灰色。高反差鏡頭的成像看起來更銳利。
這沒有什麼吃驚。令人吃驚的是,雖然高反差鏡頭的成像看起來更銳利,但低反差鏡頭可以到達更高的解析度,比如80 lp/mm。前文提到過,在30年代,Leica鏡頭偏重於解析度,而Contax鏡頭傾向於高反差,這就導致的雙方支持者的論戰。雙方都說自己的鏡頭更“銳利”,當然,他們說得都對,或者說,都錯。
這主要取決於鍍膜,但也與新型玻璃或者新的光學設計有關。現代的鏡頭比早期鏡頭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大的反差。但即使如此,解析度和反差仍然需要折衷。鏡頭的鏡片越多,反差越低,仍然是不變的定律,原因已經說明。
3.9、眩光和鬼影
“眩光”可以指兩樣東西。有些鏡頭是由於內部反光問題,被稱為“flary”(意為閃耀著亮光,就是大家通常說的鏡片反光白花花的)。但是,通常眩光是指內部反射依然可見,而不是指導致劣質的成像。典型的,眩光將導致高光向外溢出,因此亮部周圍通常會圍繞著一種光輝。也有時鏡頭會產生一個主像和一個附屬的“鬼影”,比如日光燈管或路燈。現代的鍍膜技術使其不再是一個大問題,但偶爾還是會發生,尤其是廉價的變焦鏡頭和超大光圈鏡頭。去除濾鏡能減輕類似問題。
一種常見的內部反射是當光線直射入鏡頭時,產生光圈形狀的影像。有些人喜歡這種效果,但有些人討厭。對於內部反射,一個設計合理的較深的遮光罩將能有效減輕眩光和鬼影。
3.10、場曲
很少有鏡頭能把一個純平的景物投射到一個純平面上。相反的,它們會形成一個彎曲的或碟狀的成像:中央距離鏡頭最遠,邊緣較近。有些早期相機為了配合這一點,將膠片平面做成曲面。不過,通常上,設計者盡量使鏡頭的像場更平,使其可以在平整的底片上的成像可以接收。
場曲是導致鏡頭成像從中央向四周逐漸變差的原因之一,這在超大光圈鏡頭和變蕉鏡頭上更嚴重。對於單反相機,通常以畫面中央對焦,因此邊緣可能會變軟,但如果邊緣沒有什麼主體的話,這就不成問題。
3.11、底片的平整
前提到過鏡頭成像在“平整”的底片上。有些相機的底片比其他的要平整很多;然而,不平整很可能會幫助提高銳度。如果把機身裝上廢片,使用B或T門從前方看,可以發現底片有一點點彎曲。如果碰巧的話,這剛好符合了像場的碗或碟狀彎曲。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戰前的 Leica比它能夠達到的還要銳利:底片不是絕對平整,並且Elmar鏡頭的像場彎曲,兩者似乎可以經常完美結合。但有些機器的底片會比其他平整一些,這也就是舊Leica的個體差異大的原因。
3.12、畸變
主要有兩種,即桶形畸變和枕形畸變。傳統上,廣角鏡頭會產生桶形畸變,魚眼鏡頭是利用桶形畸變的例子;遠攝鏡頭通常產生枕形畸變;廉價(或早期)變焦鏡頭可能兩種都有,在廣角段產生桶形畸變,在長焦端是枕形畸變。
如果你拍攝邊緣有直線的景物,畸變就很容易被察覺。但通常你很難在取景器里發現,因為有時取景器本身的光學系統也是有畸變的,不過畸變確實產生在底片上。當然,嚴重的畸變可以從取景器中觀察到。
使用24毫米或更廣的超廣角鏡頭,在邊緣的圓圈將變成橢圓。使用網球可以很明顯的驗證,正如許多攝影書籍中的例子;但是當一個人的頭產生這樣的畸變時,可能會很恐怖。
對於這種畸變你無計可施,因為這是光學角度過大造成的。彎曲的焦平面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很難做到。絕大多數設計者都選擇放棄尋找正確的像場彎曲度,而願意保存這種危害不大的廣角畸變。
3.13、照度
一支完美的鏡頭,像場各處的照度都是相同的。一個長焦鏡頭(非遠攝結構)像場中照度的不均勻可能很難察覺;但對於廣角鏡頭和一些變焦鏡頭的某些焦段,可能很明顯。
