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獵鷹一號的結果 展開

獵鷹一號

獵鷹一號

新型火箭獵鷹1號運載火箭為可部分重複使用的發射系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設計、製造此火箭以供商業航天發射任務。該兩級火箭使用液態氧/煤油作為燃料。第一級使用一台Merlin發動機;第二級使用一台Keserel發動機。

獵鷹1號火箭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私人資金製造液態軌道火箭的計劃,每次發射只要670萬美元(2006年幣值)。獵鷹1號火箭的設計可使用最低價格將衛星發射到近地軌道,它計劃把獵鷹5號火箭部分零件重複使用,第一級利用降落傘減速降落至海面,找回並重複使用。但第二級無法重複使用。

2006年3月25日,獵鷹1號火箭首次發射,但默林引擎在發射中著火,回收結果失敗。

2008年9月28日,獵鷹1號火箭首次成功發射。這是第一枚私人航天公司研發的液態軌道火箭成功進入地球軌道。

公司介紹


SpaceX公司成立於2002年6月。2008年12月,SpaceX獲得NASA價值16億美元的商業補給服務合同,開始了它的高速發展之路。
SpaceX成立十多年以來,在航天領域異軍突起,成為一顆閃耀的新星,這是因為它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航天發展模式——低成本商業發射模式。公司的唯一目標就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迅速研製出“能飛的火箭”。
馬斯克曾表示,製造能重複使用的火箭,才是人類航天的未來。一枚火箭的成本,燃料僅占很小一部分,火箭的導航控制系統、燃料儲箱和火箭發動機等部分才是絕對的大頭。
默林火箭發動機是SpaceX研製的第一個火箭發動機,採用燃氣發生器循環,使用航空煤油和液氧作為推進獵鷹1號火箭和它尾部的默林發動機劑。這款發動機質量輕,推重比大,並且價格低廉,它被用於“獵鷹1號”和“獵鷹9號”運載火箭來實現海上回收和重複使用。

火箭介紹


新型火箭
獵鷹一號運載火箭
獵鷹一號運載火箭
獵鷹1號運載火箭為可部分重複使用的發射系統,SpaceX設計製造此火箭供發射商業太空任務,此兩節是火箭使用液態氧/煤油作為燃料。第一節使用一顆默林引擎;第二節使用一顆Keserel引擎。獵鷹1號火箭為世界第一個使用私人資金製造液態軌道火箭的計劃,每次發射只要670萬美元(2006年幣值)。

火箭結構


第一節
第一節由鋁合金製成,他用隔板隔開液態氧及煤油的燃料槽,且壓力也十分穩定。獵鷹一號可不經特殊處理就發射(像三角洲二號運載火箭早期的設計);也可以經特殊處理使火箭推力更大(像擎天神二號運載火箭不加壓就不能發射),但此設計會使第一節變得比較重,即使用降落傘系統;由Irvin降落傘公司生產製造有一個高速傘及一個主傘,降落傘減速降落至海面,找回並重複使用。而另一個壓低價格的方式是不用保冷系統,也就是用一塊毯子包在第一節的液態氧槽外,可以使重量減輕。第一結晶過Space X測試之後,印證了第一節的回收再利用,回收方式也是完美的,發射金額也會如預期的降低。
第二節
第二節使用鋁鋰合金製成,可耐低溫,利用氦氣將液態燃料推送至引擎,也利用燃料供給量的不同造成不同的推力,進而控制火箭本體也使用零堆績液態燃料系統,使燃料更快進入引擎;燃燒加壓槽由Arde公司製造(與Delta4相同)是用多種金屬之合金所製成。
火箭分離
獵鷹一號運載火箭在其發射台上主引擎點火節流閥由電腦控制,當火箭升空時將流量控制到最大量,如果系統正常運作火箭會在7秒內脫離發射台,第一節會推進至少169秒;第二節會分離使用爆炸螺栓技術、氣動分離系統及更多技術使第一節和第二節能更快速地分離。