成像邊緣失光(暗角)可以由兩種原因造成。一種是機械遮角,即由鏡頭的結構造成的:光線進入鏡頭的角度越斜,被透鏡邊緣、鏡頭卡口或內部遮擋的就越多。大的前組和后組鏡片可以減輕這種遮角,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變焦鏡頭的暗角很嚴重:為了體積和便攜,成像照度被用來進行折衷。
另一種叫做cos4暗角,這個名稱是因為一束光照射在一個平面上的亮度與入射角的餘弦(cos)的4次方成正比。對於傳統超廣角鏡頭(非反遠攝結構),成像邊緣的光線相當斜,照度也隨之減弱。解決cos4暗角的唯一方法是使用一種漸變濾鏡,中央深色,邊緣淺色。具大家所知,只有一隻35毫米鏡頭使用過這種系統,就是Zeiss Hologon 15mm鏡頭,一支極少見的收藏品。
3.14、'X'因素(未知因素)
即使你考慮了以上所有因素,以及一些含糊不清的技術,鏡頭製造中仍有一小點魔力。對此曾有過多種多樣的表達。大家的祖父曾談起過一些鏡頭的“Plastic rendition”,意思說照片有三維空間感(當時“plastic”的意思)。現今,大家可能會說某一鏡頭有很好的“層次”(gradation)感,雖然,當被追問時,大家也很難解釋那到底表示什麼。但是,無可質疑的,確實有些鏡頭有著特殊的魔力,其中大家擁有的就包括了一支21mm f/4 'mirror-up'(使用時需鎖上反光鏡) Nikon;另一支21mm f/4.5 Zeiss Biogon;一支58mm f/1.4,為Nikon F生產的第一款f/1.4;三支中的兩支35-85mm f/2.8 Vivitar Series One varifocals變焦鏡頭;以及一支(大畫幅)150mm f/6.3 Tessar。這種“魔力”甚至在同一款的不同個體上都不一定存在,但當你發現時,你會意識到。

質量鑒定


很多朋友戲稱自己的單反相機是槍,指哪打哪很是輕鬆,可是要能尋覓一款適合自己的趁手“兵器”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裡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鏡頭選購的一些話題。
選購鏡頭時,除了對鏡頭的成像質量檢驗外,還要檢驗鏡頭的外觀和操作性能,還要看它是否能與相機配套使用。只有通過全面的檢驗,才能及時發現故障和隱患,有助於挑選到稱心如意的鏡頭。
機械系統的外觀檢驗
鏡頭的機械系統主要是:鏡筒、光圈葉片、光圈調節環、對焦環、變焦環及有關調節機構。
①鏡頭表面
鏡頭的外表面應光潔,無磕碰痕迹、無划傷、無磨損、無銹跡、無霉斑;電鍍層應無泛黃、無鏽蝕、無剝落的現象;裝飾皮革應平整美觀、無翹起。表面噴塗應平滑、無脫落和無明顯的顏色不勻現象。
②鏡頭內部
鏡頭內部機械系統的表面應烏黑、無光澤、黑漆層應無脫落,螺紋表面的螺釘及鏡片壓圈等部分應完好無損,無拆卸的痕迹。
③光圈葉片
反覆轉動光圈環,讓光圈收小、開大,檢查光圈葉片前後、表面是否有油污和銹痕。
油污會使光圈葉片活動不靈,甚至粘死,還會流到鏡片上影響光線通過,使所攝影像清晰度下降,這是由於裝配鏡頭時加油過多而溢流到葉片上造成的。
另外,當光圈收到最小時,還應看看通光孔是否規則。通光孔的規則與否是製造工藝水平高低的反映。
④鏡筒和調節環
鏡筒和調節環上有各種標尺線、數字和字母。它們有的是直接印刷在鏡筒和調節環上,有的呈凹陷狀,不管採用何種工藝,標尺線、數字和字母都應清晰美觀。
另外,用手輕輕搖動鏡頭,應無異樣響聲。若有“卡啦、卡啦”的響聲,就要注意是否是由於鏡片壓圈鬆動,造成鏡片移動而發出的碰撞聲。鏡片移動可能造成各鏡片不能共軸,從而導致像差顯著增大,鏡頭成像質量(如鏡頭的對焦清晰度)明顯下降等問題。
多層鍍膜的鏡頭表面應有很多種顏色。
光學系統的外觀檢驗
鏡頭光學系統主要包括:透鏡、反光鏡、內置濾色鏡。
①透射光檢驗法