發射歷程


第一次發射,失敗
獵鷹1號火箭的默林引擎在第一次火箭發射中著火。因為引擎問題和發射地點一再改變,第一次的發射日期一再延後。第一次預定發射日期為2005年9月26日從馬紹爾群島的瓜加林環礁發射,酬載物是高等防禦衛星研究計劃,但被延至十二月中旬,且衛星改為美國航天大學的獵鷹SAT-2,並經過慎重的處理。2005年9月12日一個真空閥錯誤的開啟使火箭不能發射升空,也造成火箭內部被吸住而損害,最後決定拆下第一節重修,並二度延遲發射日期,幾經延遲后預定在地面進行點火測試的日期是2006年1月10日,測試結果並沒有得到上級的認可,並要求再次檢查。過了兩個月,終於到了第一次獵鷹1號火箭發射,發射時間為2006年3月25日星期六9點30分,但結果卻是失敗的。
第二次發射,失敗
格林尼治時間2007年3月20日1時10分(太平洋時間3月20日下午6時10分),“獵鷹”1火箭從太空洋誇賈林環礁的美國空軍基地發射升空。火箭起飛后,第一級發動機推動火箭向上飛行約3分鐘,燃盡的第一級與火箭分離,第二級發動機點火,整流罩被拋棄,火箭繼續上升。第二級點火約3分鐘后,地面人員與火箭失去聯繫。箭上錄像機的最後一組視頻顯示,失去聯繫前火箭發生了一些搖擺。由於燃燒後期的搖擺,火箭第二級未能達到全軌道速度,火箭沒有達到684千米(425英里)的預定軌道。發生滾動的原因是第二級發動機提前關閉,但是,導致滾動控制異常的原因尚不清楚,要等到詳細分析后才能確定。
公司總裁Elon Musk3月22日證實,“獵鷹”1火箭第二次試驗發射中,火箭第一級和第二級發生了碰撞。火箭上搭載的攝像機的錄像顯示,火箭第一級與第二級分離時,火箭第二級的出口錐管撞上了第一級的級間段頂部,對第一級和第二級之間的運動產生了碰撞影響。
第三次發射,失敗
“獵鷹1”號美國東部時間2008年2日23時34分在太平洋中部的誇賈林環礁正常發射升空,但兩分鐘以後,火箭開始震顫,最終與地面失去聯繫。
此次發射的“獵鷹1”號上搭載有分屬美國國防部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3顆人造衛星以及208名希望將骨灰撒向太空的死者骨灰。死者中包括曾經出演著名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的美國已故演員詹姆斯·杜漢和“阿波羅-7”號太空飛船宇航員戈登·庫珀。這是SpaceX連續第三次發射自行研製的火箭遭遇失敗。
第四次發射,成功
2008年9月28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發射“獵鷹”-1火箭。公司經過6年多的努力才將首枚非政府火箭送入太空。“獵鷹”-1火箭由液體燃料推進,之前曾經歷過三次發射失敗,最終從太平洋西部的誇賈林環礁成功發射。此次發射驗證了“獵鷹”-1發射系統的穩定性,為實現公司低成本商業火箭發射的目標鋪平道路,該公司因此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發射運載火箭的私營企業。SpaceX公司稱,推進器的研發和試驗共花費約1億美元,火箭未來的發射費用可能在800萬美元左右。公司目前正在準備“獵鷹”-9火箭的發射,並且在12月23日贏得NASA國際空間站貨運合同。
第五次發射,成功
2009年7月14日,宇宙探索技術公司利用其自主設計的“獵鷹1號”火箭,從太平洋上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將馬來西亞衛星成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軌道。“獵鷹1號”火箭在試驗階段曾連續3次發射失敗,直到去年才試發成功,而這次成功發射衛星標誌著宇宙探索技術公司真正邁出商業發射的第一步。

性能參數


火箭直徑:1.7米
火箭高度:21.3米
質量:38.555噸
LEO運載能力:670千克
SSO運載能力:430千克