將鏡頭光圈開至最大,讓光線自鏡頭前端或後端射入鏡頭,並從另一端透過鏡頭觀察其內部光學組件,各鏡片均應符合以下條件:清潔、無裂紋、無崩邊、無開膠、無發霉、無氣泡、無划傷、無油污、無指紋、無雜物。
②反射光檢驗法
將鏡頭前端和後端稍稍偏向明亮的地方,並從該鏡頭的側方觀察鏡片表面的反射光線,以檢查鏡片反光部位的鍍膜層有無划傷的微痕的現象。
選擇鏡頭時通常要注意以下問題:
裂紋通常是因鏡頭受到摔跌、碰撞等劇烈震動引起。
崩邊是指透鏡片邊緣有破碎。
開膠是因受到碰撞或劇烈震動、溫度驟變引起的。
發霉是透鏡的表面出現形狀不規則的棉絮狀物質。發霉往往是因為存放環境潮濕、悶熱、不通風所致,透鏡表面滋生了黴菌。
氣泡是光學玻璃本身的質量缺陷。鏡片上不應有氣泡,尤其是各鏡片的中心部位不應有明顯的氣泡。
划傷往往是清潔鏡片時方法不當所造成的。
油污是裝配時往機械摩擦部位加油過量所致,潤滑油溢流到鏡片的表面形成污漬。
指紋是手指直接觸摸鏡片后沾留的痕迹。
雜物是指附著在鏡片表面上的絨毛、漆片碎屑、灰塵,以及殘留在鏡頭內部的金屬碎屑等雜物,是由於裝配車間不清潔,裝配工藝不嚴格造成的。
某一焦段或某一距離出問題檢驗變焦鏡頭和內調焦式鏡頭時,應將鏡頭依次變焦至不同焦距段,對焦至不同距離進行仔細檢驗。人們經常發現鏡頭總體來說非常好,但是在某一焦距段或某一對焦距離時卻出現問題,因此,挑選變焦鏡頭時一定要非常謹慎。
鏡頭葉片應十分規則,才能 體現鏡頭的精度。
光學系統的內構檢驗
①對焦環、變焦環等調節環。
調節鏡頭的對焦環和變焦環時,阻尼的手感大小應適中,且始終平滑、均勻一致,既無死點、澀點,又不過分靈活,更無鬆動、晃動,反向調節時應無空回的手感。
自動變焦的變焦鏡頭,當正、逆方向自動變焦時,變焦環的轉速應平穩、均勻,不應有忽快忽慢的現象。
光圈環和鏡頭快門調節環的定位裝置應準確可靠,既不過緊,又不鬆動。各調節環不會自行移位,例如推拉式變焦鏡頭和微距鏡頭在俯仰拍攝時,其變焦環和微距調節環應不至於因重力而出現自行位移的現象。
②光孔
光圈葉片所形成的光孔應呈有規則的多邊形,無脫落的現象。光圈連桿所控制的光圈收縮和張開應靈活自如,把光圈調節環調到F16(或F22)后,用手反覆輕撥鏡頭後端的自動收縮光圈桿,光圈每次收縮后的光孔形狀和大小應相同。若鏡頭上有景深預測桿,撥動該桿時鏡頭光圈的縮張應靈活自如,光孔大小應十分準確。
③鏡頭與機身的連接
鏡頭與機身的連接應緊密可靠,鎖緊裝置應鎖牢,不應出現因尺寸不對而有裝卸過緊、過松或裝不上、鎖不牢的現象。鏡筒與機身鏡頭座的配合應緊密、無縫隙、無磨損、無鬆動、無晃動。鏡頭的裝卸應簡便迅速。鏡筒各部分之間無鬆動。
④鏡間快門
具有鏡間快門的鏡頭,其鏡間快門應能精確可靠地工作,各擋快門速度應十分準確,快門葉片上應無油污。
鏡片上如有黑漬,說明有漏油現象,嚴重時會影響光圈葉片的開啟。

使用技巧


大部分鏡頭,無論是變焦、廣角、遠攝還是其他鏡頭,都能達到比用戶平常使用好得多的效果。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如何使鏡頭達到最佳表現的問題,但很多人都做不到。這適用於自動對焦或手動對焦鏡頭,適用於原廠或副廠鏡頭,也適用於新品或二手鏡頭。在本章後面將談到這些選擇,以及如何測試鏡頭,不過先來談談如何將一支鏡頭髮揮到極限。
使用三腳架
三腳架笨拙不便,但它對於提高鏡頭成像銳度的作用是巨大的,並且鏡頭焦距越長,你就越需要三腳架。即使在“安全”快門速度下,比如50mm標頭使用 1/125秒,許多攝影師發現,使用三腳架與手持拍攝的照片相比,畫面中的邊緣線條更加清晰。另外,使用三腳架迫使你無法匆忙也有好處:由於用更多的時間考慮,照片通常會更好。雖然這是令照片完美的忠告,但不可否認有些時候確實需要快速靈活的手持拍攝才能得到更好的照片。當然有些攝影者使用三腳架過度,但更多更多的人用得太少了!
只有你使用了三腳架,你才可能注意到下面兩種技術帶來的好處,那就是選擇最佳光圈和最佳快門速度。
使用最佳光圈
對於任何鏡頭,選擇成像最銳利的光圈,有兩條經驗。一是從最大光圈收縮兩檔,另一條是將光圈收縮到盡量小。兩者都是有用的經驗,但都不是完全精確。
“收縮兩檔”的建議主要是用於早期最大光圈為f/3.5到f/4.5的大部分鏡頭,這樣收縮兩檔後為f/8左右。對於第二條盡量收縮光圈,對於早期的大幅相機可以使用,因為衍射限制的解析度不成問題;但對於35毫米相機,收縮光圈的程度是有限制的。
更簡單的經驗是,對於35毫米相機的絕大多數鏡頭,在f/8光圈將達到最佳表現,也就是接近或達到衍射限制解析度。在f/5.6,表現應該也很好,與 f/8時接近,但在f/4應該可以看到像質下降,除了一些頂級鏡頭。另一方面,在f/11應該和f/8幾乎沒有區別,在f/16的成像只有在最嚴格的條件下才能發覺區別。然而你應該慎用f/22或更小的光圈。
與此原則相背的是廉價變焦鏡頭和廉價超廣角鏡頭,它們的像質可能會隨著光圈的縮小不斷提高,直到最小光圈為止。
使用最佳快門速度
一些研究顯示,最常使用的快門速度,即1/30、1/60和1/125秒,對於一些單反相機來說將產生最差的銳度。對於1/250秒或更短的快門速度將能最大程度減輕反光鏡和快門振動的說法,還有爭論,不過對於1/15秒或更長的快門,這些振動已經結束,曝光期間大部分時間是無振動的。如果這些都是真的(證據還很模糊),不同型號機身的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並且如果相機有反光鏡鎖,對此也一定有影響。根據大家的自身經驗,當然無法證明或反駁它。另一方面,應該知道的是,有些人推斷它的影響相當大。
仔細對焦
這乍看起來不太像個忠告。不過如果你發現用同一個鏡頭對焦會有多大的不同,你就可能會感到吃驚了。做一個簡單的試驗。手持相機朝一個物體對焦,將鏡頭調到最近對焦,再向該物體對焦,對好後用鉛筆在鏡頭的距離標尺上做一個標記。重複多次,直到你厭煩了。換一個鏡頭,再做同樣的試驗。根據鏡頭、機身、調焦屏和你的視力,對焦的不同可能會很大。很多時候,這些失誤被景深掩蓋了,縮小光圈使得錯誤沒那麼嚴重。如果使用最大光圈,對焦失誤可能已經超過景深的範圍。
為了減小對焦失誤,應考慮使用較明亮的對焦屏,考慮使用屈光度糾正目鏡,對於很嚴格的情況,使用三腳架時,應考慮使用取景放大器,它可以使對焦更精確。
除了自動對焦無法聚焦的那些情況外,這可能是關於自動對焦的最激烈的爭論所在。
使用較細的膠片
雖然不同廠商生產的同樣速度的膠捲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通常慢速膠片比高速膠片要銳利(細膩,顆粒小)。
對於彩色反轉片,Kodachrome 25是當時最細膩的,但50和100度的也很銳利,區別不大。更需要注意的是膠片的色調(味道)。選擇一種你喜歡的,因為不同品牌的有很大不同。大家最多使用的Fuji 50和反差稍小一點的Fuji 100,後者更適於人像。超過100度的膠片顆粒增加,反差和色彩飽和度減小。
對於彩色負片,ISO25和50的膠片與ISO100的在銳度上有很大不同,ISO200的差別就更明顯。ISO400和更高速的膠片上將能看到真正的顆粒。對於8x10英寸或更大的照片,需要慢速膠片(低於100)。
當然負片的擴印過程也影響最終的銳度。除非你自己擴印,不然最好去尋找一家好的擴印店,重要的是要記住,有時價格和質量並不象你想象的那樣有著緊密的關係。
在當時的黑白膠捲中,Ilford推出不久的Delta 100被認為是最好的,甚至可以和它同門的Pan F Plus (ISO 50)以及Kodak Technical Pan相媲美。實際上,Delta 400和XP-2(ISO 400)已經很好,以至於鏡頭的解析度成為了限制因素。
自動對焦的優點
(或缺點)
在自動對焦和手動對焦之間作出選擇,已經不再依靠理性,而更象一種宗教信仰。從各自本身來講,沒有理由說明為什麼一種比另一種更銳利,雖然據說一些最新的自動對焦鏡頭是有史以來最銳利的。另一方面,還有兩桶冷水應該潑給那些明確發誓認同自動對焦達到了發展頂點的人。
首先,自動對焦機構與鏡頭的銳度無關。無論你能製造多麼銳利的自動對焦鏡頭,你都能製造一個手動鏡頭,至少與它的銳度相當。
其次,很多(但還不是全部)自動對焦鏡頭並不是為尋求極高銳度的攝影者設計的。相反的,它們是為了業餘愛好者的方便設計的,他們通常只拍彩色負片,照片只擴到中等尺寸。在這樣的情況下,極高的銳度不是必要的,因此沒有包括在鏡頭內。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支老鏡頭,比如70年代的Vivitar Series One 35-85mm f/2.8, 確實能夠超過一些現代的類似焦段的變焦鏡頭,尤其是那些非恆定光圈的。
第三點就是自動對焦相機從按下快門到快門開啟之間的時滯。自動對焦可能比手動對焦快,但實際上,它通常比不過一個預先對好焦的手動相機,後者當主體進入焦點時可以立刻按下快門拍照。
大家的觀點是,如果你喜歡自動對焦,可以。如果你不喜歡也沒問題。大家絕大多數時間使用手動相機和鏡頭,並且大家知道用自動對焦相機也很難得到更銳利的照片,因此大家不需要更換所有的老器材。如果大家初步開始選擇器材,大家可能會很為難,但大家並沒有面對這樣的選擇,因此大家決定堅持使用手動對焦。
原廠與副廠鏡頭
原廠鏡頭幾乎是你可以買到的最優秀的鏡頭。當然,與Leica,Zeiss,Nikon,Canon等生產的最優秀的鏡頭相比,已經沒有更好的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名廠生產的每支鏡頭都是你能買到的最好的:比如可能Canon在某個焦段領先,而另一個焦段是Nikon,再另一個焦段是Zeiss勝出,依此類推。總體來說,這些差別非常小,雖然某些廠商偶爾也會生產'狗'頭。比如,原廠的43-86mm Nikkor鏡頭,就是Nikon有史以來生產的最差的鏡頭。
然而,原廠鏡頭的最大缺點就是價格,它並不只是由鏡頭品質決定的。價錢中的一部分是付給了品牌,另一部分是因為有限的製造數量。在器材交易圈中,一個眾所周知的趣事就是,即使一些名廠的某些特殊鏡頭,也一直是由一個工匠製造的,因此如果他休假的話,訂單就要等到他回來才能處理。
另一方面,副廠通常為不同的機身製造鏡頭:光學結構相同,卡口不同,有些是手動和自動對焦兼顧。這樣的經濟優勢是明顯的。少數幾個獨立生產廠與原廠受到同樣的尊敬:德國的Shneider和Novoflex以及法國的Angenieux就是明顯的例子。其他廠家只是因為在價格上有競爭力而出名。然而,在上述兩者之間,還有幾家在生產的所有鏡頭中,有一些確實是物超所值--與原廠鏡頭一樣優秀和耐用,價格卻便宜不少。
對於購買者來說,問題在於情況總是多變的。比如,Vivitar生產的Series One鏡頭曾經是當時的最高水平,但卻相當昂貴,結果導致商業上的失敗。如今,這些鏡頭的絕大部分或全部成了崇拜的對象,停產型號的需求巨大,如 28/1.9, 35-80/2.8 varifocal, 90/2.5 macro, 90-180/4.5 flat field, 135/2.3, 200/3, 以及結實的折返鏡頭。與此相對,當Series One絕對領先時,很少有人把Sigma當回事;Sigma已經不容忽視了,它的14mm f/3.5就是大家的最愛之一。
一些獨立廠推薦他們自己的某些鏡頭要比其鏡頭好,如Vivitar的Seris One系列與“普通”Vivitar鏡頭有顯著不同,Tomron的SP系列也是如此。其他廠家雖沒有這樣區分自己的鏡頭,但價格是一個不錯的參考:如果一個廠家大部分鏡頭價格是對應原廠鏡頭的三分之一,而少數以及鏡頭的價格比如說是三分之二,那麼通常可以認為這些高價鏡頭是比較優秀的。
在此書撰寫當中,Sigma又推出一款全新的SLR帶有全新的卡口,並且將已有的34款鏡頭都配備此卡口。Sigma雖然還沒到為自己的品牌寫書立篆的時候,但它每一年都更引人注目。

選購技巧


135 單反相機為大家提供的多種多樣的可交換鏡頭:從魚眼鏡頭到超長焦鏡頭,從微距鏡頭到超大光圈鏡頭,從比一打膠捲還便宜的廉價鏡頭到比一輛新車還貴的頂級鏡頭。面對這麼多鏡頭,你需要哪些呢?這取決於你是哪種攝影者。回答后一個問題,只需按次序回答以下五個簡單的問題:
1、哪種照片是你非常非常想拍而又因為鏡頭的限制很難拍到?
2、攝影對你來講有多重要?
3、你的照片拍完后要用來做什麼?
4、有哪些鏡頭可用於你的機身?
5、你可以買得起什麼?
你想拍什麼
大家都曾幻想過能拍攝比如喜瑪拉雅山、海灘上的漂亮模特、或非洲的大型盛會等等,但大家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都沒有拍攝這樣的照片。大家通常在住家附近拍攝,或在外出度假時拍照。這才是大家要討論的內容。
上一次你感到拍照受到器材的限制是什麼時候?是什麼樣的限制?
最簡單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買一支新鏡頭:比如大光圈鏡頭用於低照度;微距鏡頭用於近攝;遠攝鏡頭把遠景拉得更近;廣角鏡頭包括更多的內容。
解決問題也有其他方式:使用高速膠捲代替大光圈鏡頭;或使用三角架和長時間曝光;購買近攝鏡片或皮腔代替微距鏡頭;截取放大照片中的一部分,代替長焦鏡頭。只有包括更多景物沒法用其他辦法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旁軸機都使用廣角鏡頭(35-38mm)的原因。如果這些辦法的效果可以讓你滿意,你就不必去買新鏡頭。但如果你對效果不滿意,或你的拍攝主體必須使用特殊鏡頭時,比如體育攝影,或微距,或使用移軸鏡頭等,如果你買得起,或你願意為它放棄其他的話,去買吧。
攝影對你的重要性
有些人很在乎攝影,他們抓住每一分每一秒,閱讀攝影書籍和雜誌,去攝影展覽和相機店,以及去拍照。有人說,自己不帶相機,就不會去度假。大家也知道有些器材迷,他們從來不拍一張照片,但這是另外一回事了。
還有更多放鬆的攝影者,他們想拍好照片,也想過得輕鬆。攝影畢竟不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在乎攝影的人可能起得很早,放鬆的人可能多睡一會兒。
你只能說你對攝影投入了多少,但這確實沒有什麼對錯而言,只要你對自己拍的照片滿意。專業攝影師通常需要投入較多,而業餘愛好者就不必。但你必須意識到,從長遠來講,付出的越多,你就會做的更好,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哪些鏡頭可用於你的機身
也就是系統選擇的問題。作者和大部分當時的專業攝影師一樣使用尼康系統。選擇鏡頭和附件完整的系統,不然要去選擇非原廠鏡頭,或根本買不到需要的鏡頭。
關於改換系統。大多數專業人士幾乎不改換器材,也不會一次換掉所有器材。他們會一直不斷建立自己的系統,一步一步的,每次買入一個機身或鏡頭。這也是你應該遵循的方法。
有時大家會想擁有另一個系統,作者想大家會同樣開心;但,話說回來,大家到時可能又會想要這套系統。也就是說,改變系統的帶來的好處要小于堅持一個系統的好處。除非你的系統確實限制了你想做的,或你確實不喜歡它,不然不要改換系統。不要聽信雜誌上或其他人說某個系統比另一個更好。如果你擁有並喜歡潘泰克斯,繼續使用它。如果你擁有並喜歡奧林巴斯,繼續使用它。改變系統將花費更多,何不把錢用於鏡頭和膠捲?
還要提出的是,機身其實是一個不透光的黑盒子,只要它把膠片固定在距離鏡頭正確的距離,快門精確,就足夠了,對鏡頭成像並無影響。即使最新型的機身也不一定比舊機身拍出更好的照片,因為鏡頭決定了成像質量。
你拍的照片用來做什麼
有些人拍照為了家庭留念,或給朋友看。有些為了參加攝影協會的比賽。有些用來掛在牆上。大家拍照是用來出售,有時為了參展。不同的用途需要不同的相機、膠捲和鏡頭。
(1)記錄快樂時光和優美風景是攝影的最佳用途。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留念照片,不需太高的質量,因為一般最多只放大到5x7英寸。這種照片的拍攝數量也較少,一般上一年10或20卷,甚至更少。但一個專業攝影師也許一天就拍掉10或20卷!購買昂貴器材時多花的錢主要用於器材的可靠性。對於鏡頭,花更多的錢,鏡頭將更銳利,也更可靠。但如果你只是拍彩色負片,最便宜的變焦頭就能勝任,中等價位的變焦頭將超過你的所需。因此,別去買更貴的不需要的鏡頭。
(2)攝影協會比賽和參展照片。取決於彩色還是黑白。對於彩色照片,主要受膠片的限制而不是鏡頭的銳度。使用慢速膠捲,專業沖洗店,或自己沖印。優秀的變焦頭應該可以勝任,定焦鏡頭會超出所需。
對於黑白照片,與膠片相比鏡頭的解析度將決定照片的質量,特別是使用100度或更慢速的黑白膠片時。當放大超過8x10英寸時,不同鏡頭的效果將非常明顯。一般來講,35毫米應該夠用,只要你不期待大畫幅的效果。但大家建議最大不要超過11x14英寸或12x6英寸(或30x40厘米)。對於這種質量,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支變焦鏡頭可以達到,優秀定焦鏡頭大部分時候將更銳利。
(3)銷售照片。決大部分出版用照片是黑白片或彩色反轉片。通常出版用的黑白照片要求比展覽低,它的大小通常不會超過A4尺寸(210x197毫米)。而彩色反轉片的質量要求特別高。必須達到最高銳度,使用可能的最好的定焦鏡頭,使用慢速膠捲,拍照時儘可能小心。
雖然這麼說,但專業攝影中有一條更重要的定律:任何照片都比沒有好。不嘗試,就不會成功。
你買得起什麼
將這個問題留到最後好像很奇怪,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你問自己的最後一個問題。這樣講也許更合理,“作者想要這支鏡頭,但作者買得起嗎?”,而通常不會說,“作者買得起,但作者不知道是否需要它”。
一但你也決定需要某一鏡頭,大家強烈建議你去購買,即使它的價格超出你的預想。如果你買不起,等。千萬不要因為便宜,或其他人告訴你那是你需要的,而去買別的鏡頭。到頭來,你將得不到你想要的鏡頭,也沒有錢再去買。有時你只管去買就好,幾個月以後,你的經濟危機就會過去,而你也擁有了你要的鏡頭!
第一條建議:“做個好孩子,存下你的錢。”
第二條:“先買下來,再計算花費。”這些確實奏效。
不要買你不需要的。大家的建議是每次只買一支鏡頭,最糟糕也只是損失一支鏡頭的價錢。
很多人擁有很多鏡頭,但他們百分之九十的照片都是其中的兩三支鏡頭拍的,有些只是很普通的鏡頭,如35-80或28-80標準變焦鏡頭。因此關鍵在於選擇正確的鏡頭。
如果你確實買不起你想要的鏡頭,選擇你買的起的最接近的。是的,更好的鏡頭將給你更好的照片,但一個優秀的攝影師用一個狗頭能比一個拙劣的攝影者用一個優秀鏡頭拍出更好的照片。
大多數專業攝影師,不管他們擁有多少鏡頭,最經常使用的只有一兩支。對於作者,Roger使用的是35mm f/1.4和21mm f/4.5(曾經是一支f/2.8的,不過被偷了)用於Leica;Frances使用35mm f/2.8 Shift(移軸)和90mm f/2.5 Macro(微距)。如果必要的話,大家依靠這些鏡頭就可以過活。
大家兩人不同的選擇,意味著大家不可能建議你需要什麼。如果你經常拍攝體育運動,你需要的又長又大的鏡頭對於大家將沒什麼用處。如果你習慣在戶外良好的光線下拍照,你當然也不需要35mm f/1.4這樣的鏡頭。不過,大家可以提供一些普遍適用的有價值的建議。
不要對奇異的鏡頭恐懼
大部分攝影者,幾乎是無一例外的,選擇處於“中間部分”的鏡頭:中等焦距,中等光圈,以及除了超大光圈鏡頭、超廣角、超長焦或微距等以外的非專用鏡頭。如果沒有別的問題,這些鏡頭的價格是一個主要的限制。如果那些“中等”鏡頭是你所需要的,那沒問題。但是,如果你真的非常非常需要某個特殊鏡頭,慢慢積攢資金,再去購買。去買其他人都買的鏡頭不會有問題,但大家所最喜愛的四支鏡頭都是特殊的。問問你自己,那些特殊鏡頭是否能更好的達到你的要求。
買你能買得起的最好的
買你能買得起的最好的,並不意味著你應該去買最好或最貴的。比如說,比較Sigma的14mm f/3.5,大家更喜歡13mm f/5.6 Nikkor。但Nikkor的要比Sigma的貴9000美元,因此大家只買了大家買得起的。
這一做法的底限是,在一個便宜的二手鏡頭和沒有鏡頭之間選擇時,選擇二手鏡頭,如果你買得起。雖然它可能無法提供優秀的像質,但是,只要你不是想銷售你的照片(或印製大幅照片參賽),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可能當你的經濟情況轉好的時候,你可以買更好的鏡頭。
當然,通常從長遠來講,在一開始就買一個好鏡頭是經濟的,因為你省去了賣出鏡頭及其帶來的損失。但是,對於“買你能買得起的最好的”真正問題,在於它將使你自己陷入困境。如果你使用較差的器材,你可以抱怨說:大家所知道的攝影師中,有多少會說只要他們有更好的器材,就能拍出更好的照片?但是,如果你有了定級器材,你知道它們可以拍出好片子,如果有任何失敗,都是你本身的原因。這其實成了一種激勵:你必須對得起你的器材,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不足而抱怨它(通常是不公平的)。
不要買超過你需要的鏡頭
在寫書的時候,大家正考慮買一支Sigma 180mm f/5.6 Macro鏡頭。當時還有一款Sigma 180mm f/2.8 Macro鏡頭,但價格是二倍,並且大和重了許多。對於微距攝影,經常要收縮光圈以獲得景深,因此大光圈的用處不大。但這並不意味著180mm f/2.8毫無用處。如果大家需要一支通常使用的180mm鏡頭,大家會毫不遲疑的選擇它--但大家沒有。大家已經有了一支早期的Vivitar 200mm f/3 Series One,只比f/2.8小1/6檔,因此大家不需要大光圈。由於大家經常一起工作,因此有兩支同一焦段的鏡頭比較方便,因此體積小又便宜的f/5.6版本更適合大家。
還有,大家曾經同時擁有800mm和1200mm鏡頭。對於大家拍攝過的題材,它們太長,光圈也太小,並且800mm和更適用的600mm的焦距太靠近。它們成為超出大家需要的多餘的鏡頭,因此被賣掉了。
不可否認的,作為專業攝影師,大家無法預知接下來大家將會拍攝什麼,因此大家總是擔心可能會用到而去買多餘的鏡頭。但很多人去買他們不需要的大光圈鏡頭,或那些高解析度鏡頭的解像力在他們通常拍攝的中等尺寸照片中完全被浪費了。

單反特點


數碼單反相機的專業定位,決定了即使是面向普通用戶和發燒友的普及型產品也擁有大量過人之處,這是許多發燒友選擇數碼單反相機的根本原因。大家可以把數碼單反的專業特色歸結成如下幾個方面:
圖像感測器的優勢
對於數碼相機來說,感光元件是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大小直接關係到拍攝的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拍攝效果,最有效的辦法其實不僅僅是提高像素數,更重要的是加大CCD或者CMOS的尺寸。無論是採用CCD還是CMOS,數碼單反相機的感測器尺寸都遠遠超過了普通數碼相機。因此,數碼單反的感測器像素數不僅比較高(目前最低600萬),而且單個像素麵積更是民用數碼相機的四五倍,因此擁有非常出色的信噪比,可以記錄寬廣的亮度範圍。600萬像素的數碼單反相機的圖像質量絕對超過採用2/3英寸CCD的8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的圖像質量。
豐富的鏡頭選擇
數碼相機作為一種光、機、電一體化的產品,光學成像系統的性能對最終成像效果的影響也是相當重要的,擁有一支優秀的鏡頭對於成像的意義絕不亞於圖像感測器的選擇。同時,隨著圖像感測器、圖像引擎和存儲器件的成本不斷降低,光學鏡頭在數碼相機成本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對於數碼單反來講更是如此,在傳統單反相機的選擇中,鏡頭群的豐富程度和成像質量就是影友選擇的重要因素,到了數碼時代,鏡頭群的保有率順理成章地成了品牌競爭的基礎。佳能、尼康等品牌都擁有龐大的自動對焦鏡頭群,從超廣角到超長焦,從微距到柔焦,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配套鏡頭。同時,由於感測器面積較大,數碼單反相機比較容易得到出色的成像。更重要的是許多攝影發燒友手裡,一般都有著一兩隻,甚至多達十幾隻的各種專業鏡頭,這些都是影友用自己的血汗錢購買的,如果購買了數碼單反相機機身,一下子就把鏡頭盤活了,而且和原來的傳統膠片相機構成了互相補充的膠片和數碼兩個系統。
迅捷的響應速度
普通數碼相機最大一個問題就是快門時滯較長,在抓拍時掌握不好經常會錯過最精彩的瞬間。響應速度正是數碼單反的優勢,由於其對焦系統獨立於成像器件之外,它們基本可以實現和傳統單反一樣的響應速度,在新聞、體育攝影中讓用戶得心應手。佳能的EOS1D MARKⅡ和尼康D2H均能達到每秒8張的連拍速度,足以媲美傳統膠片相機。
卓越的手控能力
雖說如今的相機自動拍攝的功能是越來越強了,但是拍攝時由於環境、拍攝對象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因此一個對攝影有一定要求的用戶是不會僅僅滿足於使用自動模式拍攝的。這就要求數碼相機同樣具有手動調節的能力,讓用戶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調節,以取得最佳的拍攝效果。因此具有手動調節功能也就成為數碼單反必須具備的功能,也是其專業性的代表。而在眾多的手動功能中曝光和白平衡是兩個重要的方面。當拍攝時自動測光系統無法準確地判斷拍攝環境的光線情況和色溫時,就需要用戶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進行判斷,通過手動來進行強制調整,以取得好的拍攝效果。這也是數碼單反專業性的體現,如EOS10D能夠以每次100K為基準調整色溫值,幫助使用者得到最佳的效果。
豐富的附件
數碼單反和普通數碼相機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它具有很強的擴展性,除了能夠繼續使用偏振鏡等附加鏡片和可換鏡頭之外,還可以使用專業的閃光燈,以及其它的一些輔助設備,以增強其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比如大功率閃光燈、環型微距閃光燈、電池手柄、定時遙控器,這些豐富的附件讓數碼單反可以適應各種獨特的需求,而普通的數碼相機則大大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